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禮儀文化博大精深,在每一種禮儀里,大到活動的規(guī)格、流程,小到人們的穿著、言行,都有十分嚴格的要求。
參加葬禮或祭禮時,有兩個漢字經(jīng)常能看到,一個是“奠”字,另一個是“祭”字,這兩個字雖然都包含有悼念、祭祀的含義,但在本義和具體用途上,還是有不少差別。
“奠”字通常出現(xiàn)在棺材和花圈上。
土葬要用到棺材,棺材的形狀近似于長方體,由六塊木板構(gòu)成,四長兩短,每塊木板都有專用稱謂,跟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緊密聯(lián)系。
上下兩塊木板分別稱作棺蓋和棺底,棺蓋象征天,棺底象征地。左右兩塊木板稱作邊板,象征日月。前后兩塊木板分別稱作材頭與材尾,材頭上通常有一個大大的“奠”字。
出席追悼會時,親朋好友要給逝者獻上花圈,用來表達對逝者的悼念和敬意,花圈中間也有一個大大的“奠”字。
日常習慣里,人們通常把“祭奠”兩個字連起來使用,來詮釋“孝道文化”的內(nèi)涵。如果把這兩個字分開來使用,它們的意思就會發(fā)生很大變化。若用錯了,會弄出笑話,甚至是對逝者的不敬。
中華先民非常聰明,按照“六書”造字時,就已經(jīng)明確告訴人們這兩個字的含義。
“祭”字最早出現(xiàn)在商朝的甲骨文里,屬于會意字。字形是上下結(jié)構(gòu),上部左邊的形狀如同一塊鮮肉,右邊近似于一雙手繞成半圓捧著肉。下部有兩點,象征鮮肉上有血水流出。整個字表示一個人捧著肉在向神靈或祖先祭祀。
為了讓“祭”字表達的含義更形象、更準確,西周時期的甲骨文里,“祭”的下半部變成了“示”?!笆尽钡谋玖x是原始人用石頭做成的祭臺,專門用來擺放祭品,上部是“二”字,“二”字的短橫表示祭品,長橫表示祭臺的臺面,下部的“小”字表示支撐祭臺的三條腿。
當“祭”字下部從兩點變成“示”字時,無疑讓其帶上了神圣的意味。
大約到東漢時,隸書逐漸成熟,“祭”字的寫法固定下來,跟今天的寫法已經(jīng)沒有區(qū)別。
古人因為有強烈的“祖先崇拜”的意識,每當?shù)街匾?jié)日,如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都會宰殺牲畜,少部分肉留給自己吃,大部分會擺上祭臺,用以祭拜先祖的英靈。
因此,“祭”的含義就是在祭臺上擺上酒肉等祭品,來祭拜先祖,表達自己的崇敬之情,同時祈求先祖保佑自己平安健康、財源滾滾、心想事成。
可以看出,凡是用到“祭”字的人,都是跟逝者關(guān)系親密的人。
“奠”字出現(xiàn)得也很早,商朝的甲骨文里就有這個字,在本質(zhì)上屬于象形字,分為上中下結(jié)構(gòu)。
在先秦時期的甲骨文里,“奠”字的上部是“酉”,“酉”的本義代表酒壇。中間是“一”,代表地面,表示把酒壇放在地面上。下部是兩點,表示將酒液灑在地面的過程里,形成了兩點酒滴。
“奠”字上中下三部分結(jié)合起來,含義就是拿來酒肉祭祀逝者或神靈,向他們祈福。
到東漢時期,隸書完善以后,為了便于書寫,把“奠”字的寫法進行了簡化,下部變成了“大”字,跟今天我們使用的字形完全一樣。在字形的構(gòu)成方式上,從象形字演化成為指事字,含義更加明了。
乍看之下,“祭”和“奠”兩字的含義差別不大,都有祭拜、悼念、祈福的意思,但在具體用法上,它們還是有很大區(qū)別。
簡單來說,逝者下葬之前要用“奠”,下葬之后要用“祭”。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奠”的本義是指在地上擺上酒肉,讓剛剛離世的親人享用,表達了生者對逝者深厚的情感,感情色彩更豐富一些,“祭”字比較嚴肅,摻雜的感情色彩較少。
畢竟,親人離去對生者來說,是痛苦的事情,生者不愿意相信他已經(jīng)死了。
古人認為,人的身體死亡后,他的靈魂還沒有離開身體,靈魂需要享用食物,有了食物的安撫,靈魂有可能就會附體。因此,對下葬之前的逝者進行悼念,一定要用“奠”字。
當逝者下葬以后,生者和逝者的“生死兩重天”已經(jīng)成為事實,此時,即使再悲傷也無法挽回逝者的生命,首要任務(wù)就是安撫好逝者的在天之靈,像生前一樣善待逝者,需要在祭臺上擺上逝者生前愛吃的東西進行侍奉和祭拜,此時進行悼念活動,要用到“祭”字。
第二,“奠”字和“祭”字衍生出“奠祭”和“祭奠”兩個詞匯,它們的詞性不同,“祭奠”是褒義詞,“奠祭”屬于中性詞。
生者對逝者用“祭奠”這個詞,說明跟逝者的關(guān)系比較親密。比如,農(nóng)村人有在大年三十傍晚去祖墳祭拜的習俗,臨行前,兄弟之間或堂兄弟之間會說:咱們?nèi)敔數(shù)膲炆霞赖煲幌?。走時會帶上酒肉、點心、糖果等祭品,把酒在墳頭灑成半圈,然后在墳頭獻上祭品。
“奠祭”的詞性為中性,更像社交用語,只表述客觀事實,不摻雜多少感情色彩。除過親人之外,祭拜外姓人,乃至神靈,通常會用“奠祭”。
第三,以“五禮”來看,“祭”代表吉禮,“奠”代表兇禮。
古代漢族有5種禮儀制度,俗稱“五禮”,分別為吉禮、兇禮、軍禮、賓禮、嘉禮。
吉禮是指人們在各種祭祀活動里遵循的禮儀制度。
兇禮跟喪葬、災難有關(guān),是為了哀悼不幸之事而制定的禮儀制度。
軍禮是指在閱兵、軍演、戰(zhàn)爭等活動里遵循的禮儀都在此列。
賓禮是指外交和待客方面的禮儀。
嘉禮跟喜慶有關(guān),包括婚嫁、宴請、朝拜、慶典等活動里遵循的禮儀。
人們在祭祀祖先或神靈時,都會選擇在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等重要節(jié)日里進行,目的是為了寄托哀思和祈福,求得吉祥平安,含有喜慶的意味,并且,祭祀活動每年都要進行,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文化習俗,因此,被歸入吉禮之列,出現(xiàn)“祭”字為宜。
人在去世后,親人要為他設(shè)置靈堂和靈棚,以便親朋好友來吊喪。在哀樂聲里,家人披麻戴孝、哭著來奠祭。親朋好友來奠拜時,家人要陪著哭喪,整個過程沉浸在悲痛、壓抑的氣氛里,因此,喪葬之事被歸類為“兇禮”,以“奠”來表示。
當靈柩離開家門,逝者入土為安后,一切活動就由“奠”變成為“祭”,由“悲”變成了“喜”,代表了人們在情感上釋然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