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科學,合理運動?!?/strong>
跑步愛好者都聽說過這樣的經驗:用大量的時間,在低心率區(qū)做有氧慢跑,以便打下堅固的有氧基礎。
這話是完全正確的。
大神、專家等先進者一再教導我們:“快”與有氧能力不一定存在內在對應的關系。百米沖刺,主要靠的是肌肉爆發(fā)力。
對長跑愛好者來說,“長”就是需要跑得遠,那將主要依靠通過有氧代謝來供能的能力,光靠力量是跑不遠的。
在有氧區(qū)間,隨著時間積累,越跑越快,那個跟有氧能力提高有關系。
也曾經有跑友說,ta跑5-6公里,一陣猛跑,能跑4分多(或者更令我感到炫目)的速度——巧合的是,這些朋友基本都不使用心率工具——我只能說,你的速度令老朽佩服(因為我即使在最大心率區(qū)間,也只能到這個等級的速度。既然是最大心率區(qū)間,也就是“累死累活”的搞法。所以我要對對方表示佩服)??墒撬∥覍δ愕脑掝}不感興趣,也不打算給你喝彩。因為我比較享受長跑,而長跑更關注的是在什么強度(心率)下實現的某個速度,而不是速度數值本身。
但是,絕對不是說,追求速度是不對的。事實上,老威這樣沒有追求的跑者,也有速度的目標。與“拼命瘋跑以追求速度”不同的是,我希望通過對強度區(qū)間(心率區(qū)間)的掌控,在確保強度在自己計劃范圍內的前提下,越跑越快。這是老威追求的速度。
01 —
所有的速度進步,都是在強度控制過程中的“副產品”
前幾天,因為天太熱了,所以把2小時E區(qū),自主調整成E和M各一半時間,結果無意中得到一個半馬PB——因為我從來不對10公里以上的距離進行測試,所有記錄的“最佳成績”都是日常跑的過程中積累的,連系統(tǒng)的評價,都把我的半馬成績評定為“沒有全力的測試”。
有跑友說,這樣不求而得來的PB,是很幸福的。
我贊成這樣的說法。
雖然說,這個表現,依然被系統(tǒng)評定為“沒有盡力”(系統(tǒng)是根據日常積累起來的跑力作為標桿來衡量“比賽”的),但是,我是這樣認為的:根據網上流傳的所謂大眾跑者的成績分類,這個成績,在比我小15-20歲的年齡群里,也可以排業(yè)余跑者1級了。不是挺好的嘛!哈哈。(圖片資料來自網絡)
老說要“本著初心”,何為初心?
自如地控制強度,通過踐行不同強度的計劃,收獲健康的效果,這就是老威在跑步這件事情上的初心。至于根據強度進展,得到了什么速度成績,都隨緣。
02
—
從140配速600到140配速530
雖然每個人的心率讀數和區(qū)間都不一定相同,哪怕是同齡人,也是如此。但是大體上,對于運動有素的人們來說(往往運動有素的人群中,年齡對最大心率的影響反而變?。?,大致還是有著“130心率優(yōu)化心肺、140優(yōu)化心血管、150強化呼吸系統(tǒng)”之類的認知。
很長時間里,我以“140心率配速6分鐘,持續(xù)跑完10公里”,作為比較滿意的健康門檻。無獨有偶,有好幾位在后臺有過交流的跑友,都有“10公里以140心率跑進6分配”為目標??梢娫诮】蹬艿念I域里,這是一個很有共性的門檻。
正如坊間所言,“在一個心率區(qū)間里,慢慢跑著跑著就跑快了,就是進步了”。當日常有氧跑逐漸從600配速,繼續(xù)向前進的時候,忽然意識到,140心率,竟然經常性地對應在530配速了。
像這樣。
看心率區(qū)間,其實就是一場E60跑(還有前端的15分鐘熱身區(qū))。
天氣非常涼爽,空氣質量優(yōu),跑步道上同時在運動的人極少,只遇到了三四個跑步的人,和幾位騎行者,他們常在跑步道外。在當下的防疫環(huán)境下,這算是非常難得的運動的氛圍了。
在E區(qū)跑完課表,輕松,也愉悅。
這個表現跟Polar里面的評估是一致的:強度低,同時保持較好的速度,更多地體現有氧能力比較好時,當次訓練的評估值會比較高。
03
—
永遠在低強度千篇一律地跑,那也是走極端
人們常說,慢跑是精髓。
這句話沒有錯。
有的人就說,我只吃精髓,應該會得到大補吧。
實際上,長年累月進行低強度、同節(jié)奏跑的跑友還不少。
雖然慢跑是精髓,是基本功中的基本功,但是當基本功比較扎實以后,畢竟還是要多樣化地訓練。這個道理如同扎馬步對于武術一樣。扎馬步是武術的基本功,但不能只練扎馬步當做習武唯一的科目,在馬步基本功的基礎上,畢竟還要練閃展騰挪,踢腿打拳,抗打,距離感……等等多項科目。
就算以“慢跑”這個概念而言,也不是僅僅指E區(qū)間(對應在常用的心率分區(qū)大致是2區(qū)),M區(qū)的強度比較大,但它也是有氧區(qū)間。對于頑固秉持“慢跑就是放松跑”的理念的人來說,放松式的慢跑,固然不失為一種健身方式,理應被尊重,但對于“跑得好”來說,的確是沒有多大促進。
一味地以極輕松的狀態(tài)在跑,跟它的對立面——從來不跑有氧,只要一走進運動場子,就在做極速沖刺——的做法一樣,都是走極端。
04
—
適度運動,提高免疫力
免疫力的概念,從來沒有像最近二三年那么令人矚目過。
之所以非常主張適度運動,體現在課表上就是跑四休三,跑休日練力量。是因為過度的勞累實在是得不償失:
一來身體得不到有效的恢復。休息與訓練同樣重要的理念,其實并不深入運動群體的人心,更多的人奉行的是“只要醒著就要跑”這樣愚昧的理念。
二、持續(xù)疲勞反而令抵抗力下降。這個道理完全沒有展開來的必要了,因為是常識。
三、只要是有時間就在跑,不僅擠占了休息,也擠占了力量。那些容易受傷啦,步頻拉不高啦,莫名疼痛啦……等等不足,無一不是力量差的緣故。
老威也受過傷,但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那是硬性的碰撞傷,不是疲勞傷。而且較短時間里得到恢復,并且在傷后4個月就刷了新的PB,這樣的恢復速度,自忖跟青少年時期就延續(xù)下來的重視力量訓練所打下的基礎,十分相關。
所以,安排跑休、且在跑休日里有力量訓練的節(jié)奏,令我獲益匪淺。
而在當下尚有疫情的現狀下,不把自己搞得過度疲勞,保持較高的抵抗力,意義顯而易見。
其四,并非所有運動時間都在跑,這種安排,從客觀上也減少了前往“群體性場所”的概率。畢竟戶外跑步,不可能完全是專場。那是公共場所,理論上還是“群體性場所”??v然我們可以讓自己盡量早起,來爭取獲得一個接近“專場”的機會,但畢竟還是存在需要與外人在不戴口罩的情況下,或錯肩而過、或逾越超前(包括被逾越超前)這樣的機會,也就是說,有“裸臉”情況下與外人近距離的機會。所以,安排必要的跑休日,在這些日子里做力量等室內課,客觀上也減少了接觸風險,提高疫情期間運動的安全性。
====================================
作者:老威修斯william,個人公眾號:老威小屋。運動大叔,跑步和健身愛好者,跑步是運動的其中一個手段。每月保持200至250公里的跑量。崇尚“科學訓練,合理飲食”的健身原則,倡導戒煙斷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為主,以適當追求競技能力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