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斌 林泉營
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寧夏銀川市 郵編 750021)
多涕癥傳統(tǒng)名稱為鼻流清涕,本病以鼻涕量多、清稀,無法控制為特征。多見于過敏性鼻炎,風寒感冒和排除前兩者只以鼻腔分泌物多為特點疾病。本病好發(fā)于兒童或老人,體質虛弱者亦易患此病,冬季發(fā)作較明顯。由于本病在臨床上較為多見,干祖望認為:本病與《太平圣惠方》中“鼻流清涕”,及《靈樞·優(yōu)恚無言論》中“涕出不收”較為相似。本人自2003年至今使用針刺木穴治療多涕癥患者38例,均取得很好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38例中女性16例,男性20例;年齡最小12歲,最大68歲;其中多涕癥12例,繼發(fā)于過敏性鼻炎8例,繼發(fā)與感冒18例;發(fā)病最短1天,最長22年。
納入標準 ?過敏性鼻炎、風寒感冒所致的所致的鼻流清涕癥。?以鼻涕量多清稀,無法控制為特征,但排除過敏性鼻炎、風寒感冒,并無陣發(fā)性鼻癢、噴嚏等癥狀,鼻腔分泌物呈漿液性,量多、不能控制。
治療方法 選取32號25mm的華佗牌毫針,針刺雙側木穴,留針45min,留針期間輕輕吸搐鼻腔。針刺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內側,當掌面食指之內側,距中央線二分之直線上,位于陰掌食指第一節(jié)D線(在手掌面食指畫五條線把食指分成四個等分從拇指側依次是A、B、C、D、E線)上,上穴距第二節(jié)橫紋三分三.下穴距第二節(jié)橫紋六分六,計有二穴點,針刺時兩穴同取。針深二分至三分,以貼骨膜下針最好。針感主要為脹痛。每天針刺一次,五次一療程。
療效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擬訂療效標準。治愈:鼻涕完全消失,兩周內未復發(fā)。有效:鼻涕明顯減少,兩周內未增加。無效:治療持續(xù)2個療程,鼻涕量未減少。
治療結果 38例患者中治愈28例,有效8例,無效0例,有效率100%。其中治療次數(shù)最短2次,最長16次。
典型病例 張某,女,33歲,某商場主管,于2006年8月16日就診,主訴陣發(fā)性鼻癢、噴嚏等癥狀,鼻流清涕二年余。發(fā)作時清涕量多,鼻涕呈清水樣,一夜可用卷紙兩卷,痛苦不堪。經(jīng)多家醫(yī)院確診為“過敏性鼻炎”多次就診中西醫(yī)院,服用大量中西藥無效。治療:取穴雙側木穴深針至骨膜,留針45min并吸搐鼻腔,治療1次鼻涕明顯減少,8次痊愈至今未發(fā)。
討 論 肺開竅于鼻,涕為肺液,清涕淋漓,當責肺氣虛寒。但腎主一身陽氣,腎陽式微,火威消失,不能溫煦諸竅,寒水泛溢難收,在肺則為清涕量多不斂。所以本病以腎陽不足,攝納失權為本。原發(fā)性多涕癥為慢性疾患,病程較長,冬天發(fā)作尤甚,在兒童常見鼻唇溝兩側、兩鼻孔下方育紅色皮損痕跡,老人則清涕頻頻而下,無法控制。木穴是董氏奇穴常用穴位之一,具有清利頭目,開竅疏肝的作用,肝氣疏通調達則肺氣通暢,津液代謝正常,涕液隨之減少。且木穴位于食指上,亦系透過“肝與大腸別通”之關系治療多種疾病。其治鼻病,一系經(jīng)絡作用,食指有大腸經(jīng)循行,大腸經(jīng)入鼻中,經(jīng)脈所過主治所及;一則與疏肝亦有關。針刺后讓患者吸搐鼻腔起到引氣至患部的作用,效果更為明顯。
文獻索引:1.《干氏耳鼻咽喉口腔科學》干祖望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9年2月第一版
2.《董氏奇穴針灸學》楊維杰 中醫(yī)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