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學中文的,總愛寫點文字,工作之余,也曾寫過一些小小說,被河南省小小說學會吸收為會員?,F(xiàn)在,把以前寫過的小小說整理出來,發(fā)在這里,一是分享;二是存念。
街頭音樂家
王少輝
他是在百貨樓前的拐角處闖入我視野的。
那是一個秋季,我去銀行取錢,走得慌慌張張。忽然,一陣久違的小提琴聲飄入我的耳膜。于是,我就停下了匆匆的腳步。
那時,我才發(fā)現(xiàn)陽光很好,很溫暖。
在百貨樓前拐角處的臺階上,我看到一個戴著禮帽,衣著破舊,臉色黝黑的老人靜靜地坐在那里拉小提琴。他的神情是那么專注,仿佛是在一個宏大的舞臺上進行隆重演出一樣。拉到動情處就微閉著眼,搖頭晃腦,一幅陶醉的樣子。
我不懂音樂,不知道他的小提琴拉的到底如何,只是為他的神情所驚異。周圍的人行色匆匆,沒有因此而停下腳步,仿佛他只是大街上的一種擺設(shè)而已。
但,他不管這些,只是全身心地拉小提琴,似乎正在專注于一場盛大演出,眼前忙碌的人群就是他的聽眾,其它的一切都無暇顧及了。
后來,我向朋友們打聽這個人,朋友們笑笑,一幅少見多怪的樣子。那個人?可能以前搞過音樂,現(xiàn)在嘛,據(jù)說是個神經(jīng)病……對,乞丐!整天在文化路上向行人乞討。
我不相信,就專門去文化路,看朋友說的話是否真實。沒想到還真的見到那個拉小提琴的老者,他坐在路邊向行人乞討,衣著和那天在百貨樓前見到的一樣,只是少了禮帽,少了小提琴,在他的面前多了一個破舊的搪瓷缸,里面放著一些行人丟下的零錢,這一切全和地地道道的乞討者沒有一點差別。
我走上前,從口袋里拿出幾個硬幣,俯身投進去。他對我笑笑,說,謝謝您,先生。在他抬頭的那一刻,我發(fā)現(xiàn)他的神情很坦然,一點也沒有求乞者的頹喪和獻媚,他的目光里有一種清澈的東西在流動。
有天晚上,和朋友一塊吃飯,在到處都是賣羊肉串的夜市上,我又遇到了那個拉小提琴的老人。他靜靜地坐在那個煙霧彌漫的地方,衣服破舊,旁若無人地拉小提琴,莊重地戴著禮帽。這次,他的面前也沒有擺放乞討的搪瓷缸。
三三兩兩的行人從他眼前走過,有的也停下來聽一聽,有的笑笑,有的慌里慌張地就走過了。我停下來,靜靜地看著他拉琴,聽著悠揚的琴聲在夜市的上空飄蕩,不知怎么,我為他的神情而陶醉,向往。
這時,他抬起頭對我說,先生,你好,想聽什么曲子?我一愣,說,順便,什么曲子都行。他沒說什么,像老朋友一樣對我微微笑了笑,又拉了起來。他拉得很投入,很動情,頭發(fā)紛飛,涕泗橫流,他的動作高貴、優(yōu)雅而脫俗,我深深地為之感動。
我不懂音樂,實在無法評判他小提琴藝術(shù)的高下,但我認定他是一個流浪的小提琴家,一個真正的偉大的小提琴家,因為他對藝術(shù)的滿腔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