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長達近1000頁的大部頭小說,它被譽為“二十世紀的《戰(zhàn)爭與和平》”。要讀完它,需要積攢足夠的精力和足夠的時間,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韌勁兒才行。
這又是一部由于太偉大而命運多桀的小說。1961年2月14日11:40分,克格勃逮捕了跟這本書有關聯(lián)的所有東西(包括草稿、筆記,甚至連打印紙和碳紙都沒有放過),其規(guī)格形同逮捕一個活人。歷經斯大林、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三朝而不倒的蘇共意識形態(tài)大總管、“灰衣主教”蘇斯洛夫親口對作者格羅斯曼說:“……我可以直接告訴你,這本書在兩三百年內都不可能有出版的機會。”
作者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沒有看到自己這本書的出版。1988年俄文原版終于出版之后,蘇聯(lián)評論界當時有人立刻宣告:“那漫長的等待終于結束了!”等待什么?等待托爾斯泰之后的又一本《戰(zhàn)爭與和平》——《生活與命運》。
《生活與命運》不僅是文學巨著,也是史學鴻篇,它以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為背景,是一整個時代的寫照。
跟《戰(zhàn)爭與和平》比較起來,格羅斯曼的反思力量更甚。全書從頭到尾貫穿著一個非同尋常的觀點:極權國家運作的機理和現(xiàn)代物理學一樣,都著眼于概率,不關心因果關系;看的是巨大的總量,而非單個的人或粒子。
為了配合讀這本書,有真切的戰(zhàn)爭體驗,我看了一些有關二戰(zhàn)的戰(zhàn)爭片,還有幾部美國叢林戰(zhàn)爭大片。文字給我的思想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影視給了我視覺上的另一種感受?!獮榱俗x這本書,我做足了功課。用一句俗話來說,叫“辣子鍋盔酸攪團,絕配,美的很!”
這么宏大的小說,這就像一場戰(zhàn)線遍布歐洲的戰(zhàn)爭,如何布局呢?這是我首要學習的問題。
借助梁文道先生長達13頁的新版序和力岡先生的4頁譯者序,然后我才像一個探索者一樣一頭扎進這本書。
這也是一部以戰(zhàn)爭為背景的作品。作者格羅斯曼的經歷是他這部作品的營養(yǎng)之源。
格羅斯曼1905年出生于烏克蘭,早年畢業(yè)于莫斯科大學,化學專業(yè)。戰(zhàn)爭年代,他報名參軍,被分配到蘇聯(lián)紅軍的報紙《紅星報》當戰(zhàn)地記者,他報道過所有的主要戰(zhàn)役,從莫斯科保衛(wèi)戰(zhàn)到攻克柏林,他的堅韌和勇敢給幾乎所有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普通士兵和高級將領都愛看他的文章。格羅斯曼采訪從來不記筆記,他喜歡憑借過人的記憶寫稿。
沒有哪個記者像他那樣報道“無情戰(zhàn)爭的真實情況”。
有關猶太人大屠殺的作品,迄今已經出版了很多??墒?,大屠殺的慘烈程度,世人還是難以想象。格羅斯曼是調查納粹滅猶的第一人。而且,他絲毫不避諱烏克蘭的屠殺。
把國家命運,民族危機,個人命運,雜糅在一個戰(zhàn)爭背景之下,需要托爾斯泰式的宏大視覺,他的寫實筆法,讓《生活與命運》成為一個時代的畫像和心靈史,他的比托爾斯泰更多的反思精神,使這部作品成為極權體制下復雜多面生活的一部百科全書,是對20世紀最黑暗的一段歷史的反思。
《生活與命運》圍繞一個家族在時代變遷中的故事展開,講述了沙波什尼科夫一家在蘇聯(lián)衛(wèi)國戰(zhàn)爭時期的經歷,并通過家族成員各自的遭際串聯(lián)起上百位人物與一系列交叉延伸的歷史事件。
人生是一面鏡子,戰(zhàn)爭中照出一個樣子——以你能不能打仗為衡量標準,生活中照出另一個樣子——看你能不能順應時代。
按說,科學應該是跟政治沾染性不大的。但是,特殊的歷史時期,人性的復雜也給科學研究制造著各種各樣的“麻煩”?!巴{”,溫情,就像兩只手,死死地掐著人的脖子。
權力跟戰(zhàn)爭一樣,它們最大的權力就是讓一個人生或者去死。它能讓最困難的事情借助權力迅速完成,也能讓很簡單的事情以這樣那樣的理由遲遲不能完成。
“人是多么奇怪、多么令人吃驚的造物呀!他有力量去死,卻沒有足夠的力量拒絕甜餅和冰糖。”
或許,無論是在戰(zhàn)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我們都有這樣的苦惱。
偉大的作品,往往不露痕跡。
《生活與命運》的語言,也很值得我們學習。它有俄國文學作品語言的長句,但又不失大眾的味道。與我們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語言比較起來,比如劉心武的《班主任》,梁曉聲的新作《人世間》,后者真如《賣甘蔗者言》中中干無味的柑橘。
有比較才有鑒別。讀書跟識人一樣,如果單憑名頭,你有時候會吃虧上當。
如果你有讀書的想法,我建議你先讀托爾斯泰的《戰(zhàn)爭與和平》,再讀格羅斯曼的《生活與命運》。
(作者簡介:陳啟,陜西西安人。乒乓球初級愛好者,寫作初級愛好者。2008年,歌曲《因為有你,因為有我》(詞、曲)發(fā)表于《中國音樂報》;散文《吃麥飯》入編《2019年中考沖刺卷陜西語文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