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多年的教師,在積累經(jīng)驗和智慧的同時,突然發(fā)現(xiàn)也積下了許多痼疾。
做老師的好為人師。盡管專家總是提啟發(fā)式教學,但我們做老師的還是喜歡在教室里用講授法對孩子們“滿堂灌”,總想把自己所知道的直接告訴給孩子們。孩子們有了過錯,更是添油加醋,追本溯源,翻江倒海,對孩子們大力批發(fā)和零售。老師的好為人師,絕不僅僅表現(xiàn)在學校里,在社會上也是如此。只要逮住機會,只要有接受對象,就毫不猶豫、滔滔不絕地講一番大道理。實在沒有機會,就把這種話語對準老婆和孩子,一直到他們厭煩為止。
做老師的膽小怕事。有些老師“當面不說,背后亂說”,不是當面不說,而是不敢說,怕得罪人。有些老師“心比天高,命比紙薄”,整天自命不凡,卻牢騷滿腹,認為自己處處不得意。有些老師“心有余而力不足”,說起計劃,一二三四;提及打算,羅羅大滿。但付諸行動時,總發(fā)覺有太多的困難和問題,不由得長吁短嘆。做老師時間長了,總喜歡在文字堆里鉆來鉆去,紙上談兵時談笑風生,真槍實彈時如臨大敵,一下子束手無策了。
做老師的知易行難。老師們自認為靠嘴吃飯,讀書多,天南海北的信息似乎都知道,古往今來的名人秩事如數(shù)家珍。不愛讀書的老師,也不要緊,整天在教師這個圈子里混,即使自己不讀書,聽來的也不少,滿可以糊弄別人。其實,用這些大話套話糊弄別人還不是那么可怕,可怕的是把這些鬼話糊弄自己,更可怕的是把這些話信以為真。認為自己懂得這些道理,就能做到這些事。因為懂得,就把自己當作圣者,從而不屑于做平常事,不安心做小事,一心癡等“天降大任”。老師們總認為自己不得意,不被重用,不能放到應(yīng)有的位置上,總是等待機會,等待時間,等待賞識他的智者,甚至終生“郁郁不得志”。
羅列上述種種,只是想說明教師的知識轉(zhuǎn)化力差。教師這個職業(yè)做得久了,積累下的書本知識也許會多一些,可惜這些書本知識并不等同于能力,更不等同于智慧。知識與能力、智慧之間還有長長的鴻溝。如果老師們把自己所懂得的那點知識一味拿來賣弄,不但于事無補,還會成為笑談。
于是,我想提出:作為教師,一定要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知識轉(zhuǎn)化力。
知識轉(zhuǎn)化力是我提出的新詞。我對其的定義是老師不要把自己的認知簡單停留在書本知識上,而要把理論與實踐結(jié)合起來,把知識轉(zhuǎn)化為能力,轉(zhuǎn)化為智慧,轉(zhuǎn)化為生產(chǎn)力,從而改變自己,作用他人,影響社會。
無論看得多遠,真正要抵達遠方,還需要一點點堅持。讀書沒有錯,讀書可以汲取前人的經(jīng)驗和智慧,讓自己方向更清晰,目標更明確。但是,無論看得多遠,一味裹足不前,只會在原點踏步。走得慢不怕,但一定要走,只有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也會正視前進中諸多的問題,才會縮小理論與實踐的距離。其實,在解決問題和走向遠方的過程,也是真正的智慧生發(fā)的過程,這種人生經(jīng)歷就是最好的智慧。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任何道理,只有在實踐中驗證,才會化為自己的經(jīng)驗和智慧。我們做老師的,常常看到一則小故事,一則心語,心頭猛地一陣,仿佛明白了許多,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似乎頓悟了,仿佛成為智者。其實,這也只是仿佛!“絕知此事要躬行”,只有經(jīng)過實證,經(jīng)過實踐,經(jīng)過檢驗,才會把書本的知識化為自己的經(jīng)驗,才會懂得事情的深淺。
做老師的,需要有書卷氣,虔誠地汲取前人的智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地遠行;但絕對不要“書生氣”,錯把別人的經(jīng)驗當作自己的經(jīng)歷,錯把別人的得出的知識當作自己的智慧。人生的過程,就是用自己的腳步去驗證和補充前人智慧的過程,有時,我們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哪怕前進一小步,就是了不起的創(chuàng)新,了不起的進步。退一步講,我們走的仍然是前人的路,學的還是前人的方式,那也沒有什么羞愧的,因為我們前行的過程,正是用我們的大腦,我們的行動去驗證的過程,這個過程,每天對于我們都有新意。
寫下這篇文章,絕非出于偶然。
做了二十年的教師,在我身上打下了很多作為教師的職業(yè)烙印,身上也存在一些渾然不知而被他人笑談的詬病。總括起來,就是在故紙堆里躺得久了染得的痼疾,開劑良藥,就是要提高自己的知識轉(zhuǎn)化力,安于當下,多在事上磨。如果教師只是個“說者”,而不能做個“行者”,我們拿什么培育我們的孩子,我們的還能迎來一個什么樣的未來?
18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