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徵羽
中國陶瓷考古之父陳萬里曾經說過:“一部中國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龍泉?!闭憬埲G是中國瓷業(yè)史上最后形成的一個青瓷名窯,其文化內涵豐富,生產規(guī)模極為壯觀,是南北兩大瓷業(y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典范,是官民瓷業(yè)相互關聯(lián)、相互激蕩的結果,是中國青瓷工藝發(fā)展的歷史總成。
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廳現場
古人對于龍泉青瓷釉色有“如蔚藍落日之天,遠山曉翠,湛碧平湖之水,淺草初春”的評價,清代朱談《陶說》中寫道:“龍泉窯土細質厚,色甚蔥翠,妙者與官窯爭艷?!钡贼馕湓?959年5月于龍泉瓷廠時贊嘆“雨過天青云破處,梅子流酸泛綠時”,作為中國制瓷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龍泉青瓷的發(fā)展走過了哪些過程,它的燒造工藝是什么樣的?如此美的青瓷,我們又該如何去欣賞和鑒別其好壞?近日,正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展出的“天下龍泉——龍泉青瓷與全球化”展覽,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全面欣賞和了解它的機會。展覽共展出來自42家國內外文博機構的文物833件(組),青瓷數量之多、來源之廣、產地之豐富,都是該類展覽近年之最。
前世今生
龍泉青瓷的歷史可以上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龍泉人利用當地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制造出青瓷,開創(chuàng)了中國陶瓷美學的新境界。從南北朝到唐五代以前都屬于龍泉青瓷的早期發(fā)展時期,早期發(fā)展是緩慢的,因為當時的龍泉窯以土窯為主,燒成溫度和技術還有欠缺。到唐代以后,慢慢地受到甌窯、越窯、婺州窯的影響,初步形成規(guī)模,并逐漸形成淡青的釉色,為兩宋龍泉青瓷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執(zhí)壺 明宋晟夫婦墓出土
經過五代、北宋早期的不斷發(fā)展,龍泉窯至北宋中期即已初具規(guī)模,這一時期的代表性器物就是淡青釉瓷器。這種淡青釉瓷器,胎質較細,器型規(guī)整端巧,胎壁厚薄均勻,底部旋修光滑,圈足高而規(guī)整,釉面光潔,透著淡淡的青色,釉層稍薄。而至南宋時則燒制出了晶瑩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標志著龍泉青瓷達到了巔峰。龍泉青瓷的傳統(tǒng)器形當中,最主要的一類是幾千年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推陳出新的日用瓷器形,如盤、碗、杯、洗、瓶、爐一類,造型千變萬化,種類繁多。
龍泉青瓷盤 印度Purnan Qila皇宮遺址出土
在民國時期,龍泉青瓷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此時,龍泉青瓷的釉色非常純正,普遍帶有開片,風格、造型基本上是在仿造宋代。1957年,按照周恩來總理“要恢復青瓷生產”的指示,浙江省組織8位專家成立仿古小組,在第二年春天點燃了恢復龍泉青瓷的第一爐窯。經過50年的恢復發(fā)展,龍泉青瓷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繁榮期,尤其在2009年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作為唯一入選名錄的陶瓷類,為龍泉青瓷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新的契機。不但藝術瓷在國內外打響了品牌,而且日用瓷也在當今綠色環(huán)保潮流中有了更大的市場,包裝用瓷和工業(yè)瓷也正加大開發(fā)力度??梢哉f,龍泉青瓷正在成為民族陶瓷文化的新名片。
鑒賞三元素
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主任呂成龍介紹,欣賞中國古陶瓷之美可以從造型、釉色、紋飾3個角度切入,而龍泉青瓷在這3個方面均比較突出?!扒嗳缬?、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是龍泉青瓷的真實寫照。
龍泉窯青釉凈瓶 清
此次展覽中有一件龍泉窯青釉凈瓶十分特別,其獨特之處在于頸部有一圈“相輪”,因此俗稱為“吉字瓶”。該器物燒制非常困難,它也是故宮博物院的一級文物。據介紹,這種造型應是源自佛教中的“軍持”,燒制“相輪”是為了拿取方便。這也是隨著佛教傳播從印度流傳而來的一種造型。這種凈瓶在元代更多是作為一種供奉的禮器或者陪葬的明器。呂成龍介紹,這件瓷器無論是尺寸大小還是釉色都是一流,屬于龍泉青瓷最精美的文物之一,“因為這種瓶子燒制過程中很容易變形,很不好燒。”
龍泉窯青釉執(zhí)壺 元
龍泉青瓷的最大特點是多次施釉,因其胎色是白或者黑灰,多次施釉可以用釉色遮蓋出原本較深的胎色。通常窯工先施一遍釉,干了以后再施一遍,以此類推,多次施釉是龍泉青瓷制作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龍泉青瓷釉色中最理想的當屬粉青、梅子青。粉青:釉中含較低量的鐵,生坯掛釉,經高溫還原焰燒成后,釉層較厚,釉呈失透狀,青綠之中顯粉白,色調淡雅,釉呈淺湖綠色調中稍閃藍,色純凈瑩潤無疵;梅子青:釉色以灰為基調,灰中帶藍,閃綠,釉層肥如凝脂,釉面溫潤瑩澈,釉下氣泡少且透明、均勻,有所謂“梅子正青,色如掛枝初梅,青翠碧綠,瑩澈剔透”之說。此次展覽中有件龍泉窯青釉盤口瓶,細長頸、溜肩、圓腹,沒有精美繁復的雕飾和圖案,僅以其瓶身覆蓋的粉青色的色澤和質地,就使其成為龍泉青瓷界里最完美的器物,代表了龍泉青瓷燒制的最高水平。
日本出土龍泉青瓷鳳尾尊 日本沖繩考古所藏
龍泉青瓷主要欣賞釉色,不用彩繪,但全然素色也顯得單調。所以龍泉工匠發(fā)明了一些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模印、貼花、雕塑等,后來為加強觀賞性,甚至把中斷800余年的點褐彩、紅斑技術也恢復使用。紋飾題材也十分廣泛,山間花卉、水中游魚、神界八仙等應有盡有。例如,此次展品中的龍泉窯青釉刻葡萄紋盤,是為宮廷燒造的大盤子,盤中刻有葡萄紋,葡萄花紋在永樂年間的青花瓷器中很流行,盤沿內壁刻有靈芝和竹子,取“靈祝”之意。事實上,龍泉青瓷的紋飾既充滿了歷代思想、文化乃至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時代信息,又是各時期審美觀念、藝術情趣等諸領域的曲折反映。通過紋飾,能隱約窺測歷史的痕跡;通過對歷史與紋飾關系的理解,可以對器物時代進行鑒別。
流通世界 促進文明交流
從考古發(fā)現看,出土龍泉青瓷的宋元明時期遺址遍布全國各地。同時,作為宋元明時期中國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之一,龍泉青瓷也出現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大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在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非、東非、南非和歐洲部分國家和地區(qū),大量的遺址都出土有龍泉青瓷,而且很多國家也有龍泉青瓷完整器傳世。如陳橋驛在《龍泉縣地名志序》中說:“從中國東南沿海各港口起,循海道一直到印度洋沿岸的波斯灣、阿拉伯海、紅海和東非沿?!瓱o處沒有龍泉窯輔首瓶的蹤跡?!逼?,土耳其伊斯蘭堡博物館還藏有中國古代龍泉窯輔首瓶1300余件,伊朗德黑蘭博物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等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著名博物館都將收藏的龍泉青瓷視為珍寶。這意味著,龍泉青瓷不僅在中國享有盛譽,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流布和使用情況也很壯觀。
龍泉青瓷盤 印度Purnan Qila皇宮遺址出土
由于海內外市場對龍泉青瓷需求的增加,大量陶瓷器外銷在給中國帶來巨額收入的同時,也刺激了中國陶瓷生產的社會分工、地域分工:中國福建、廣東等地大量仿燒龍泉青瓷并用于外銷,促進了中國陶瓷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融合。以龍泉青瓷為代表的中國陶瓷經濟處在當時世界經濟鏈條中的上游。
越南出土龍泉青瓷標本 越南河內京城考古研究所藏
同時,在12世紀到20世紀,越南、泰國、緬甸、伊朗、埃及、敘利亞、土耳其、日本、英國等國家的窯場也紛紛仿燒龍泉青瓷。他們或以自身釉陶技術模仿龍泉青瓷的釉色、器型和紋飾,或全面學習龍泉窯的制瓷技術。世界各地的窯場,以當地的技術與中國龍泉青瓷生產技術的交融、互鑒,進行了仿龍泉青瓷的生產,實現了從產品到文化的交流,形成了一波影響廣泛的早期全球化進程。這次展覽即圍繞龍泉青瓷,立體化地展現出宋元以來陸上及海上陶瓷之路的興盛發(fā)達,從這個獨特的視角闡述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與發(fā)展。
來源:中國文化報·美術文化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