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水竹居圖
作者:倪瓚
朝代:元
收藏:中國國家博物館
尺寸:縱48厘米,橫28厘米
此圖以青綠設(shè)色繪江南初秋景色。山勢低平,山前溪水渚坡坡上雜樹五株,樹后茅屋叢篁。畫中筆墨沉實,賦形具體,山色蒼翠,畫法謹(jǐn)嚴(yán)運筆圓滑蒼勁,略有董、巨遺法。
此圖寫一仙居景致,其中靜水潺潺,間以坡石、水渚、小橋相錯;近岸處坡石層累,其上疏木參差偃仰,虬枝繁葉;近岸平地,一茅舍院落掩映樹間,若隱若現(xiàn);柵外修竹環(huán)繞,浴風(fēng)颯颯;遠處群巒競秀,青翠欲滴;山下岸處坡石簇簇,林木深深。
按圖上作者題款:“至正三年,癸未歲八月望日,進道過余林下,為言僦居蘇州城東有水竹之勝。因想像圖此……”知,此《水竹居圖》作于元至正三年(1343年),倪瓚43歲時作品。此圖系倪瓚依友人所述而浮想創(chuàng)作而成。
倪瓚生長在太湖之濱的一個地主家庭里。有一所龐大的莊園,其中的清閟閣藏書畫達數(shù)千卷,為倪瓚提供了成長為一個封建文人畫家的物質(zhì)條件。倪瓚的畫,大多描繪幽居山林或漫游太湖的景色,但更多的是畫了主觀的感受,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
靜謐、荒寒、孤獨、空虛,可以說是倪瓚作為畫家的狀態(tài)寫照,使內(nèi)心無告的憂煩,在這樣的意境中尋求排遣與解脫?!端窬訄D》即是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另外,此《水竹居圖》有拆割、拼配題跋、加鈐印等跡象,故也被部分學(xué)者認(rèn)為是偽作。特別是《水竹居圖》上的文、董二題,分別題于詩塘和裱邊,非常容易被割移、拼配,且很多書畫鑒定家認(rèn)為,此作品本幅上的作者印鑒本身就是被加鈐的偽印鑒,但這些都并不能必然地說明《水竹居圖》本身為偽作?,F(xiàn)多數(shù)鑒家仍評定,此為《水竹居圖》為真跡勿疑。
《水竹居圖》是倪瓚內(nèi)心尋求排遣與解脫的寫照,畫中自題的詩句更是道出了畫家的隱居思想,是倪瓚的“自娛”與“適興”之作。該圖是畫家根據(jù)友人敘述,景州城東有水竹勝景,依靠想象圖繪坡石、樹木、茅屋等景象。在題詩中畫家想象了在此隱居,與琴詩為伴的理想生活。詩都反映出元代中晚期的隱逸思想。元代中后期的隱逸是一種任情適性,是將個人的精神價值與日常生活行為相融合的生活方式。文人不再熱衷于在政治上有所作為,而是在自然中尋求自我身境與心境的安適。
此《水竹居圖》中“一水兩岸”,即由近坡、中水、遠丘組成的“三段式”構(gòu)圖,畫面中的竹樹茅屋,隔溪遠岫平林但由于前后景排得較近,所以顯得緊湊堅實,所寫物象、圖上晉韻小楷長題及荒寒幽冷之意境則與之一脈相承,整個畫面彌散著幽靜、清涼的氣氛。
《水竹居圖》用筆渾厚圓潤,與后來的輕筆渴墨顯然不同,但內(nèi)在筆性還是一致的。圖中樹葉用松針點、介字點、仰葉點等數(shù)種,用筆濃淡相間,樹干多渲染皴擦,極近形似。遠處的樹,樹干只用淡墨畫出外輪廓,沒有皴染,樹葉用排點點出,顯得郁郁蔥蔥,似不經(jīng)意而韻味內(nèi)存。唐志契在所著《繪事微言》中提到樹木畫法時說:“寫枯樹最難蒼古,然畫中最不可少名家枯樹各各不同,如荊關(guān)則于秋冬二景最多,其枯枝古而渾,亂而整,簡而有趣,到郭河陽則用鷹爪,加以細密,如范寬則其上如掃帚樣,亦有古趣,李成則繁而瑣碎,筆筆清勁,董源則一味古雅,簡當(dāng)而已。倪元鎮(zhèn)則數(shù)君可以兼之,要皆難及者也?!薄端窬訄D》里的樹木,有董源的簡當(dāng)古雅之質(zhì),特別是后面的排樹,在后面的山體的襯托下,很容易讓人看到董源《瀟湘圖》的影子。
明代宗泐:“山人水行居,畫圖看更好,十年不歸來,茅屋秋風(fēng)老。(《題〈水竹居圖>》)
明代張丑:“余初蓄戶南仙山樓閣卷,人多致焉,賴久之未幾自定……乃今賞鑒元鎮(zhèn)僦居城東矮幅,雖家喻尸曉,弗信也,鮮有不非笑之者,然不笑不足以為道。鳴呼.安能起三公于九原與之面相印可耶?”(《清河書畫舫》)
近代書畫鑒賞家馬寶山:《水竹居圖》是倪早年作品,與其晚年作品本有所不同。(《書畫碑帖見聞錄》)
印章:圖右上倪瓚自題:“至正三年,癸未歲八月望日,進道過余林下,為言僦居蘇州城東有水竹之勝。因想像圖此,并賦詩其上云:'僦得城東二畝居,水光竹色照琴書。晨起開軒驚宿鳥,詩成洗研沒游魚?!攮戭}?!?/p>
下鈐朱文方印“倪元鎮(zhèn)氏”。
圖中上清乾隆題詩:“疏林淡墨倪迂法,寶笈常收紀(jì)有詩。設(shè)色蒼然宜水竹,雄渾筆合薄黃癡。乾隆御題?!?/p>
下鈐朱文方印“乾隆宸翰”、白文方印“幾暇臨池”。
圖左上元釋良琦題詩:“好在云林一老迂,畫圖寄到玉山居。向來王謝元同調(diào),宜向城東共讀書。龍門良琦。”下鈐白文方印“釋良琦印”。
玉池為乾隆題:“懶性從來水竹居?!毕骡j朱文方印“乾隆宸翰”、白文方印“落紙云煙”。右側(cè)明文徵明題詩:“不見倪迂二百年,風(fēng)流文雅至今傳。東城水竹知何處?撫卷令人思惘然!征明?!毕骡j白文方印“文徴明印”、朱文方印“征仲”。
左裱下方清董邦達題詩:“少陵多懶性,雅與倪迂合。為問瀼西堂,何如清閟閣。幽棲足佳勝,水竹洗氛雜。擬開白云窗,占此青蘚榻。云林開別派,青翠滿尺幅,豈獨湛清華?兼看歸渾穆。妙墨啟夙心,奇觀醒塵目。披圖緬高風(fēng),爽氣挹初沐。臣董邦達敬題。”下鈐朱白文連珠方印“臣”、“邦達”。
右裱上方明董其昌題:
“顧謹(jǐn)中題云林書有云:'云林書法宗歐陽詢,特為精妙。晚年畫勝,于佳書之時,故其書非一種?!嗽O(shè)色山水生平不多見,余得之吳孝甫畫友趙文度,借觀賞嘆不置,曰:“迂翁妙筆皆具于此!董其昌題?!毕骡j白文方印“董其昌印”、“太史氏”。
右裱下方蔣溥題詩:“金飚林際發(fā),綠葉間紅紫。蕭椮數(shù)竿竹,澄泓一溪水。此景誰與摹?位置宜高士。亭子隔塵埃,幽徑著芒履。曠然豁吟襟,契賞有微旨。平生水竹緣,伊人想尺咫。臣蔣溥敬題?!毕骡j白文方印“臣蔣溥”、朱文方印“筆沾恩雨”。
圖上部從右至左:白文圓印“乾隆鑒賞”(弘歷)、朱文葫蘆形印“子京”(項元汴)、朱文連珠方印“墨”、“林”(項元汴)、朱文方印“石渠寶笈”(弘歷)、朱文圓印“石渠定鑒”(弘歷)、白文方印“寶笈重編”(弘歷)、白文方印“樂壽堂鑒藏寶”(弘歷)、朱文方印“子京父印”(項元汴)、朱文圓印“乾隆御覽之寶”(弘歷)、朱文方印“寧壽宮續(xù)入石渠寶笈”(弘歷)、朱文方印“墨林秘玩”(項元汴)、朱文方印“三希堂精鑒璽”(弘歷)、白文方印“宜子孫”(弘歷)。
圖下部從右至左:朱文方印“子子孫孫其永保之”、朱文方印“項子京家珍藏”(項元汴)、朱文方印“項元汴印”(項元汴)、白文方印“項墨林鑒賞章”(項元汴)、朱文方印“吳郡沈氏恒吉圖書印”(沈恒吉)。
玉池處由右至左:朱文方印“天籟閣”(項元汴)、白文方印“墨林山人”(項元汴)、朱文方印“清白貽謀”、白文方印“李守之印”。
左裱下方:白文方印“王廷珸印”(王廷珸)、白文方印“如此至寶存豈多”(孫毓汶)、朱文方印“遲盦所藏”(孫毓汶)。
孫毓汶
清朝的大臣
孫毓汶(1834-1899),字萊山(亦作來杉),山東濟州人,清朝大臣。尚書瑞珍子。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年),以一甲二名進士,授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