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羅棋布,或處于繁華街面,或處于幽靜深巷內(nèi);尤其在紫禁城周邊,最為典型。它的建筑形式始于十二世紀,規(guī)制嚴格符合封建時代的宗法制度,是北京城數(shù)百年來的傳統(tǒng)住宅形式。其形態(tài)大者占地幾畝,小不過數(shù)丈。所謂「四」,系指東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布局嚴整,而且長幼有序,各居其室,作息規(guī)矩。
早年,北京人很講究住房,俗話說: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夏不涼。北京的胡同一般是東西走向的,胡同北邊的四合院叫正座,大門一般開在院子的東南角;南邊的四合院叫倒座,也就是東南房,大門一般開在院子的西邊角。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縱軸對稱布置和封閉獨立的院落為基本特征的。按其規(guī)模的大小,有最簡單的一進院、二進院或沿著縱軸加多三進院、四進院、五進院等等。北京的四合院住宅,經(jīng)過長期的經(jīng)驗積累,不論在形式上,還是在結(jié)構(gòu)、材料、施工方法上,都有一套成熟的做法。
大門是舊時代主人地位的一個表征。王府大門是最高形式,其次有廣亮大門、如意門、墻垣門等。廣亮大門須有官位品級的宅第方可使用。進門后的第一道院子,南面有一排朝北的房屋,叫倒座,通常作為賓客居住、書塾、男仆人居住或雜間。再經(jīng)過二道門(或為屏門、垂花門)進到正院。二道門是四合院中裝飾得最華麗的一道門,也是由外院進到正院的分界門。
在正院,小巧的垂花門和它前面配置的荷花缸、盆花等,構(gòu)成了一幅有趣的庭院圖景。正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開間進深都較大,臺基較高,多為長輩居住。東西廂房開間進深較小,臺基也較矮,常為晚輩居住。正房、廂房和垂花門用廊連接起來,圍繞成一個規(guī)整的院落,構(gòu)成整個四合院的核心空間。
后院是又一層院落,有一排坐北朝南的較為矮小的房屋,叫后罩房,多為女眷居住,或為庫房、雜間。
四合院里的綠化也很講究,種植較多的是棗樹、海棠、石榴等。各層院落中,都配置有花草樹木、荷花缸、金魚池和盆景等。老北京人講究較多,如院門前不能種槐樹,因為以前槐樹上會掉下來一種蟲子,俗名吊死鬼;因桑樹與「喪」同音,四合院邊也不種桑樹。
而今,皇城根下沉淀著數(shù)百載民族文化的四合院,大多數(shù)變成了「大雜院」,由數(shù)十戶分享的老宅里,原有的建筑規(guī)制已經(jīng)面目全非了。不過,還有一些四合院經(jīng)過整修,成了中外游客觀賞游玩的好去處。按照北京舊城保護規(guī)劃,「皇城」里的許多地方被劃為城市風貌保護區(qū),老四合院將有計劃地進行修復、翻建和改造,紫禁城東、西、北側(cè)老巷的宅院正在悄悄地「重返」昔日皇城腳下的「尊嚴」。有越來越多的人不惜重金在皇城古老的胡同里購置著這些既有現(xiàn)代設(shè)施又有古老威嚴的老四合院,或享受、或傳世??傊S著時代的發(fā)展,這樣古董般的房子顯得越來越珍貴,其價值已遠非「豪宅」可比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