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與桂枝的異同
相同:均能發(fā)汗解表,用治外感風(fēng)寒表證,常相須為用。
麻黃:發(fā)汗峻劑,用于無汗的表實證,善于宣肺氣而平喘,并用于風(fēng)水水腫。
桂枝:發(fā)汗緩劑,用于有汗、無汗的表虛、表實證均可,善于助陽化氣,溫通經(jīng)脈,并可用于痰飲、蓄水證。
荊芥與防風(fēng)的異同
相同:發(fā)表散風(fēng),風(fēng)寒、風(fēng)熱表證均宜。均治風(fēng)疹瘙癢。
荊芥發(fā)汗之力較大,透散之力較強(qiáng),能透疹消瘡,又止血。
防風(fēng)祛風(fēng)之力較強(qiáng),風(fēng)病之通用藥,外風(fēng)內(nèi)風(fēng)均可使用,并能勝濕止痛,止痙止瀉。
桑葉與菊花的異同
相同:疏散風(fēng)熱,平肝明目。共治風(fēng)熱外感及肝熱目赤等。
桑葉:疏散風(fēng)熱能力較強(qiáng),偏入肺,多用于肺熱燥咳。
菊花:平肝明目之力較強(qiáng),偏入肝,多用于肝經(jīng)目疾,并能清熱解毒。
柴胡、升麻與葛根的異同
相同:解表升陽。02
柴胡:解表重在肝膽而和解,主治少陽證,兼可疏肝而升舉肝膽陽氣。
升麻:解表重在透疹,又清熱解毒,主治上部熱毒癥,升陽之力最強(qiáng),用于中氣下陷。
葛根:解表重在脾胃而解肌,主治項背強(qiáng)痛,升陽可止渴止瀉,兼可透疹。
石膏與知母的異同
相同: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共治肺胃氣分實熱證。
石膏:瀉火力強(qiáng),重在清解,偏重清肺胃實火,煅用收斂生肌。
知母:滋陰潤燥力強(qiáng),重在清潤,偏重滋潤肺胃之燥,又可滋腎降火,治陰虛消渴,腸燥便秘。
黃芩、黃連與黃柏的異同
相同: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共治多種濕熱證。
黃芩:偏入肺,偏治上焦?jié)駸?可治肺熱痰濕,又可止血安胎。
黃連:偏入心,偏治中焦?jié)駸?可治心神不寧,解毒力強(qiáng)。
黃柏:偏入腎,偏治下焦?jié)駸?可退熱除蒸。
大黃與芒硝的異同
相同:均可瀉下通便,共治陽明腑實證。
大黃:蕩滌腸胃,攻下之力強(qiáng),兼可止血,解毒,活血祛瘀。
芒硝:瀉下力弱,重在軟堅,外用(玄明粉)可清熱,為五官科常用之品。
獨活與羌活的異同
相同:辛苦溫,祛風(fēng)濕,止痹痛,解表散寒。
獨活:以祛風(fēng)濕為主,為少陰經(jīng)引經(jīng)藥,偏治在下在里之伏風(fēng),治少陰頭痛。
羌活:以解表散寒為主,為太陽經(jīng)引經(jīng)藥,偏治在上在表之游風(fēng),治太陽頭痛。
蒼術(shù)與厚樸的異同
相同:辛苦溫燥之品,均可燥濕,治濕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脹滿、嘔吐泄瀉等。
1
蒼術(shù):為燥濕健脾之要藥,又可祛風(fēng)濕,散表邪,明目治夜盲癥。
厚樸:燥濕之力不如蒼術(shù),但能消積平喘,并善行氣,治食積氣滯之脘腹脹滿,腹瀉嘔吐及咳喘多痰等。
茯苓與豬苓的異同
相同:均味甘淡,皆能利水滲濕,用治水腫,小便不利,泄瀉,帶下,淋濁等水濕為患,臨床常相須為用。
茯苓:性平和緩,祛邪而不猛烈,扶正而不峻補,為利水滲濕之要藥,并能寧心安神。
豬苓:性平,作用單純而利水之力較強(qiáng),主治水濕為患。此外,現(xiàn)代研究本品所含豬苓多糖具有一定的抗腫瘤、防治肝炎的作用。
附子與干姜的異同
相同:入心經(jīng),回陽救逆,溫中散寒。
附子:君藥,回陽力強(qiáng),溫腎助陽補火,散寒止痛,“走而不守”。
干姜:臣藥,溫中散寒作用較突出,溫肺化飲,“能走能守”。
干姜與生姜的異同
相同:溫中散寒,溫肺化飲。
干姜:溫?zé)嵝暂^大,性走里而偏守,長于溫助脾陽,溫肺化飲,兼有回陽救逆作用。
生姜:溫性較小,性走表而偏散,用治風(fēng)寒表證,溫中偏于治胃寒嘔吐,溫肺偏于止咳。
附子與肉桂的異同
相同:補腎助陽,溫中散寒。
附子:主入心、腎經(jīng),兼入脾經(jīng),回陽救逆,專入氣分。
肉桂:主入脾腎經(jīng),兼入心經(jīng),溫經(jīng)通脈,入氣血兩分。
肉桂與桂枝的異同
相同:溫經(jīng)散寒,通陽。
肉桂:甘溫之性較大,主溫里散寒,偏于下行走里,治在下在里之寒邪,溫腎助陽,引火歸元為主。
桂枝:氣味輕薄,是嫩枝,上行透表,發(fā)散風(fēng)寒為主,并治痰飲,蓄水證。
橘皮與青皮的異同
相同:理氣調(diào)中。
橘皮:力緩,性升浮,入中上二焦,行氣健脾,燥濕化痰。
青皮:力猛,性沉降,入中下二焦,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白茅根與蘆根的異同
相同:均甘寒,入肺胃經(jīng)而清熱除煩止渴。
白茅根:偏入血分,止血力較強(qiáng),利尿而用于血尿證。
蘆根:偏入氣分,清瀉肺胃之火力較強(qiáng),兼可利尿。
丹參與川芎的異同
相同:活血化瘀止痛,都用于婦女月經(jīng)不調(diào),現(xiàn)代用于冠心病心絞痛等。丹參:苦,微寒。涼血消癰,安神。更宜于瘡癰腫痛,并可治療熱病邪入心營,煩躁不眠及心悸失眠等。
川芎:辛溫。用于肝氣郁結(jié),脅肋疼痛;并為治療頭痛、風(fēng)濕痹痛的要藥。
紅花與桃仁的異同
相同:作用相似,均可用于血瘀證。
紅花:活血通經(jīng)之功較優(yōu),活血作用較桃仁緩和,用量少則和血調(diào)血,用量大則破血。
桃仁:活血作用較強(qiáng),稱破血藥,兼潤腸通便。
杏仁與桔梗的異同
相同:止咳,平喘。
杏仁:以苦降為主,兼可潤腸通便。
桔梗:以辛宣為主,兼利咽排膿。
龍骨與牡蠣的異同
相同:均可平肝潛陽,收斂固澀,收斂時多煅用。
龍骨:鎮(zhèn)驚安神力強(qiáng),且收斂固澀力優(yōu)于牡蠣。
牡蠣:平肝潛陽力強(qiáng),又可軟堅。
羚羊角與牛黃的異同
相同:羚羊角與牛黃皆屬常用的名貴中藥。兩者皆性寒,歸心肝經(jīng),均能息風(fēng)止痙,清熱解毒,都可用治溫?zé)岵針O生風(fēng)、小兒驚風(fēng)之壯熱神昏,驚厥抽搐等癥。
羚羊角:清熱解毒之功常用治熱毒發(fā)斑。本品善于平肝潛陽,清肝明目,常用治肝陽上亢所致的頭痛眩暈、煩躁易怒,以及肝火上炎所致的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等癥。
牛黃:清熱解毒之功常用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以及癰疽疔毒等熱毒壅滯郁結(jié)之證。同時,本品又善于清熱化痰開竅,常用治溫?zé)岵崛胄陌?中風(fēng),驚風(fēng),癲癇等痰熱蒙蔽心竅所致的神昏、口噤、痰鳴等癥。
人參與黃芪的異同
相同:均補氣,同用可相互增強(qiáng)補氣之效。
人參:能補心、脾、肺之氣,大補元氣,復(fù)脈固脫,安神增智,為治內(nèi)傷氣虛第一要藥。
黃芪:補脾肺之氣為主,不如人參那樣大補元氣,且溫升之力強(qiáng)于人參,又固表止汗,托毒生肌。
白術(shù)與蒼術(shù)的異同
相同:統(tǒng)稱為術(shù),均可燥濕健脾。
白術(shù):以補氣健脾為主,兼可利水,止汗,安胎。
蒼術(shù):以燥濕為主,上下內(nèi)外諸濕皆可治,祛風(fēng)濕,發(fā)汗解表,明目兼治夜盲證。
龜甲與鱉甲的異同
相同:均能滋陰清熱,潛陽息風(fēng),治陰虛發(fā)熱、陰虛陽亢與陰虛風(fēng)動等證。龜甲:長于滋腎,兼有健骨、補血、養(yǎng)心之功,常用于肝腎不足,筋骨痿弱,腰膝酸軟,婦女崩漏,月經(jīng)過多及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等證。
鱉甲:長于退虛熱,兼能軟堅散結(jié),常用于癥瘕積聚。
五味子與五倍子的異同
相同:收斂而斂肺止咳、止汗、澀精止遺、澀腸止瀉。
五味子:斂補之品,滋腎、益氣、生津及寧心安神。
五倍子:純斂無補之品,可清熱降火,收斂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