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貴州人喜歡的美味,那可以是數(shù)不勝數(shù),但有一種植物,那種令許多人不敢碰觸的氣味,卻成了貴州人的最愛,也成了對貴州美食的記憶焦點。它,就是折耳根。
折耳根,有些地方叫它側耳根??茖W名字叫魚腥草,還有一個更加文藝的名字叫“蕺菜”。之所以說它文藝,其實是想說那個“蕺”字好復雜,許多人甚至不會念,它讀[ji],與“記”同音。
折耳根不是貴州的特產(chǎn),在中國長江流域以南的各省區(qū)以及東南亞都有分布,北方的陜西、甘肅也有,日本和馬來西亞也有分布。但把它作為美食的,好像主要是貴州和四川,但兩省的吃法不同,吃的部位也不同。四川主要吃葉子,僅限于涼拌和下火鍋,不知道為什么要把它叫作“豬鼻孔”。貴州主要吃它的根狀莖,所以叫“折耳根”很貼切。
折耳根生長在山坡上,菜地里,水溝旁,樹林里,好像只要光線不是太強,有泥土的地方,它就能夠生長。那小葉片,剛出土時是一個小尖尖,慢慢地展開,卻成了心形。葉背有時候呈深紅色,翻過來平展在紙上,倒成了一顆火熱的心。那葉柄的基部和托葉聚合在一起,緊緊地環(huán)抱著莖,倒也顯得親密?;ド娜~子環(huán)繞著小莖長上幾片后,就會在莖的頂端開上一朵小花,終止了生長。等結了果,長了種子,可以長出新的小苗,但更多的小苗是通過根狀莖的分枝形成。那根狀莖總是在地下拼命延伸,像是要占據(jù)所有的地方。那根埋得越深,反而越嫩,吃起來越有味道。
我見過許多來貴州的外地人,第一次接觸折耳根時那種痛苦的表情,以及對貴州人吃它津津有味的驚奇,總讓人百思不得其解。那是因為貴州人已經(jīng)習慣了它的味道,若是不習慣,那腥臭味,確實氣色不小,難怪它叫“魚腥草”。但如果你大膽地嘗試,哪怕是捏著鼻子小心嘗試,幾次過后,保管你喜愛有加,甚至從此迷上它。
記得曾經(jīng)有一位從貴州到天津工作的朋友,有一次回到貴州,回天津時,家鄉(xiāng)的各種特產(chǎn)堆了一堆,可他什么也不想帶走,最后只帶了幾斤折耳根。我想,那味道,能解他多日的相思。
就像許多人愛吃榴梿,北京人愛臭豆腐,安徽人愛狊桂魚,獨山人愛蝦酸,荔波人愛臭酸,愛得都是那么特別。正所謂“聞起臭,吃起香”的感覺。
貴州人對折耳根的愛,似乎更加徹底,更加深沉。吃火鍋的醮水里要有折耳根,涼拌菜的佐料里要有折耳根,絲娃娃的素菜里要有折耳根,糯米飯要有折耳根,炸土豆要有折耳根,戀愛豆腐果里更是千萬不能缺折耳根。用折耳根還發(fā)明了不少的小吃,可生可熟,可拌可炒可蒸可炸,甚至裹上一層面粉,炸成一種圈圈、條條、塊塊、粑粑,帶在遠行的路上,慢慢享用起來,感染了故鄉(xiāng)的牽掛。
就是因為貴州人對折耳根的普遍喜愛,才有人猜測,那年鬧“非典”那么兇,但貴州人賃是沒有一人感染,就是因為愛吃折耳根。因為在醫(yī)學上,它本身就是一種藥材。許多得過重感冒的人,都可能在醫(yī)院打點滴時,輸過一種黃澄澄的液體,叫“魚腥草注射液”,魚腥草,不就是折耳根?魚腥草不光治感冒,還有清熱、解毒、利水之效,對治腸炎、痢疾、腎炎水腫及乳腺炎、中耳炎等都有很好的療效。按照一些草醫(yī)的說法,它的用處還遠不止這些,什么小兒脫肛、白禿、瘧疾、解毒等都能治。據(jù)說還可以拔取異物,在缺醫(yī)少藥的戰(zhàn)爭年代,還成了治療彈片外傷的良藥,救過不少人的命。
凡事都有兩面,據(jù)《別錄》記載:“多食令人氣喘。”唐·孟詵:“久食之,發(fā)虛弱,損陽氣,消精髓。”也還有人說小兒吃了會腳痛。我不知道這些記載是否有事實依據(jù),但我曾有過兩次吃折耳根中毒的經(jīng)歷,據(jù)說是因為那折耳根是生長在牛滾凼里的,吃了之后,有惡心想吐的感覺。不過吐過之后,就自然痊愈了。
是是非非,總之忘不了那美味,不去追究,只滿足了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