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藏作品:陳益晶《鴻福臨門》15.5×11.5×6cm
作品《鴻福臨門》用金獅峰石雕刻而成,法袍將彌勒和達摩大師裹于其中,整體造型似顆“心”,似寓“同心同德”。兩位尊者面帶笑容,眉間時放白毫光,他們手中捧護著的是伏有蝙蝠的壽桃,暗含“禪意人生,福在其中”的愉悅之美。陳益晶巧用石材自然的形狀、豐富的紋理和多彩的顏色來表現(xiàn)作品的主題,融詩情畫意于一體。作者雕刻技法嫻熟,對人物衣袂的處理采用了大膽概括的手法,而對人物臉部表情刻畫卻做到細致入微,令作品渾樸自然,妙趣橫生。
館藏作品:林亨云《寒冬一霸》10.5×11.5×6cm
《寒冬一霸》刻畫了雙熊寒冬食魚,如饑似渴的情景。熊的鬃毛疏密有致,纖毫畢現(xiàn),將堅硬的石頭雕刻出柔軟并富有彈性的質感,逼真自然,將雛熊身上既短又細的絨毛效果表現(xiàn)得細膩柔順。在腿部彎曲部分極為細致地處理絨毛和皮膚緊密貼合的關系,顯得生動和諧。我們仿佛能夠看到雙熊捕食的動態(tài)被瞬間定格,憨態(tài)可掬平添趣味,舔犢之情妙不可言。有著強烈的空間感和生命力,給人以強烈震撼力。
館藏作品:林發(fā)述 《誦經羅漢》7*7*5.5cm
壽山石作為四大“國石”之首,有著極為豐富的文化特質,廣泛用以雕刻人物、動物、花鳥、山水風光、文具器皿及其他多種藝術品。自古以來,壽山石藝術品深受文人雅士乃至帝王貴族的喜愛。林發(fā)述大師用溫潤的善佰石雕刻出《誦經羅漢》,其雖無聲,卻讓人覺得“吳音喚字更分明”,突出了“靜意凝思醉和寧,怡神曠心陶性靈”的靜謐之境。清爽的塊面,利落簡潔、繪畫似的人物線條,精準、生動、毫無冗余,每一個細節(jié)都值得揣摩與回味。
館藏作品:馮久和《合家歡》11.5×25.8×12cm
馮久和擅圓雕,尤以雕刻群豬等動物作品著稱。豬,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上是財富、吉祥的象征。作品《合家歡》刻畫的是十二頭活潑可愛的小豬圍著豬媽媽爭先恐后吃奶的情景。小豬崽或昂首“哼哼”叫嚷著、或叼著母親的乳頭咂咂吮吸、或在一旁干瞪眼......畫面情趣自然、惟妙惟肖,這有賴于馮久和世居農村、熟諳農家事這一扎實的創(chuàng)作基礎和生活經驗。此外,作品對巧色的利用和處理堪稱一絕,他不為“俏色”所束縛,而是用自己的藝術語言駕馭“俏色”,為壽山石雕的“因色取巧”的技藝開拓了更高的創(chuàng)造空間。
館藏作品:黃麗娟《少女人物》10.1*5.5*4cm
作者的家鄉(xiāng)是畬族聚居地,畬鄉(xiāng)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畬女華麗的民族服裝是閩東一道美麗的人文風景。這幅作品就融入了少數(shù)民族元素,少女背背包袱,腰系珠串,頭發(fā)扎成麻花辮置于一側。作品形象生動,憨態(tài)可愛,真實不浮夸,質樸之感躍然而上,個性突出,風格鮮明,能與真、善、美合為一體,作者以女性、母親、慈愛的天性,融入自己藝術創(chuàng)作的理念,讓更多人浸潤其中得到心靈的升華。
館藏作品:王祖光《貴妃醉酒》9*6.8*3.3cm
《貴妃醉酒》采用蠟燭紅芙蓉石作為原材料,紅芙蓉石色彩艷紅,質細潤如蠟燭初燃,光澤煥發(fā),嬌艷鮮美。王祖光將傳統(tǒng)的雕刻技藝提煉得簡潔有力,既具有“東門派”圓雕的精致與通靈,又具有“西門派”圓章的細膩與文化內涵,給觀者煥然一新之感受?!顿F妃醉酒》依照原石形狀,生動逼真地刻畫了楊玉環(huán)醉酒后的形態(tài)。復雜的頭飾、飄逸的衣飾、迷離的表情、搖曳的姿態(tài)都栩栩如生、生動逼真。
館藏作品:陳文斌 《有魚樂》高16cm
壽山石為“四大印章石”之一。陳文斌雕刻題材廣泛,主要擅長人物圓雕,刀法嫻熟,作品新穎別致,善用俏色。《有魚樂》雕刻了一蓑衣老翁,一手提著魚,一手捻著長長的胡須,開懷大笑,兩只蝙蝠翩翩起舞,寓意“有魚有樂又有福”。作者通過作品表現(xiàn)了平淡幸福的世俗生活和豁達的人生理念。石料為旗降石,其質地細膩、脂潤、結實,雖不透明,但富光澤,韌性強。此作品有黃、紅、白、紫等多種色彩,黃色被巧妙地設計成面部和手部的及膚色,紫色部分為蓑衣,米色部分為衣衫,充分保留了材料的自然美。在人物臉部表情與手部細節(jié)上刻畫得也相當精準。
館藏作品:陳禮忠 《留得殘荷聽雨聲》35×16×34cm
《留得殘荷聽雨聲》取材為屬于粗石的仙游石,作者根據(jù)石料的形狀、色彩和紋理等特點進行創(chuàng)作,進而化腐朽為神奇。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荷花可謂經典的題材,象征“出淤泥而不染”,尤其屬于文人精神范疇,隱喻文人的品格。受八大山人、石濤等大家荷花題材的影響,陳禮忠“文心點石”,形成了極具個人特色的“殘荷”壽山石造型風格。作品中荷花的遒勁滄桑、荷梗的錚錚傲骨、蓮花的孤芳自賞、翠鳥的冷眼旁觀,在看似殘缺、枯萎、衰敗的景象中呼喚著強悍不屈、綿延不斷的生命意識。
唐代時期,國家經濟繁榮,佛教興盛,壽山大興寺院建筑,壽山石雕也得以在此期間快速發(fā)展,并走向成熟階段。南宋時,壽山石礦已得到開采,專業(yè)、非專業(yè)的石雕隊伍亦已形成,壽山石刻也被列為貢品。元代之前,印章多數(shù)以銅、鐵、玉為材。元明之間,民間流行用'花乳石'刻制印章,壽山石章以潔凈如玉、柔而易攻而應運而生,倍受書畫家、篆刻家的賞識,自此,篆刻家自行奏刀,追奏仿漢、斑駁淋漓,中國獨特的篆刻藝術得以風行和發(fā)展。
館藏作品:葉子賢《壽仙童子》8.5×3.5×10.3cm
葉子賢大師始習木雕,后轉攻壽山石雕,擅刻人物。此作品采用汶洋石,有質地細膩、純潔而稍堅的特點,色澤鮮麗,色界鮮明。大師巧妙運用石質的顏色變化,合理地將人物與背景安排組合,畫面主體壽翁依山而生,慈祥和藹。旁伴一童,手捧壽桃依偎壽翁,滿臉歡喜。上有兩只蝙蝠降臨,后棲一只仙鶴,金黃色的石披巧雕成瑤林瓊樹,有仙境祥瑞之意。創(chuàng)作者利用石質豐富的天然色澤,精雕細刻,使得石質盡顯其美,格外奪目。
館藏作品:林元康《靜思羅漢》7.7×10.8×4cm
作品材質為壽山石中的一種——高山瑪瑙石。作者利用石質本身涇渭分明的紅白兩種顏色,巧妙的雕刻了一位似睡似醒、似醉似思的羅漢形象。羅漢背負蒲團,滿臉通紅,雙目微閉,雙手環(huán)抱胸前,沉思瞑想,仿若已經看透世間一切因果,在沉思中超凡脫俗。羅漢身旁的一酒壇已空空如也。白色僧袍色彩過渡自然、流暢。在左邊色彩略有變化的石質上,一只小猴頑皮地輕撓羅漢僧袍,與仰望沉思中的羅漢,一靜一動,相互呼應。雖然整件作品色彩相差較大,但造型為三角形,又不失其穩(wěn)定性。
館藏作品:潘泗生《訪友擺件》10.8×5.8×3.8cm
《訪友擺件》無論整體構圖、色彩搭配,還是刀法的運用,都匠心獨運,構思奇巧。作者利用巧色,運用嫻熟的刀法刻畫出古木參天的深山奇景,以及賢士不甘自困于屋中而入山尋訪隱遁友人欲行一二風雅之事的情景。乘物以游心,逍遙馳騁之境令人羨哉。
館藏作品:館藏作品:周寶庭《高山石雌虎》7*3.5cm
周寶庭擅長印章印鈕、古獸擺件和仕女圓雕雕刻,被世人譽為周氏石藝“三絕”,其雕刻手法既具有“東門派”的尖刀雕刻,剔透靈巧之形,又具備“西門派”的圓刀薄意,古樸典雅之意。《高山石雌虎》為把玩件,在設計上重視“相石”,依照石料的形狀和大小進行設計,以工配石,方寸之間濃縮了諸多雕刻語言。作品造型穩(wěn)重堅實,線條概括雄健,雌虎雙目圓睜,獠牙顯露,憨厚粗壯的四肢加以尾部云紋雕刻裝飾,夸張又自然。整件作品洋溢著樸茂、沉雄的古意和趣味。
館藏作品:林飛《錦上添花》8.7×9.2×4.6cm
歌頌美,表現(xiàn)美,愛美是人類的本性。萬物世界中最美的應該是女性的胴體。在受封建壓抑數(shù)千年的中國,對于表現(xiàn)這種圣潔的美,歷來都有所顧忌。而具有很深人體藝術功底的林飛則敢于沖破藩籬,為壽山石雕藝術開創(chuàng)出的新的表現(xiàn)手法和新的題材領域。《錦上添花》為在花園中“小憩”的少女塑像,裸女的形象透有一絲唯美主義色彩的風格,身材婀娜勻稱,頭枕于手臂上,雙腿屈膝側臥于花海之中,身姿慵懶、性感迷人,半隱藏的人物臉部和曲起的雙腿都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讓人仿佛有欣賞古畫時靜謐的審美意趣。
館藏作品:潘驚石《鄉(xiāng)音》39x27x12 cm
《鄉(xiāng)音》即為為俏色瑪瑙,即雕刻中利用瑪瑙的顏色、花紋、形態(tài)等特殊性質來進行創(chuàng)作。兩只小鳥或立或臥于一段枯木之上,木之紋理、鳥之羽翼線條流暢、形象逼真。二者動靜結合,禪意十足。兩只小鳥雖形態(tài)各異,但目光均尋往同一個方向,似乎透露著一種歸鄉(xiāng)的企望。整幅作品透著一種閑淡之氣,使觀者欣賞時內心沉靜,回歸本初。
館藏作品:郭懋介《荷塘清趣薄意》8.8*1.5*1.5cm
薄意是壽山石印章的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技法。由于薄意雕刻刀法流利,刻畫細致,影影焯焯,備受金石畫畫家欣賞和推崇。薄意是從浮雕技法中逐漸衍化而來的,它比淺浮雕還要“淺”,因雕刻層薄而且富有畫意,故稱“薄意”。薄意雕品素以“重典雅、工精微、近畫理”而著稱,它融書法、篆刻、繪畫于一體,是介于繪畫與雕刻之間的獨特藝術。《荷塘清趣薄意》用刀尖利,畫面層疊,根據(jù)高山石的色彩順勢雕琢,意境深邃。作品生活氣息濃厚,藝術境界高遠,文化內涵深厚,如詩如畫,實為爐火純青之作。
館藏作品:郭功森《瑞獸呈祥》3.8*2.5*5.3cm
《瑞獸呈祥》采用的是善伯洞石,善伯洞石屬壽山石家族的一員,產自月尾山西南面的善伯洞,該石質地晶瑩脂潤,蠟性較強,半透明或微透明,富有光澤。上刻鰲龍,故作品也被稱為“鰲龍鈕章”。作品從本有的顏色光澤,到工藝加工的一毫一厘,其中無不蘊含著“想象的能力”和“感情的活力”,而這種外部呈現(xiàn)的視覺之美——皮相、骨相和肉感,“皮下見骨”的入木三分,細致刻畫后纖毫畢現(xiàn)的“真實感”,皆是源于其內在流淌的沉實穩(wěn)重的古典氣質,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圖式和審美趣味相融合”之后的獨特韻味。
館藏作品:黃寶慶《悠然自得》8*8.5*15.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