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7日,“平民情懷——平山郁夫藏絲路文物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shù)館聯(lián)合主辦,展出平山郁夫絲綢之路美術(shù)館收藏的200件(套)藏品和1件中國國家博物館藏品。
展覽按照展品所屬地域分為四個單元:
第一單元
“偉大的海”——文明交匯的地中海
地中海(Mediterranean)在英語-日耳曼語中是“陸地之間”的意思。早在古代世界,地中海便以“我們的?!?、“白?!?、“偉大的?!?、“中部之?!币约啊皞ゴ蟮木G色”等名稱,流行于沿岸各文明之間。被亞、歐、非三大洲環(huán)繞的這片半封閉的海洋,孕育了三大洲中幾個最早的文明,并成為文明交匯的通道和舞臺。在地中海核心區(qū)域,希臘與羅馬文明的遺產(chǎn)中,我們可以看到來自西亞、北非文明的影響。
紅彩巨目紋陶杯,希臘 雅典,約前530年
牛首形紅彩陶酒壺,南意大利,前4世紀
第二單元
“四方之王”——兩河流域與伊朗地區(qū)
古代的兩河流域誕生了人類最早的文明。從阿卡德王國統(tǒng)一兩河,到巴比倫帝國,兩河文明影響所及從愛琴海、埃及到東部的伊朗高原。在前者文明的浸潤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6世紀崛起。阿契美尼德王朝打造了第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不僅承襲了“巴比倫之王”的稱號,而且自稱“四方之王”。公元三世紀崛起的薩珊王朝,延續(xù)了波斯文明的輝煌,同時深刻影響了遙遠的東方。
牛形陶器,伊朗西北部,前1200—前800年
獅子裝飾玻璃銀杯,伊朗,前7—前6世紀
第三單元
宙斯·佛陀——文明交融的中亞與印度
中亞地區(qū),西起阿富汗,東到蒙古國,南至印度北部,是亞洲腹地。這里不僅有古文明的發(fā)源地,而且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jié)點。因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所以在歷史上,這一地區(qū)不斷與東西各方向頻繁地進行物質(zhì)交換和文化交流。較早時期,中亞受到兩河文明以及波斯的影響,公元前4世紀亞歷山大東征之后,中亞開啟了希臘化時代。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的犍陀羅文化就是希臘文明與印度本土佛教文明融匯結(jié)合的產(chǎn)物。
佛塔形舍利容器,犍陀羅,公元2—4世紀
彌勒菩薩坐像,犍陀羅,公元2—3世紀
第四單元
東土驚鴻——絲路東端的景象
敦煌是絲綢之路東段的重鎮(zhèn),也是西來貨物和文化進入中國腹地的重要節(jié)點。平山郁夫先生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數(shù)次進入敦煌訪古,并留下大量繪畫作品。這些畫作,展現(xiàn)了敦煌藝術(shù)的燦爛、多元文化的并存,同時也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與世界的緊密聯(lián)系。
敦煌莫高窟,紙本水彩,平山郁夫,1991年
展覽通過201件(套)展品,不僅全景式地展現(xiàn)了絲綢之路近三千年的歷史面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文明之間交流互鑒的本質(zhì),并且指出了文明在相互交流碰撞的過程中最終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路徑。
特別的那一件展品
展覽中,中國國家博物館拿出了一件館藏珍品——唐代的“黃釉駱駝俑”與平山郁夫先生創(chuàng)作的水彩敦煌寫生冊頁放在一起,用“驚鴻一瞥”的方式為觀眾開啟中國文明的大門。
“黃釉駱駝俑”長什么樣子?歡迎大家走進展廳看展覽!
展品欣賞
(攝影:范立)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信息】
展覽海報(設(shè)計/郭青)
展覽
平民情懷——平山郁夫藏絲路文物展
展期
2018/11/27 - 2019/2/14
地點
國家博物館 南6展廳
票價
30元
(圖文版權(quán)所有,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