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的2020年尋訪伍連德故居,是一件格外有意義的事情。
1910年,源自西伯利亞地區(qū)的鼠疫傳入我國東北三省,6萬東北同胞罹難,年僅31歲的伍連德博士臨危受命,在3個月之內控制住了疫情。從那時開始,伍連德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不僅挽救了成千上萬人的生命,而且改變了國人對疾病防控的態(tài)度,更提高了中國衛(wèi)生防疫檢疫的國際地位。
不過,2003年之前,國人對伍連德知之甚少,其被廣大國人熟知還是在今年新冠疫情襲來之時。
1912年,東北防疫工作暫時告一段落,伍連德在北京置業(yè)。由于當時他的很多工作與外務相關,需要經常和位于東堂子胡同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打交道,所以他就在這條胡同擇址而居了。1937年日軍進犯北平,伍連德被迫舉家重返馬來西亞,他在東堂子胡同的這座舊居后來捐給了國家。
從地鐵五號線燈市口站出來不遠就是東堂子胡同,胡同只有短短七百多米,但歷史悠久,故事多多。胡同的最西端有一個朱門緊閉的四合院,是蔡元培故居。順著幽靜的胡同向東走,經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外交事務專門機構,走到胡同的最東頭,可以看到一幢紅磚的三層西式小洋房,這就是此行的目的地了。
伍連德故居門前沒有任何標識,但西式小洋房在北京的胡同中十分少見,因而分外搶眼。早些年這里居住了不少居民,自建了各種大小建筑,小洋房和花園基本成了大雜院。2003年抗擊“非典”,伍連德的事跡漸被國人所知,保護伍連德故居的呼聲日益高漲,小洋房的騰退保護工作終于啟動。
此時故居還未修繕,但周邊的各式小棚房已拆除清理,因此第一眼看上去小洋房有些破敗,然而仔細端詳可以看出,房子的結構并未被大規(guī)模破壞,磚墻、石膏柱等很多建筑構件還都是一百年前的樣子。進入洋房的小門緊鎖,不過房管公司的值班人員允許進入后院參觀。
從幽靜而狹促的東堂子胡同轉進小院,豁然開朗。伍連德故居是一座三層紅磚別墅,開有老虎窗的“孟薩屋頂”具有典型的法國浪漫主義建筑風格,設計者是清末留法建筑設計師華南圭。別墅最亮眼的是一層有一面漂亮的巴洛克玻璃花窗,看得出來是民國時期的制作工藝,雖然歲月讓其褪去了華麗的色澤,但經過一百多年的風風雨雨,這面花窗依然完好。
后院是這套建筑原本花園的位置,這種洋房加花園的布局設計帶有濃厚的西洋色彩,和中式四合院大相徑庭,顯然這和主人的身世、愛好有關。
伍連德是南洋華僑,出生在馬來西亞的檳城,在英國劍橋大學獲得醫(yī)學博士學位。1910年,伍連德在東北抗疫中一戰(zhàn)成名。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例以科學防疫專家實踐與政府行為相結合、并最終有效控制的大型抗疫之戰(zhàn)。在這場戰(zhàn)斗中,伍連德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奇跡:實施了中國醫(yī)學史上第一例病理解剖,成為世界上提出“肺鼠疫”概念的第一人;他設計了“伍氏口罩”,讓中國人第一次用口罩預防傳染病;他第一次提出遺體火化,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時改變了國人對遺體安置的觀念。
之后,伍連德又組織撲滅了1919年、1920年、1926年、1932年在東北、上海等地暴發(fā)的肺鼠疫和霍亂。
1911年,伍連德主持召開了萬國鼠疫研究會議。在他的推動下,中國收回了海港檢疫的主權。在伍連德自傳中,他認為自己做過兩件很重要的事情,一件是在東北抗疫,另一件就是為祖國收回了海港檢疫主權。
伍連德當然不只做過這兩件重要的事情,他還先后在全國各地創(chuàng)建了二十多所醫(yī)院和醫(yī)學院,包括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和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的前身——北京中央醫(yī)院,并參與了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的建設。他創(chuàng)立的東北防疫總處成為國際知名防疫科研機構,二十年間不僅承擔了東北防疫任務,而且培養(yǎng)出一代防疫精英。
可以說,伍連德開啟了中國現代防疫醫(yī)學先河,因此被稱為“中國防疫第一人”。他的長子伍長庚子承父業(yè),醫(yī)學博士畢業(yè)后進入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不幸在工作中被傳染,病逝于東堂子胡同家中。
伍連德在《鼠疫斗士——伍連德自傳》中說:“我將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獻給了古老的中國……我衷心希望她能永遠幸福繁榮。”梁啟超曾如此評價伍連德:“中國能以學者資格與世界相見者,唯伍星聯(伍連德,字星聯)一人而已?!?/span>
初冬的暖陽照在百歲花窗上,閃著溫潤的光芒,不由得讓人想到一百年前它的主人也一定曾站在這里。雖然物是人非,但歷史終不會忘記那些應該被記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