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咵漢口 | 漢口最早的天橋 大智門火車站“天橋”

據(jù)《武漢市志·大事記》記載:“1983年1月11日,市內(nèi)第一座人行天橋在漢口武圣路南側(cè)道口建成,投入使用?!?/span>這座人行天橋真是市內(nèi)第一座人行天橋嗎?嚴格地說,它只是天橋的一種,過街的天橋。也有人說,武漢第一座人行過街天橋,不在漢口,1936年誕生在武昌長街(今解放路)上。這話要看怎么說,如果單純說是“過街”,那么,武昌蛇山天橋可能算是第一,如果說“天橋”,它還不能算“老大”。

天橋,顧名思義,是架設(shè)在空中的人行橋。最初多指為方便火車站內(nèi)旅客橫跨鐵路而在鐵路上空架設(shè)的橋。漢口大智門火車站,曾經(jīng)建過漢口最早的天橋,也可以說,這是武漢第一天橋,因為京漢鐵路線最早是在漢口。說起天橋,20世紀80年代以前,很多老武漢人都知道,曾經(jīng)在這座橋上走過,至少見過、路過。但是,如今很多的人卻不知道武漢曾經(jīng)有過這樣一座天橋。這座橋的名字本身就叫“天橋”。它的故事要從大智門火車站說起。

漢口共有三代大智門火車站

據(jù)《江岸區(qū)志(上)》:“大智門車站始建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1903年開通。”《武漢備要》記載:“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破土動工,1903年建成,由比利時貸款,法國人設(shè)計。”“2001年6月25日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span>前一種說法是“建于”1902年,后一種說法是1896年“破土動工”,兩種資料說法不一。

2016年12月13日,搜狐網(wǎng)“讀檔”欄目載有“常被人誤解的大智門火車站”一文,文中說:

大智門火車站是我國第一條長距離準軌鐵路——京漢鐵路的大型車站,1902年末建成斜坡瓦頂無塔樓的兩層站房。后來在老站房屋檐的站牌上鐫塑了中文“中國鐵路總公司”和法文“京漢鐵路大智門車站”的字樣。1916年在大智門老站房的原址新建了有4個塔樓的鐵片屋頂新站房。在武漢圖書館館藏的1915年《京漢鐵路旅行指南》中,大智門火車站還是老模樣,而1916年《京漢鐵路旅行指南》里的圖片則已經(jīng)是我們今日熟知的新火車站了。

1917年12月28日啟用的漢口大智門火車站新站房

文章配有一圖,說明為“1917年12月28日啟用的漢口大智門火車站新站房”。文中還說:據(jù)1917年12月30日《漢口中西報》記載:“大智門京漢鐵路車站……京漢鐵路局長特稟請交通部撥給款項,將舊有車站改造三層樓洋式房屋三大棟,并從旁面添造搭客停駐所及巡警食宿所四間……現(xiàn)工程業(yè)經(jīng)告竣,昨二十八日已將新舊人員全體遷入辦公,所有舊〔售〕票、過磅等事務(wù)所,布置極為完善。

該文作者單位為武漢檔案館。

而更早的2011年5月29日《長江日報》第9版“武漢舊聞”登載有王鋼、劉文祥合撰的文章:歷史上的兩座大智門火車站。文章說:

  191110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不久陽夏保衛(wèi)戰(zhàn)打響。處于硝煙戰(zhàn)火中的大智門車站,難逃多舛的命運,部分建筑亦為炮火損毀。陽夏戰(zhàn)爭給漢口城市帶來重創(chuàng),在民初重振漢口市場的呼聲下,大智門車站改建事宜被提上日程。19171230日,《漢口中西報》刊發(fā)了《擴充火車站之偉觀》的新聞報道。這一年,大智門火車站終于改造而成,舊貌換新顏。這之后,大智門火車站外觀再未有大的改變,一直矗立于漢口鬧市區(qū),直至今天。

《漢口中西報》“擴充火車站之偉觀”全文見《武漢老新聞》。

1910年代的大智門火車站,1911年陽夏戰(zhàn)爭中毀壞

從上述資料得知,第一代大智門火車站是兩層樓,第二代則是至今主體建筑仍保存較完好的老車站。可是,隨著相關(guān)歷史照片的進一步發(fā)現(xiàn),又顛覆了人們對大智門火車站的原有認識,原來,在相關(guān)學(xué)者中認為的第一代車站之前,還有一座更為簡陋的木結(jié)構(gòu)“大智門站房”,這座站房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代漢口火車站。

提供這一歷史照片和相關(guān)資料的是一位原籍武漢的旅英學(xué)者、收藏家范榕先生,他收藏有兩張拍攝于晚清時期的大智門車站站房。(見圖3、圖4)圖中站牌上行標有法文“HAN KOW VILLE”,意即“漢口鎮(zhèn)(市)”,下行標有中文“漢口大智門”。顯然,從站牌上可以斷定,此站房應(yīng)為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漢口大智門站房,也可稱之為第一代站房。此站房建成使用的具體年代尚待考證。

 旅英學(xué)者范榕提供的晚清時期漢口大智門火車站站房之一

 旅英學(xué)者范榕提供的晚清時期漢口大智門火車站站房之二

關(guān)于這兩張大智門火車站歷史照片的發(fā)現(xiàn)過程及相關(guān)研究與解析,武漢文史研究學(xué)者侯紅志先生撰寫了“'最老大智門火車站’現(xiàn)身漢口”一文,詳見《武漢文史資料》2020年08期。

誤將厘金局辦公樓當(dāng)作火車站

多年前,英國布里斯托大學(xué)一個中國歷史照片資料網(wǎng)站上,開放了大批關(guān)于武漢的歷史照片,其中有一張西洋建筑正被焚燒、屋頂上濃煙滾滾的照片,由于這棟建筑的外形與第二代(之前學(xué)界中認為的第一代)大智門外形有些相似,有學(xué)者在研究時誤以為是火車站被燒,并將這張照片標注為“漢口火車站第一代站房毀于1911年辛亥革命戰(zhàn)火”。實際上,這是鬧了一個“烏龍”,用武漢話說是搞了個“隔壁錯”。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戰(zhàn)爭中,大智門車站附近的厘金局洋房著火

這座二層樓洋房,外文叫“Likin”,譯成中文是“厘金”,舊時,這里曾開辦過厘金局,也就是負責(zé)征收過境稅的“貨捐局”。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時期遭到清軍炮火破壞。漢口火車站附近鐵路外老地名貨捐巷就源名于此。《武漢地名志》【貨捐巷】:“因附近設(shè)有貨捐局,故名貨捐巷?!?/span>

這張照片是從大智門火車站站臺方向往北拍攝的,中間隔著鐵路。通過下面這張大智門火車站還沒有安裝站棚的老照片比照,貨捐局的位置在火車站背后的右前方,距離火車站中軸線大約130~150米的地方。

1910年代的大智門車站及站臺,此時還未建造站臺風(fēng)雨棚

火車站南邊的人們要過鐵路到北面去,在當(dāng)時相當(dāng)不方便,從西邊要沿京漢街繞到大智路口過鐵路,從東邊最近距離要沿京漢街經(jīng)過天聲街、公安路到華清街口的“鐵路孔”(地下通道),穿過“鐵路孔”才能到長興街、上何家墩、下何家墩、新馬路、解放南路等地方去。稍遠的,要繞行到三陽路才能到達解放大道。這一帶人口稠密,非常需要有一座天橋,縮短行人南來北往的距離。可是,車站初建之時,連雨棚都沒有建,又怎么會去建造天橋呢?

大智門車站雨棚建于何年?

大智門車站的雨棚是何時建的呢?《武漢市志·交通郵電志》記載:“漢口車站一站臺雨棚建于1925年,長73米,寬7.5米;二站臺雨棚建于1947年,長159米,寬6.7米?!?/span>可是,這一說法的準確性值得商榷。

通過幾張1911年11月辛亥革命時期清軍占領(lǐng)漢口火車站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當(dāng)時的火車站內(nèi)已經(jīng)裝有雨棚了,只不過是木結(jié)構(gòu)而不是鋼結(jié)構(gòu)的。1915年,美國石油地質(zhì)工程師弗雷德里克·克拉普來到武漢,拍了20多張照片,其中一張是在大智門火車站站臺上拍的,照片中可見那時已經(jīng)是鋼結(jié)構(gòu)雨棚了。

 1911年10月,革命軍在大智門車站集結(jié)的情景,此時車站已經(jīng)建造起雨棚

欲知詳情,可先驗證一張革命軍(英國稱“共和軍”)1911年10月在漢口火車站活動的照片。這張照片信息量頗豐,攝影師的拍攝位置推測是在火車站右邊一側(cè)一層樓廂房平臺上,車站內(nèi)可見從站內(nèi)延伸至站外約10多米長的雨棚,支柱為木結(jié)構(gòu),棚頂判斷是用洋鐵皮覆蓋的。

站內(nèi)停有一列貨車,大批革命軍戰(zhàn)士在此集結(jié),他們已經(jīng)剪掉頭上的辮子,穿著軍裝的左臂上系著白色毛巾以作標識。照片左上方透過棚頂在鐵路的另一邊露出的屋頂就是貨捐局,當(dāng)時還沒有被燒。右邊停著一列火車的略帶弧形的地方,就是現(xiàn)在的天聲街,早期因鄰近車站而叫“鐵路街”。

1911年11月,清軍占據(jù)大智門車站。圖上可見車站雨棚成色較新,為木立柱支架,1915年復(fù)建車站以后的雨棚為鑄鐵立柱,鋼梁支架

再分別看看清軍當(dāng)年占據(jù)車站的情形。這張照片是從車站對面二站臺的角度往車站和一站臺方向拍攝的,照片上可清晰地看見車站雨棚截面如“傘”字形的支架結(jié)構(gòu)。下面還有一張,是從車站正面右側(cè)拍的,清軍騎兵占領(lǐng)了車站(見圖9)。從這些照片看,大智門火車站的雨棚,雖然早期沒有建造,但到1911年10月前,已經(jīng)建起來了。放大照片察看雨棚的成色新舊,可判斷建造時間大約在1909年到1911年間。

 1911年11月,清軍騎兵占領(lǐng)大智門車站,站內(nèi)雨棚結(jié)構(gòu)歷歷在目

因此,《武漢市志·交通郵電志》關(guān)于漢口車站一站臺雨棚建于1925年的史實需要重新?lián)嵭抻?。?dāng)然,需要修訂的還不止這一處。

漢口第一座人行天橋在這里誕生

《武漢市志·交通郵電志》在“天橋和地道”這一節(jié)記載:“建國前,武漢鐵路各車站均未設(shè)置旅客用天橋。1950年,武昌北站(即徐家棚站)興建一座天橋為上承式鋼梁結(jié)構(gòu),全長64.1米,寬5米,供旅客和行人共用?!?/span>這一說法,也存在未經(jīng)考證的謬誤。

《江岸區(qū)志(上)》中記載有:“(大智門火車站)1932年建人行天橋1座,1983年線路延長時拆除?!?/span>這個記載是比較可靠的?!段錆h地名志》【下何家墩】有載:“清末民初形成居民區(qū)。早期多何姓居民,擇高地而居,稱何家墩,并建有何家祠堂(遺址為今新馬路小學(xué))。30年代何家上墩形成后,此地改稱何家下墩,40年代改稱今名。多磚木結(jié)構(gòu)平房,巷道彎曲交錯,不通汽車。何家墩小學(xué)在此;橫跨京廣鐵路的天橋從此通過。”地名志的記載,佐證了天橋的存在。

大智門火車站附近的鐵路人行天橋

不僅如此,筆者在少年時代曾多次在橋上走過。也許是因為鐵路沿線路基高的原因,加上沿鐵路線南北兩邊地勢本來就有一定落差,那時候,過鐵路,人們叫“翻鐵路”;過天橋,叫“翻天橋”。

天橋的南邊樓梯口,就在沿京漢街天聲街口到公安街北口之間,目測距漢口車站中軸線約150米左右。天橋北邊下橋就是貨捐巷,也就是貨捐局舊址之處。沿貨捐巷往北可抵解放大道,通往球場路、“六大堆”?,F(xiàn)在的鐵路路基已改成京漢大道,大智門車站過京漢大道的路叫球場橫街。天橋的歷史照片較為稀少,目前找到的一張清晰度不夠高,橋上的欄板和欄柱由于反光的原因,有些地方看上去像是缺了欄板墻樣,其實是曝光度的原因。但是,天橋整個外貌基本可見。

天橋從空中俯瞰為“]”形,鋼筋混凝土建造,橋長約18米左右(車站地道全長15.7米),可根據(jù)兩個站臺、雨棚和兩條鐵軌的寬度進行測算。橋面寬約3米左右(地道寬為2.35米),可在橋上推行自行車。橋體為廂廊式,兩邊是約10厘米厚的水泥欄板,欄板將近一人高,個子矮的在橋上無法張望鐵路視線,橋身略偏米黃色,跟黃沙顏色較接近。

 1968年衛(wèi)星圖,圖中正上方四分之一處可見京漢鐵路上的天橋。孫慶力供圖

這種天橋,20世紀60、70以至80年代,從漢口到鄭州的鐵路沿線,偶爾可以見到幾座。在1968年拍攝的衛(wèi)星地圖上,熟悉地情者,很容易找到這座天橋。從圖上看,它的坐標位置就在車站路和公安路的正中間。京漢街車站路到公安路直線距離約為330米,據(jù)此測算,天橋距車站直線距離約為165米。這也許并非巧合,大智門東邊管理區(qū)范圍正好是從車站到公安路口的鐵路局,這一段為封閉管理區(qū),不允許外人出入。天橋選址恰好“逢中”。

這就是目前有據(jù)可查的武漢第一座人行天橋。事實上,在漢口老江岸車站附近,還有一座鐵路人行天橋,當(dāng)?shù)厝私薪a鐵路人行天橋,只是,關(guān)于這座天橋的資料實難獲取。這兩座鐵路人行天橋的建造歷史,比其他人行天橋更早。

《武漢文史資料》1994年02期楊宣鴻先生在“漢口老天橋”一文記述:“提起漢口最早的天橋,老武漢肯定會首先想起漢口車站鐵路天橋。它雖名氣不大,但其繁華熱鬧卻不亞于北京天橋。這座天橋始建于1932年,由當(dāng)時武漢頗有名氣的陳茂盛營造廠承建,耗資11,600元,歷時二年才完工,是武漢最早的一座鋼筋混凝土人行天橋?!?/span>楊宣鴻先生在文中記述了關(guān)于天橋周邊許多軼聞趣事,好多都是解放前或解放初的事情,很多武漢人鮮有所聞。

 打撈城市記憶 鉤沉三鎮(zhèn)往事

民初漢口火車站 【美】弗雷德里克·克拉普攝

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勿侵犯知識產(chǎn)權(quán)!



  掃描二維碼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常被人誤解的大智門火車站
武漢大智門火車站(國五)
難忘車站路,再見了京漢火車站
100年前的漢口,住在京漢大道以外的人都被稱為“外碼”
時光漫過的街區(qū)(三) 寂寞車站路
大智門火車站、國民政府舊址、江漢關(guān) 【湖北武漢】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