相聲是我國獨有的文化形式,以“說、學、逗、唱”為基本形式,令人在捧腹大笑之余學有所思。因而,相聲是多數(shù)人在閑暇之余必不可少的娛樂方式。在我國談及相聲,兩個人那是無論如何繞不開的,一個就是姜昆,一個就是郭德綱。
關于姜昆與郭德綱二人誰的相聲好這一論題,網(wǎng)友那是吵得不可開交。實際上,關于這一問題,馬未都的解釋可謂是一針見血。究竟如何?且聽小編為大家說說姜郭二人的相聲高低問題。
從傳承關系來說,郭德綱與姜昆同屬一脈,歸根到底是侯寶林一脈的同門爭斗。郭德綱的師父是侯耀文,侯耀文的父親正是與馬三立并駕齊驅的侯寶林。從傳承關系來說,郭德綱受到的是比較正宗的相聲系統(tǒng)培訓,可以理解為嫡傳弟子。
姜昆則不然,師父是馬季,馬季又是侯寶林的高徒。從親疏關系來看,郭德綱顯然要接近侯寶林神韻。畢竟,在侯寶林的諸多弟子中,以侯耀文最得父親真?zhèn)鳌?/p>
就相聲藝術而言,郭德綱與姜昆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發(fā)展路數(shù)。郭德綱注重傳統(tǒng),諸多相聲段子都是根植于已有段子上。鋪墊包袱的路子,也是按照傳統(tǒng)來。因而,郭德綱的相聲藝術是新中有舊,舊中有新。
姜昆則是反其道而行之,高舉“新相聲”大旗,對于傳統(tǒng)相聲路數(shù)則是丟的差不多了。以《報菜名》為例,這是相聲貫口的基本功,就像以前的掌柜打算盤那樣,基本功必須扎實。
對此,姜昆則表示《報菜名》是“菜單子”,師父馬季都不學,師爺侯寶林也不怎么表演。實際上,侯寶林的相聲學習最為系統(tǒng),也最為尊重傳統(tǒng)。他們老一輩的相聲路數(shù),都是按照相聲傳統(tǒng)開展的。所以,姜昆此說在小編看來站不住腳。
郭德綱則不然,對于相聲的已有段子除《報菜名》之外,還有很多。馬未都曾對郭德綱有過一番評價,可謂一針見血,那就是“憑此戲單,即可傲視同儕”。
馬未都所說“此戲單”究竟為何物?這是郭德綱在閑暇之余所學習的京劇曲目,多達13首,并且各大京劇派別都有涉獵。郭德綱學這些京劇曲目,不是為了跨界唱京劇,而是為了強化“說、學、逗、唱”基本功。
馬未都作出如此之高評價,正是贊譽其對于相聲傳統(tǒng)的尊重與持之以恒練習的職業(yè)道德。馬未都是個實在人,不會說無緣無故的奉承別人,那也是有一說一有二說二,還是比較考究的。
基于馬未都對郭德綱的評價,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就對待相聲傳統(tǒng)的態(tài)度來看,郭德綱顯然比姜昆更勝一籌。再就相聲藝術而言,姜昆提倡的“新相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另起爐灶,歸根到底還是脫離了傳統(tǒng)。馬未都的解釋一針見血之處,正在于此。
一個戲單,背后說明的是郭德綱對于相聲傳統(tǒng)的尊重與捍衛(wèi),新相聲固然是好,但是脫離了相聲傳統(tǒng)便就是披著相聲外衣的脫口秀。在小編看來,郭德綱顯然比姜昆更勝一籌。至于郭德綱與姜昆誰的相聲更勝一籌,想必大家心中已有答案。大家有何高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