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萌茶茶,碼字為主,賣茶為樂。
也許有一天,這里也會出現(xiàn)你的故事...
我以匯愛家感育講師的身份,對這個問題進行答疑,如下:
題主您好!感謝您提出一個好問題,相信這也是很多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過程中的困惑,相信我們的交流探討,也會給很多家長帶來啟發(fā)。
家境不錯,但是家長為什么總是要說家里沒錢呢。分析下來,可能是這樣的兩種原因:
第一是家長自身對金錢的追求過高,對目前家境感覺到不滿意,感覺到家里沒錢,并且將這種理念傳遞給孩子;
第二種是家長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錢不好掙,希望孩子可以更努力的學習和工作;
不管是出于哪一種想法,但凡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說家里沒錢,這確實是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影響的。
首先,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環(huán)境,是一個人心靈的港灣。如果說孩子是種子,父母就是土壤,讓種子可以茁壯成長,土壤是否肥沃很關鍵。
如果父母自己感覺掙再多錢也不夠,當父母處于這樣的“匱乏模式”,傳遞出來的這種“我們家沒有錢”的理念,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長大,會感覺到沒有安全感,或者缺乏自信心。
父母都希望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積極陽光的孩子,那父母需要了解,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他們需要的“營養(yǎng)”和安全感來源也不一樣。
0-6歲期間孩子需要的是物質的滿足,這個階段的孩子擁有即滿足,擁有即安全;
7-12歲孩子需要的是情感的滿足,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的是尊重、愛、支持、信任;
12歲以上的孩子,需要的是精神的滿足,他們需要的是精神方面探索、父母放手讓他們去嘗試、試錯,對他們的允許和接納。
而每一個年齡階段的所需要的“營養(yǎng)”,如果沒能在這個年齡階段得到滿足,這樣的一種缺憾就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到了成年,中年,老年,他都依舊會在這個地方去索求。
比如在孩子7歲之前,他們的安全感來自物質滿足。
如果這個階段,當孩子想買一個小玩具,父母說,我們家沒有錢,買不起,當孩子想買個零食,父母說我們家沒有錢,買不起,或者家里買什么東西,父母總是給孩子說,我們家沒有錢。
久而久之,這種匱乏的模式,就會植入孩子的內心, 物質滿足期沒有得到滿足的人,成年以后,容易對物質產生一種依賴或者是上癮。
比如購物節(jié)上的瘋狂的“買買買”剁手黨,追求名牌,被物質控制的人。
有一位家長,她家里特別有錢,住著豪宅,開著名車,她的女兒讀初中,很愛她的女兒,給她的女兒名牌的衣服,讀最好的學校,每天變著花樣給女兒做好吃的,但是女兒幾乎不吃她做的飯,也不跟她說話,每天放自己打包盒飯回家吃。
女兒的這個行為,讓這位家長特別苦惱,她不知道為什么。
為什么這樣對她。
后來了解才知道,她在女兒很小的時候,就跟女兒說,我們家的錢是我的錢,跟你沒有關系,你現(xiàn)在吃我的,穿我的,以后這一些一分一毫全部都要還給我。
試想一想,一個孩子,從早上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就開始計算以后要還媽媽多少錢,她的內心得有多恐懼?
媽媽給她買的越好,她以后長大要還的就越多,每天醒來,就是開始負債,這樣的孩子,哪來的安全感和滿足感呢?
媽媽在她身上花的每一分錢,日后都是要還的,女兒還能在這個家安心地生活嗎?
反之,有一位單親媽媽,一個人掙錢,養(yǎng)兩個孩子,生活過得很艱苦,但她從來沒有跟孩子說過一個“苦”字。
每天早上她給孩子變著花樣的做早餐,利用家里的廢棄的材料,給孩子做各種玩具,孩子身上的衣服,是她一針一線織出來的,就算與孩子們分吃一個蘋果,她也會讓這個蘋果變成一個有故事的“魔法蘋果”。
她的兩個孩子,從來沒有感覺到家里沒錢,他們看上去特別陽光自信,在他們的臉上,看不到“窮”字,也看不到“苦”字。
父母是希望培養(yǎng)出哪一種的孩子呢?
前幾年泰國一個特別走紅的公益廣告,一個不識字的媽媽用菠蘿教會女兒受用一生的事情。
視頻如下:
泰國一對相依為命的母女,以販售現(xiàn)切水果維生,一位不識字的母親,沒有用過多的言語或責罵教導女兒,她以銷售鳳梨為例,引導小孩靠自己去尋求解決問題的真實故事。
母親自述,她沒上過學,不知道要說什么去教她的女兒,但她可以示范給小孩看,小女孩也聰明的跟著媽媽的動作,依樣畫葫蘆切好鳳梨。
有天放學,小女孩在自家水果攤車前,望著同學圍著冰棒攤,人手一枝吃著,她母親僅低頭看著碗裡的幾個銅板;夜裡,媽媽看著女兒熟睡臉龐,突發(fā)奇想把鳳梨切成冰棒的樣子,塞入冰桶中。隔天,小女孩放學后,開心吃著媽媽特製的「鳳梨冰棒」說,「也許可以拿來賣」。
小女孩掛著冰桶,先以3支鳳梨試市場水溫,她走進傳統(tǒng)市場叫賣,喊到保冰箱裡的冰塊都化成水,1支也沒賣出去。
媽媽要她再走進市場,去看看叔叔、阿姨怎麼做生意,母親偷偷跟隨在后,見她似有所獲的離開,回家用蠟筆繪DM,還有買2送1的促銷,「1支賣5泰銖、3支10泰銖」。
媽媽看著女兒自己找到了解答且付出行動,鳳梨冰棒熱銷,單車的鈴聲一響,小客人隨即蜂涌而上,母親推著水果攤,在一旁欣慰的笑了。
當字幕上出現(xiàn)這位媽媽的獨白“哪天要是我不在她身邊,我相信,她也會很好”時,多少人的眼眶濕潤了。
讓一個孩子更有勇氣,更有力量去面對困難,面對挑戰(zhàn)的,一定不是父母那一句“我們家沒有錢“而是父母告訴孩子”放心去試,有爸爸媽媽在“。
想想我們的父母曾經跟我們說過那么多話,有哪一句話是讓我們這些漂泊在外的人,內心始終保留著一點點溫暖和感動的呢?
絕不是父母的那句“你要好好工作“,而是那句“累了就回來,家里總有你一口飯吃“。
以上。謝謝!
匯愛家認證感育講師 王純華
匯愛家感育,用“感”讀懂孩子,用“育”啟迪一生!
助力千萬家庭幸福!
做有靈性的茶,傳播有溫度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