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的千古名句,意思是不為外在的得失或喜或悲,其不為外物所惑的灑脫氣象深深地印在了人們的腦海里。但是,做到忘記外在的得失談何容易?
孔子曾有“三戒”之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反其話而看之,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年少而是年老,都很容易被人的身體所誘惑。隨著年長,經(jīng)歷了太多的挫折,身體的消化器官漸漸弱化,于是,才懂得了淡泊,懂得了舍棄。佛家所講的“八戒”,更是說明人本身有著太多的貪嗔,要是沒有一點自律和戒定,就不可能會產(chǎn)生人生的智慧。
在物欲如此豐富的時代,我們不是被外在的物質(zhì)所滿足,而是激起了更多的貪念?,F(xiàn)今,早已不是“有錢能使鬼推磨”,還相信,有錢能使自己喪失心念。越是沾染金錢,越相信金錢的萬能,越容易被金錢所控制。在物欲的海洋里,我們迷失了自我,更難以找到自己,也不可能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上午,讀“奴隸社會”公眾號的文章,有這么幾句話,深深地記在腦海里:如果一個人把“成功”定義為“擁有”,我們必然會恐懼“失去”;越是恐懼“失去”,我們一定會抓得更緊;越是抓得更緊,內(nèi)心就越是糾結(jié)和緊張;長期的糾結(jié)和緊張,讓我們長時間地處于不自信、不他信、擔憂和恐懼之中。當我們注重“在外”而不“在內(nèi)”,我們就把外在的成功代替內(nèi)心的修為,我們常常處于追趕或逃避的狀態(tài)。我們的生活就很容易被卷入時代的洪流,唯獨失去了自己。
應(yīng)該反省,常?;乜醋约?,成功不是擁有,而是內(nèi)心無懼;只有內(nèi)心無懼,一切皆可創(chuàng)造。我們成長的目標不是擁有什么,而是讓自己內(nèi)心充盈,活成自己的樣子。如果內(nèi)心豐盈,外在即使一無所有,又有何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