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名篇》讀后感之四
讀罷《陶行知教育學》,掩卷沉思,頓覺獲益匪淺。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lián)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
當通過一段段短小卻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這些他所創(chuàng)立的教育理論時,不禁深深地佩服這位教育大家的遠見與深刻。因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問題,正是今天我們所倡導的最新的理念??匆豢次覀兊恼Z文新課標:“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而培養(yǎng)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應是語文實踐”“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xiàn)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薄罢Z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chuàng)新活力的?!奔毤氀凶x,這些語文課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對陶行知教育理論更具體化和更富有時代性的表述嗎?
偉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創(chuàng)造最能發(fā)揮的條件是民主。實現(xiàn)教育民主化,教師必須樹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書中談到民主的教師必須要有(一)虛心;(二)寬容;(三)與學生同甘共(四)跟民眾學習(五)跟小孩子學習(六)肅清形式、先生架子、師生的嚴格界限。我琢磨了這幾點,按我的理解覺得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內(nèi)容:
一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這就意味著教師不以“權威”自 居,不搞“一言堂”,與學生共同探討真理、共同進步;這就意味著教師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tài)度,熾熱的情感; 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再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一視同仁,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qū)W生家庭的文化、經(jīng)濟、政治等背景以及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積極營造教育民主的氛圍。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傳統(tǒng)習慣,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與交流,“蹲下來和學生說話”,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為學生提供一個寬松、民主的學習環(huán)境。把課堂由教師的“講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自主學習、自由討論,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學得輕松、學得快活、學得主動、學得扎實。實踐證明,教師尊重學生的民主權利,對學生既講民主、又講集中;既嚴格要求,又熱心指導;既尊重學生的獨立性,主體性及創(chuàng)新精神,又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進,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民主、平等的標志是尊重。
尊重學生,就要學會寬容與接納學生。寬容即理解,是對學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種特殊尊重。 有人這樣透視教師的寬容,很值得思考:教師對學生的內(nèi)心深入的寬容,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和空間,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啟頓悟,進行有效的教育, 并培養(yǎng)他們的判斷是非的能力;教師對學生思維方式的寬容,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個性思想火花,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精神;教師對學生特殊行為方式的寬容,是尊重個性發(fā)展特點,使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中展示自我,發(fā)展自我;教師對學生情感的寬容,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對教師而言,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在非原則問題上以大局為重,得到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喜悅;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意味著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師寬容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時,就是科學地看待教育過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里有愛迪生。”尊重學生還要學會欣賞學生,特別是對那些學習基礎差、紀律松散的學生更要努力發(fā)現(xiàn)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并把這閃光點放大,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成就感中獲得自信。當你面對“恨鐵不成鋼”的學生時,當你面對家庭和社會的煩惱時,一定要冷靜。如果我們把指責、批評、抱怨,換成啟發(fā)、表揚、激勵會是另一種情景。
二是師生都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不斷成長,教師要虛心向周圍的人、乃至學生學習,以此來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對象,是教育這塊陣地的主人,陶行知認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yǎng)講道德、能思考、會創(chuàng)造的人”。人的發(fā)展是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來考慮,把人的發(fā)展作為首要目標來追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diào)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索,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xiàn)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 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fā)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fā)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fā)展的主體。
作為教育者的教師,我們也必須在教育活動中不斷得到成長,這樣才會完善自己,得到學生的尊敬、信任和愛戴,使自己具有強大的教育感召力。教師是社會生活中的一員,他的職責是培養(yǎng)教育下一代,但是其本身的知識結構、文化底蘊也是有限的。只有不斷學習,放眼看世界,才會意識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因而潛心學習,提高素養(yǎng)。另一方面,學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時代前沿的鮮活的群體。教師如能走近他們,了解認識他們的思想、情感和個性,才能從本質(zhì)上認識學生,從學生身上了解時代的訊息,領悟到學生真正的需要,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產(chǎn)生真正的愛,才能恰到好處地關心愛護學生,使學生感觸到教師的關心。
讓我們以人為本、做民主教師,創(chuàng)設融融的師愛氛圍,培養(yǎng)高尚的人格修養(yǎng),靠著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實踐中慢慢去解讀
關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氣,是杜威的弟子,關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過什么“生活即教育”這么一個標題,除此以外,我對其就渾渾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書中“序二”所寫:“大面積的中小學教師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說,更別說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諸教育實踐了,繼而有所發(fā)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個沒有讀過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國做教師呢?”讀到此,雖然我不同意他的說法,但足以可見陶公在中國教育界的影響之深遠。于是在閑暇空余之時,我拜讀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現(xiàn)把所讀、所想、所悟零碎記錄下來。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說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系上說: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說: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fā)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么是 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①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進棺材才算畢業(yè)”。生活教育強調(diào)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tǒng)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tǒng)教育脫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chǎn)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是我前所未聞的,更給了我一絲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時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生活即教育”不就是說“生活即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自有人類生活產(chǎn)生便有生活教 育,生活教育隨著人類生活的變化而變化。其次,“生活即教育”與人類社會現(xiàn)實中的種種生活是相應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的教育。但這就是整個教育的全部嗎?
2.“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國受過多年教育的學者,回國后卻放棄高官厚祿毅然跑到鄉(xiāng)下辦學,并終身致力于平民教育,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界最早認識到農(nóng)民教育問題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廣泛提倡婦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權利的人,也是第一個開辦鄉(xiāng)村幼兒園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钡冉逃枷虢裉烊栽趶V泛推行。
每次讀到陶行知的話時,我總會感嘆,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覺?他怎么會總結出那么多精辟的話?“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細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讓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
記得前一階段,看到一則介紹:“蝸牛喜歡吃什么呢?”過去,孩子們要問爸爸媽媽、問老師,現(xiàn)在他們說:“喂喂就知道?!苯?jīng)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喂養(yǎng),孩子們發(fā)現(xiàn)蝸牛喜歡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歡吃芹菜、黃瓜等。孩子們把蝸牛喜歡吃的食物畫出來貼在墻上,告訴全班同學。更有趣的是,孩子們發(fā)現(xiàn)蝸牛吃了草莓排出紅色的糞便,吃了橘子排出黃色的糞便。經(jīng)過反復的實驗觀察,孩子們得出結論,蝸牛糞便的顏色與吃的食物有關。這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被稱為“做中學”,受到孩子們的空前歡迎。這項教育改革實驗有著鮮明的特點,它強調(diào)學習方法、思維方法和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注重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和發(fā)現(xiàn)。
這場教育改革實驗雖然是科學家發(fā)動的,但在教學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師。在課堂里,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地對學生傳授知識,而是在學生面前說:“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訴你。”“我不知道,讓我們一起來做實驗吧?!苯處煶蔀閷W生學習的引導者。
“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這是做中學活動中“做”的靈魂,強調(diào)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在做中學活動中老師還會不經(jīng)意地進入一個誤區(qū),即有意無意地將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設計的想法上引導。結果往往會千遍一律,沒有新的、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例:在“鹽水讓胡蘿卜浮起來”的實驗中,老師為了讓孩子觀察到胡蘿卜在鹽水中可以浮起來這一現(xiàn)象,于是讓孩子將胡蘿卜放進調(diào)制好的鹽水里,實驗結果都一樣,實驗看似成功,其實不然。但反之,如果讓孩子自由嘗試,往沉有胡蘿卜的清水里一點點地加鹽,孩子卻有不一樣的發(fā)現(xiàn),鹽加少的孩子會發(fā)現(xiàn)胡蘿卜仍沉在水底,加入量中等的孩子會發(fā)現(xiàn)胡蘿卜懸在了中間,加鹽比較多的孩子會發(fā)現(xiàn)胡蘿卜浮起來了……于是孩子自信地得到結論:鹽一點點的加入,胡蘿卜會一點點地浮起來,直至浮在水面上……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與改變,是主動探究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兩個重要條件。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在實驗中驗證自己的想法,深信:“親知是一切知識之根本”,為孩子們展開一片充滿想象,充滿生機的天地!
3.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陶行知先生認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讓學生與生活“對話”,要注重提煉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基于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來解讀課文,變無意識的生活積累為有意識的、比較系統(tǒng)的生活經(jīng)驗積累。從而,將學生的視線引向廣闊的生活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化閱讀能力。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之外,還應不斷地開發(fā)語文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環(huán)境,引導學生不斷地拓寬知識視野,使他們在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yǎng),充實自己,提高自己,讓生活走進語文課堂,讓教學與生活同行,使學生在課堂上,在作業(yè)中,在活動時,言之有物,言之有人,并能在充滿童真與樂趣的學習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