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wù)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
--《孫子兵法·九變篇》
注:雜:攙雜、兼顧。信:音義同“伸”,發(fā)展的意思。
簡釋聰明人考慮問題,必然兼顧事物的利和害兩方面。兼顧到有利的方面,事情就會得到發(fā)展;兼顧到有害的方面,禍患就會解除。
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孟子·告子上》
。注:致:盡,極。.志:志向,志趣。
簡釋學(xué)習(xí)不一心一意,聚精會神,就不會得到知識,辦事不一心一意,聚精會神,就不會獲得成功。
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簡釋 辦事應(yīng)該有主要任務(wù),不能貪多圖大。什么事都做,就會什么事也做不成。有所不做,集中精力,然后才能有所作為。
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鏃基,不如待時。
--《孟子·公孫丑上》
注:鑷(zT資)基:犁鋤等農(nóng)具。
簡釋·雖然有智慧,不如利用良好的時機;雖然有犁鋤,不如等待適當(dāng)?shù)募竟?ji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下》
簡釋 天時好不如地形有利,地形有利不如人心齊,人心齊是最重要的因素。
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
--<孟子·告子上》
簡釋用一杯水來救一車著火的柴草,火一定不會熄滅。成語“杯水車薪”就出自這里。
兵不必勝,不可以言戰(zhàn);攻不必拔,不可
以言攻。
--《尉繚子·攻權(quán)》
簡釋用兵沒有必定能夠勝利的把握,就不能說開戰(zhàn)的話;進攻沒有必定攻克的把握,就不能說進攻的話。
不知戒,后必有。
-《荀子·成相篇》
簡釋 受了挫折不知引以為戒,以后必然還有同樣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