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于武漢市龜山腳下的月湖之濱。北靠漢水,西望梅子山。這里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文人俞伯牙在此喜遇知音鐘子期的地方。后因子期病故,伯牙失知音,痛苦萬分,于是碎琴絕弦,終身不想鼓琴。后人稱頌其事,在此筑紀念館,稱為“琴臺”。
走進古琴臺,迎面是一座雕像館,館內(nèi)正中是“高山流水”知音雕塑,兩側(cè)墻上是“知音圖”木雕,正中的大屏幕播放著相關(guān)的視頻。
出雕像館不遠,就見“伯牙撫琴”漢白玉塑像。塑像的不遠處有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書“印心石屋”四字,是由清道光皇帝親書,并贈于兩江總督陶澍。陶澍做官50余年,清正廉明,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他隱退后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
穿過碑廊,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用漢白玉筑成的石臺,就是伯牙臺,相傳是當年伯牙鼓琴的地方。它高1.75米,石臺上刻有“琴臺”二字和“伯牙撫琴圖”。石臺四周用石欄圍砌,欄板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
“高山流水館”,是琴臺的主?要建筑,額坊上四?個大字?“高山流水 ?”,拓自宋湘竹葉書。
“知音樹”一棵雪松,高大挺拔,從側(cè)面看為一棵,正面看為兩棵,生長在高山流水館前,象征伯牙,子期兩人的友誼,故得此名。
“遇知音“雕塑, 俞?伯牙微躬拱手向鐘?子期致?意,旁邊?琴童懷抱瑤琴,表現(xiàn)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
“知音鎖”上鎖滿了一把把樣式各異的同心鎖,友情、親情、愛情在這個銹跡斑斑的知音鎖上默默經(jīng)歷著歲月的洗禮。
步入琴園,內(nèi)有“伯牙茶社”“知音亭”“知音石”等景點,可沏壺春茶、聽段古箏、倚欄遠眺,發(fā)思古之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