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選入了海倫·凱勒的文章《再塑生命的人》。這篇文章選自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文章記述了安妮·莎莉文老師與之接觸的三件事。
一件是初次見到老師時,“一個人握住了我的手,把我緊緊地抱在懷中”,就是這個擁抱讓我感受到了老師的愛,記我牢牢地記住了那個不同尋常的日子。第二件事是“第二天早晨”,莎莉文老師教我寫字。她讓我明白“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名字”。第三件事是教我弄懂什么是“杯子”,什么是“水”從而讓我感知到世間萬物都是有生命的。
這三件事情,給予海倫·凱勒以深刻啟示,讓他對生命有了新的認知和渴望,感覺自己再塑生命,“開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樣東西”“碰到的東西似乎都有了生命”,讓我感知到“此前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其實,從莎莉文老師的言行中可以體會到教育智慧。
有愛,才有教育。這句話,聽起來很老套,但卻是教育的常識。
當學生最初走進學校的時候,他的心情是忐忑不安的,海倫·凱勒剛遇到莎莉文時,“心怦怦直跳,唯恐意外發(fā)生”,他的心是不安全的。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教育者,首先要給予孩子以安全感。莎莉文握住了他的手,把她緊緊抱在懷中,這個溫暖的肢體動作,充分表現(xiàn)了老師博大的愛。教育,只有給予學生安全感,他們才會放松,學者和師者才有可能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教育不是恐嚇,相反,要消除恐嚇,讓他身心自由,完全放松,如此,他才可能進入學習的狀態(tài),才有可以開啟他的智慧。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應該創(chuàng)設安全輕松安靜的育人環(huán)境,讓學生表露真實的自己,如此,才有可能談及教育。
文字,文化,文明是人類偉大的發(fā)明,是人之為人的重要標志。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以“文”化“人”,當莎莉文老師教海倫·凱勒拼寫文字的時候,海倫·凱勒突然認識到“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正是這個偉大的發(fā)現(xiàn),給予她極大的驚喜。我們作教師的,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有對教化的偉大感、神圣感和莊嚴感,并且,我們要讓學生感知到人類文明的偉大。正是千百年來,人類不斷探索,厚積,才擁有了豐厚的文化沉淀。而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只有站在文化的沃土上,才會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如果學生認知到文化的神圣,不但自己可以做個文化人,還一定會發(fā)出為人類文化的延續(xù),發(fā)揮自己的力量。這種力量,不就是學習的巨大動力嗎?
體驗式教學,是教育的最好手段。
當“我”弄不清“杯”與“水”的區(qū)別時,心里十分懊惱。這時,莎莉文老師并沒有生氣,而是引導海倫·凱勒來到水籠頭旁,讓“一股清涼的水從我水上流過”,從而讓我明白“水”這個詞“就是指正在我手上流過的這種清涼而奇妙的東西”,并由水“喚醒了我的靈魂,并給予我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我們做教師的,應該學會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體驗中生成,在體驗中感知,在體驗中發(fā)展。我們傳遞給學生太多間接的知識,讓他們弄不明白知識的本身究竟是什么樣子。
還有一點,教育要學會等待。教育屬于農(nóng)業(yè),是漸漸生成的;不屬于工業(yè),沒有模式和套路。特別是在課堂上,作為教師,要學會蹲下身子,站在孩子們的視角上去看問題。古人云“不悱不啟,不啟不發(fā)”,就在教師的點撥,要點到關(guān)鍵處,疑難處,如此,才會給孩子更多的啟示。正是莎莉文老師能耐住性子,一點點地引導海倫·凱勒認識“水”,才讓他感知到萬物的生命,才使他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了認真的反思。
當然,海倫·凱勒也是個聰慧的學生,更是一個教育家。從他的記述中,作為教育者,我們可以從中學到許多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