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來了,萬物復蘇。不管是植物還是動物,都像是從冬的睡夢中醒來。蛇就是其中的一類。
蛇是古老的卵生動物,因為它是靠羊膜卵繁殖,是屬于爬行動物,與我們熟知的恐龍是同類。爬行動物都是變溫動物,也被稱為“冷血動物”或“涼血動物”,不是因為它們性格的孤僻與兇狠,而是因為它們不會自己調節(jié)體溫,身體的溫度會因為環(huán)境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因此,在寒冷的冬季是需要冬眠的。春天里溫暖的陽光把蛇從沉睡中叫醒,開始取食和活動,包括談情說愛、傳宗接代。
那《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偏偏就喜歡上了許仙,無論風雨,出生入死,不離不棄。也有傳說中的“美女蛇”,總是給人以溫柔的陷阱。我可以嚴肅地告訴你:童話里都是騙人的!事實上蛇是不喜歡人的,當然也不會來招惹人,總是躲得遠遠的,除非人招惹了它。如果是招惹了毒蛇,它一定會毫不客氣地回應,被它親吻到就慘了,可能帶來不可挽回的災難。
全世界現(xiàn)今有3000多種蛇,但對于人來說,毒蛇不到蛇的總種數(shù)的15%,也就是說絕大多數(shù)蛇是無毒的!中國的毒蛇比例要高得多,中國共有蛇類219種,其中毒蛇占了四分之一,有50種,大部分分布在南方。
所以在這萌動的春意里,野游固然很有意思,掌握一些識別毒蛇的知識,增加防范能力,也是非常必要的。
所謂的毒蛇,是因為有一些蛇有毒牙,毒牙連接毒腺,而毒腺會分泌毒液。
毒牙又分為管牙和溝牙,所謂管牙就是毒牙是個管子,像注射器一樣,會將毒腺里的毒液像注射一樣射進被咬者的身體,而溝牙是毒牙像個破了一半的管子,只是長長的毒牙中間有條溝,毒液是順著溝流進被咬者的身體。溝牙又分為前溝牙和后溝牙,這個好理解,長在靠前面的叫前溝牙,長在靠后面的叫后溝牙。
毒腺則像人的唾液腺,只不過分泌的不是口水,而是毒液。
毒蛇的毒液并不是一種東西,而是多種復雜的物質的混合物,但主要是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質,也有一些是分子較小的多肽。由于大多數(shù)蛇毒成分會與被咬者身體組織的不同部位受體結合,出現(xiàn)不同的中毒反映,被人們稱為“神經毒”、“血循毒”和“混合毒”等。一種蛇的毒液類型不是絕對的,只是反映出來的一種表像而已。
有些毒蛇咬傷后會有明顯的疼痛感,像灼燒一樣的痛,如具有血循毒的蝰蛇、五步蛇、竹葉青蛇等,發(fā)作快,會局部壞死潰爛,傷口大量出血,甚至七竅流血。癥狀很嚇人,但實際上只要及時搶救,數(shù)小時之內送往就近醫(yī)院,仍可以治愈。眼鏡蛇、眼鏡王蛇、蝮蛇等具有混合毒,被咬者主要是呼吸麻痹和循環(huán)衰竭,所以即使進行人工呼吸也難以搶救。特別是眼鏡王蛇咬傷后幾分鐘到2小時內一般就會死亡。而具有神經毒的金環(huán)蛇、銀環(huán)蛇、海蛇、珊瑚蛇、白花蛇等咬后沒有明顯的疼痛感,毒液會隨著血液慢慢地向中樞神經和心臟滲透,幾十分鐘至幾小時后才出現(xiàn)全身性癥狀,即全身乏力,呼吸困難,一旦癥狀發(fā)作,很難治愈。嚴重者昏迷,呼吸停止,但此時心跳及血壓尚好,若堅持人工呼吸,便有搶救希望。所以被蛇咬傷后不要看它疼不疼,而要看是不是毒蛇。
被咬后怎么識別是不是毒蛇咬傷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牙??!毒蛇的毒牙一般兩牧或四牧,毒牙比一般的牙齒要長和粗壯得多,但不是每一次咬人都會將全部的毒牙用上,有可能只用了一、兩顆毒牙咬,所以被蛇咬后有四個以下的明顯大牙印,那就應該是毒蛇咬傷。
確定是毒蛇咬傷了,最好是弄清楚是哪一種毒蛇咬的,這樣就能更好地對癥下藥。
一般背面黑色,有許多白橫紋的是銀環(huán)蛇。分布長江以南,受驚時逃跑,但太近時會張口咬人。咬傷多見。傷口不腫、不痛,數(shù)小時后全身癱瘓,呼吸停止。背面黑色,有許多黃橫紋的是金環(huán)蛇。分布長江以南。中毒癥狀類似銀環(huán)蛇,毒性比銀環(huán)蛇還猛。
通身棕褐色為主,有些不是很明顯的拐彎的花紋,頭明顯大于脖子,頭成明顯三角形的是蝮蛇。分布全國各地甚至生活于海拔4000米的麗江雪山上。受驚時多逃跑,不主動襲擊。癥狀發(fā)病兇,全身出血,傷口劇痛、組織壞死。
通身棕褐色為主,有方塊狀花斑,頭大,三角形,鼻子最前端上翹(看上去像叼個煙頭)的是尖吻蝮,有些地方叫五步蛇或七步蛇。兇狠,靠近者它會主動襲擊,癥狀發(fā)病兇,全身出血,傷口劇痛、組織壞死。但不是傳說中那樣真的走五步就死,而只走四步就不會死。
通身棕褐色為主,頭三角形或略長的是蝰蛇。受驚時,能長時間對峙。中毒癥狀類似五步蛇。南方地區(qū)有一種白頭蝰,很明顯頭部是白色的。
通身綠色為主,尾部則成黃綠色的是竹葉青。分布我國南部,長江流域,受驚時逃跑,但不很快。咬傷癥狀相對較輕。
通身黑色為主,豎起,脖子會扁平,頸背面有眼鏡紋的是眼鏡蛇,會發(fā)出警告性的“呼呼”聲,所以有些地方叫“吹風蛇”、“扁頭風”。分布我國長江以南,性情兇猛,能長時間對峙,噴射毒液,但不主動襲擊人。咬傷癥狀為傷口組織壞死,胸悶,高熱,呼吸困難。
通身黑褐色為主,豎起,脖子會扁平,頸腹面有眼鏡紋的是眼鏡王蛇。分布我國南方。性情兇猛,為毒蛇中體型最大的。主動襲擊,緊咬不放。癥狀為發(fā)病特急,很快死亡,碰到這類蛇咬傷,除積極搶救外,只剩下祈禱好運氣。
如果真被毒蛇咬傷,最重要的是不要過度慌張,不能劇烈運動,血液循環(huán)越快,蛇毒傳播越快。但要及時處理,首先將被咬傷位置的近心臟端扎起來,減少血液回流到心臟和全身。最好將遠端也扎起來,減少擴散。然后用小刀在毒牙印處將傷口劃開,讓毒血流出來。不要劃得太深,以免組織創(chuàng)傷嚴重后,難以恢復。如果同伴中有確信口腔無任何傷痕或潰瘍者,可以用嘴將毒血吸出來,但這樣做是有風險的,一旦幫忙者口腔有傷,也會造成中毒。處理有同時,要記得及時服用蛇藥,處理完畢后也要及時到醫(yī)院治療。
如果沒有被咬傷,只是發(fā)現(xiàn)附近有蛇活動,想要判斷是不是毒蛇,也有一些簡單的方法,但不是很準確,不可全信,不可粗心大意。比如說蛇類的晝夜活動有一定規(guī)律,蛇種不同,活動規(guī)律也不同,眼鏡蛇,眼鏡王蛇白天活動,銀環(huán)蛇晚上活動,蝮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動。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從外部形態(tài)和生態(tài)狀況上去判斷,但不是絕對的,只是一般的統(tǒng)計。比如:
1.從蛇的頭部形狀來辨別: 毒蛇的頭部一般多呈三角形,如五步蛇、矛頭蝮、竹葉青蛇等。但也有少數(shù)的毒蛇如銀環(huán)蛇的頭部呈橢圓形。無毒蛇的頭部一般呈橢圓形,如烏梢蛇、灰鼠蛇等。但也有少數(shù)的無毒蛇頭部也呈三角形,如頓核蛇。
2從蛇的全身斑紋和顏色來辨別: 毒蛇體背斑紋的顏色一般比較鮮明,如五步蛇、銀環(huán)蛇等。但也有極少數(shù)毒蛇體背斑紋的顏色不鮮明,如白腹眼鏡蛇就是全身灰色,一點斑紋都沒有。多數(shù)無毒蛇的體背斑紋顏色一般不鮮明,如烏梢蛇、翠青蛇等。但也有極少數(shù)無毒蛇體背斑紋的顏色很鮮明,如火赤鏈蛇、白花錦蛇、玉斑錦蛇等。
3.從蛇的尾部長短粗細來辨別: 毒蛇的尾部一般粗而短,但由肛門向后突然變細,如竹葉青蛇、眼鏡蛇等。但也有極少數(shù)毒蛇的尾部細而長,如銀環(huán)蛇、金環(huán)蛇。無毒蛇的尾部一般細而長,由肛門向后慢慢變細,如灰鼠蛇、翠青蛇、綠瘦蛇等。但也有極少數(shù)無毒蛇的尾部粗而短,如漁游蛇。
4.從蛇的生態(tài)來辨別: 毒蛇發(fā)現(xiàn)人后,一般不逃跑,或逃跑時爬行的速度不快;盤卷著休息,或睡覺時,頭部多插到腹面皮膚下面(五步蛇除外)。一般無毒蛇受驚動后爬行的速度極快,如烏梢蛇、王錦蛇等。
那么到野外活動時怎么避免被毒蛇咬傷呢?也算有一些簡單的規(guī)律:
1.在野外行走時盡量避開人跡罕至的草叢、密林等,可以帶上軟質的長棍或竹竿,邊走邊打一打路邊的草叢,也就是“打草驚蛇”,蛇被驚動后會迅速逃跑,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另外,走進草叢前要穿上長褲和膠鞋,扎緊褲口,防止因踩到蛇后受其攻擊。
2.雨后的清晨和傍晚,最好不要在有毒蛇活動的環(huán)境中行走,尤其是洪水過后的幾天內,不宜進入蛇多的野外環(huán)境中,此時是毒蛇游動最頻繁的時間段。
3.蛇在野外不一定只在地上,有可能在樹上或巖石下,所以在翻動石塊、采摘野果前要小心觀察,使用竹竿等敲打敲打,避免一時疏忽,被毒蛇咬傷。
4.盡量避免在草叢里休息,露營時,在帳篷周圍撒雄黃、風油精、石灰粉或水浸濕了的煙葉,清理干凈靠近帳篷的雜草和樹葉,睡覺時將帳篷拉鏈完全合上。清晨收拾地席或帳篷時,要小心查看,因為有些蛇會喜歡利用人的溫度,爬過來到帳篷邊與你同眠。
5.見到毒蛇后要保持鎮(zhèn)定安靜,不要突然移動或奔跑,應緩慢繞行或退后,沒有十足把握千萬不要發(fā)起攻擊,一旦被蛇追逐,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要跑出“之”字型路線。
6帶上一些必備的蛇藥和急救處理的工具。
說了那么多,也不是條條蛇都要咬人,只是提醒注意,盡量與蛇相安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