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宅在家里時,常常是一邊寫字,一邊聽羅永浩的“跨年演講”,演講太長,三個多小時,可是,斷斷續(xù)續(xù)的,我?guī)缀趼犃藘杀椤?/span>演講的內容和時代聯(lián)系很密切,對現(xiàn)實中存在的問題也有很大的透視性,給人啟發(fā)很大。對我影響較大的是這么八個字“躬身入局,直面挑戰(zhàn)”。
恕我淺陋,之前并沒有聽說過“躬身入局”這四個字。原來,這四字來自于曾國藩,我百度了一下,清朝名臣曾國藩多次說:“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方有成事之可冀。”意思是說,無論干什么事情,光是站在局外討論,注定是沒有用的,必須積極投身到其中,挺起胸膛擔負起該擔的責任,才有可能實現(xiàn)目標、收獲成功?!耙云埢顬樾?,以避事為恥”,在曾國藩看來,躬身入局、擔當作為,是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不二法門,避事而不積極干事,任其職而不盡其責,就是最大的恥辱。
王陽明非常注重知行合一,認為凡事都需在事上煉,他還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民國時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非常認可“知行合一”,但限于人的惰性,把“行”放在“知”之前,自己也由原來的“陶知行”改為“陶行知”。
百無一用是書生。不是書生不懂道理,而是書生的門道太多,常常停留在紙上談兵上。于是,就有典故“博士買驢”,連寫多頁,不見一個“驢”字的笑談。我就是這樣的一個讀書人,讀書多,但沒有讀通,也沒有讀透,就常常為書所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喜歡暢想,想得多,而做得少。有時,晚上徹夜難眠,心情激動,可是,一覺醒來,卻又忘得干干凈凈。越是做得少,越是喜歡想;越是喜歡想,越是動手能力差。
羅永浩在演講中說,人在很多時候是看不清楚未來的。未來在哪里?充滿了很多變數,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只有你一步步走下去,才會看來末來的樣子。也可以說,未來不是等待的,而是創(chuàng)造的。
當年,我上高中時,沒想到畢業(yè)后會考上師范。而師范畢業(yè)后,也沒有確定要當一名教師。做教師時,也沒想到要脫離一線。生活,除了明明知道自己會一天天變老外,其它都充滿了不確定性,誰也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樣子。但是,生活就是在一連串選擇,一連串事件中,漸漸成為了現(xiàn)在的自己,活出了現(xiàn)在自己的模樣。
我常常想起初中語文課中的一篇散文《走一步,再走一步》,在我們面臨絕境時,常常不是困難太大,而是我們的心里沒有底氣。當你被恐懼所攝取時,心里也就亂了方寸,不知道從何做起。前方在哪時?前方是什么?我們都不知道,但是,我們要大膽地走下去,只有一步步地向前走,才知道會走向何方,會看到什么。
這個道理,其實,我也懂。在我不多的經驗中,我的寫作,寫字,都并非自己有天賦,但是因為自律,因為堅持,因為時間,因為量變,而有了這么一點點成績。放大來看,其它事情,也應該是這個路數,堅持做下去,時間久了,就會如窖藏的老酒,散發(fā)出濃香來。
在羅永浩跨年演講中,“躬身入局”的下一句話是“直面挑戰(zhàn)”。
“直面挑戰(zhàn)”就是要直接面對鮮活的問題。
這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能力。只要直面問題,學會和問題“和平共處”,才會想辦法解決問題,才會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會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才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潛能,看到另一個自己。
在過去深入研究教育科研的幾年中,我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研究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從瑣碎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遠方,在實踐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把瑣碎的方法總結為一種思想。但是,這一連串的活動,最關鍵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直面挑戰(zhàn),學會在行動中研究。
實踐之后,不都會成功,也會面臨著新的失敗。但是,即使失敗,也是在積累教訓,也是為成功搭建臺階。
所有,在新的一年里,羅永浩的“躬身入局,直面挑戰(zhàn)”對我來說,就是不抱怨,埋下頭,立即做。只有量變,才會發(fā)生質變,只有在一點點做中,才會發(fā)現(xiàn)奇跡。
羅永浩說,他是個內向的人,很喜歡“宅”在家里。在新的一年里,為了踐行他“躬身入局,直面挑戰(zhàn)”的想法,他準備每周去拜訪一位朋友。如果羅永浩這樣的人太內向,太“宅”,不喜歡交往,那我簡直就是患上自閉癥了。因為,我最大的愛好就是沉默和與自己對話了。
為什么羅永浩把自己的新年目標定為多與他人交往,因為他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是自己強大,與他人連結。其中,二者最為重要的是與他人連結。
我們都是社會中人,社會就是人與人的組合。現(xiàn)代社會的特點是分工越來越細,信息越來越發(fā)達。一個人要想生活,肯定離不開他人。一個人要想發(fā)展,一定需要與他人合作。合作能力是一個人生存、發(fā)展、創(chuàng)造的重要能力。
以前,我也聽說過這么一句話: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和不理解,往往是溝通不暢通。雖然我已人到中年,與人溝通仍是我的一個短板。人際交往更是一踏糊涂。但是我很少直面這個問題,也不把這作為自己的一個缺點。什么教育啊,管理啊,領導力啊,首先都是與人打交道,總是關起門來,一個人相處,還談什么教育、管理、領導、文化……我不但在繞著走,還在回避著自己的短板,這種掩耳盜鈴的作法,只會讓自己在前行的道路上,存在更多的風險。但我一直不敢直面這個問題,還常自命清高,認為自己能夠淡泊名利,其實,還是自己心結沒有打開,沒有用熱情去擁抱這個世界,沒有補上與人相處的這一課。
感謝羅永浩,從他的跨年演講中看到了我丑陋的一面,也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新的一年,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