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就好多了。給我時間,我能把中國歷代軍隊配置的武器全給你寫上來。ヽ(??ω??)?
PS:關于很多人問,這刀怎么和我看的不一樣?。?span lang="EN-US">XXTV上明明是XX樣子的。額,各位看官大大們,在下 上圖片 是先按照文物圖,再上百科中官方明確了得武器樣式圖。他被發(fā)現(xiàn)的武器文物就長這樣,你不能怪老祖宗們給你留下的武器和你想的,看到的節(jié)目里展示的不一樣吧。
PS2:諸位如果要發(fā)表有關武器的評論或想指正錯誤之處。請認真看完再評論!諸位請認真看完再評論!諸位請認真看完再評論!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長兵器:
1.馬槊
馬槊,是槊的主要形態(tài)。中國古代冷兵器,是重型的騎兵武器,是長矛的重型精品版。(我再申明一下,槊有很多種,有馬槊,有步槊,還有狼牙槊,棗陽槊等等,別弄混了,我這里說的是馬槊。)
槊起源于漢朝,興起與騎兵為主的戰(zhàn)爭朝代,即:魏晉——隋唐。這一時期騎兵是爭霸天下的決定性力量,重裝騎兵對決促進了裝甲與武器的發(fā)展,這個環(huán)境造就了中國甲騎具裝騎兵的武器與裝甲的發(fā)展高峰。
馬槊的結構特點
1、首先外形與槍矛一致,不過由考古可以看出,槊鋒非常長,遠非槍矛的頭可以比。(所以不是兩長劍配一齊眉棍,你家長矛是雙矛頭的??。。。。。。。?/span>
2、有時會裝備“留情結”防止沖鋒時貫穿敵人無法拔出
3、馬槊桿為通常使用柘木,是細柘桿浸泡油晾干后,用魚泡膠黏合而成
4、橫向纏繞麻繩,勒入槊桿,使橫向受力
5、再涂生漆,裹以葛布,成為一個整體槊桿
由于不少網友提供了很多不科學甚至錯誤的馬槊圖片,故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原圖形制發(fā)在此處,蓋棺定論。(我是不想再討論馬槊到底長啥樣了,咱們就以國家博物館的原圖為準ok?出土的實物圖也沒看到配重物件,你和我說要有配重,我承認可能確實會存在需要配重這事,但是咱找不到他的出土文物圖來作證啊,你不能佐證,我就不會放上去。我就堅定的以國家博物館的復原圖為準。)
1、北宋名畫《大駕鹵薄書》 圖中共繪皇室的儀仗隊官兵5481人,其中前導部隊中,以騎馬的金吾將軍手執(zhí)8枚馬槊,如圖所見,在左一排就是執(zhí)槊的衛(wèi)隊。
2、下面來一張局部放大圖,宋 《大駕鹵薄書》中清晰可見的標為:矟。騎馬的金吾將軍手執(zhí)的武器即是:馬槊
3、保存完好的馬槊圖:
現(xiàn)代人復原的馬槊:
2戈
戈為長柄,平頭,刃在下邊,可橫 擊,又可用于勾殺。戈分為長、中、短3種。它是青銅武器當之無愧的代表?。。?/b>商代已經有了銅戈,直到秦代作戰(zhàn)時仍用戈。一般長戈用于車戰(zhàn),短戈用于步兵。戈的擊法有勾掛、扎挑等。最早的發(fā)現(xiàn)的青銅鑄的戈頭,出土于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遺址,截至2007年,距今約3500年。所謂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中的戈便是他了,算得上是中國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了。
科普時間到了,戈這種武器,看上去這么厲害為什么會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呢?
首先戈盛行于中國商朝至戰(zhàn)國時期,具有擊刺、勾·啄等多種功能。它最常用的的方法是配合戰(zhàn)車進行攻擊(想象一下一個萬乘之國,數(shù)百上千的戰(zhàn)車奔涌而來,車兵們手持長戈與敵車插肩而過,戈一橫,敵車上的敵人便被長戈奪取生命,血花四濺的場景。)。而隨著戰(zhàn)車的推出歷史舞臺,其使用范圍及戰(zhàn)斗影響力大大下降。且它的缺點是易掉頭,轉頭。使用不夠靈活。而隨著兵器和戰(zhàn)術的發(fā)展,戈因此被逐漸淘汰,最后它只能成為儀仗兵器。原因之二是:到了戰(zhàn)國晚期,鐵兵器的使用漸多,鐵戟逐漸取代了青銅戟(至于為什么我后面續(xù)更戟的時候會說。),同時也逐漸淘汰了青銅戈。因此戈這種盛行于青銅時代的兵器,到西漢以后已絕跡。淘汰的原因之一是因為戈頭易脫落。之后戈和戟成為儀仗器。
*其實短戈(步兵戈)的主要用法是在相對長的距離對敵方騎兵進行橫戈絆馬腿或者勾人(對付車戰(zhàn)也是如此)。一旦到了近戰(zhàn),戈這個武器還是丟掉,大家還是憑著手中的青銅劍說話吧。
3.陌刀
陌刀,中國唐代長柄刀的一種?!短屏洹肪硎摧d:陌刀,長刀也,步兵所持,蓋古之斬馬,刀重十五斤,又名砍刀,長七尺,刃長三尺,柄長四尺,下用鐵鉆。馬步水路咸可用。力士持之,以腰力旋斬擋者皆為齏粉……陌刀在唐朝最早出現(xiàn)在李靖攻打突厥,為了對付突厥騎兵,給步兵配置了一種武器。
陌刀實物圖:
唐陌刀復原圖
你們以為三尖兩刃會是什么樣子呢?這樣?
其實他的復原圖是這樣子的。是不是不仔細看,完全看不出來三尖兩刃的樣子,是不是和心目中的三尖兩刃的感覺差距很大?很抱歉,然而事實就是這樣,有問題,請與夜晚12點后在夢中咨詢老祖宗們。
4.樸刀
它是大刀的一種,是一種木柄上安有長而寬的鋼刀的兵器。使用時,兩手握著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樣,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來劈殺敵人。
在記錄宋代“說話”技藝和“說話”資料的專書《醉翁談錄》中把“說話”按照內容分為八類: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樸刀、桿棒、神仙、妖術等。撲刀類中收錄了十一個名目,我們可以確知其故事內容的僅有三四個,如《十條龍》、 《陶鐵僧》、《青面獸》等。《青面獸》就是楊志賣樸刀的故事。而《警世通言》中多處寫到強盜與俠盜皆使用樸刀。
樸刀到了清末前后開始被廣泛使用。在太平天國時期,太平軍中很多人使用樸刀,又名“太平刀”。
由此可見,樸刀乃是造反派的必備良器啊。哈哈哈。
下圖為宋樸刀
下圖為太平刀
續(xù)更2.1
5.戟
戟,是戈的衍生武器!?。∷歉旰?/span>矛的合體,也就是在戈的頭部再裝矛尖。具有勾啄和刺擊雙重功能的格斗兵器,殺傷力比戈和矛都要強。戟的出現(xiàn)在我國推動了戰(zhàn)國時期的到來。在十八般武藝中占有重要地位。
戟一般在古戰(zhàn)場上由將領使用,容易分辨便于統(tǒng)帥指揮。四年相邦呂不韋戟2007年出土于兵馬俑坑中,由青銅戈和矛以及木柄組成,全長2.87米,是目前國內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件保存完整的青銅戟。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戟出現(xiàn)于商代,西周時期出現(xiàn)了整體鑄造的戟。一種是以矛為主,旁生橫刃,柲裝插在矛體的銎部。
戟作為十八般武藝中重要的武器之一,他的形態(tài)其實是有很多的,我這里上圖主要上青銅戟的圖,也就是歷史上最早的戟的形態(tài)圖。
科普小圖,幾種不同的戟的樣子。
牛逼的用戟高手:呂布 (方天畫戟),甘寧,典韋(《三國演義》中他的武器是兩把鐵短戟)與項羽。(這名字連起來念挺順口溜的。)
早期的戟其實張這樣子的。
(看到這張圖,大家明白了為什么會出現(xiàn)因為青銅戟被淘汰而導致同時也逐漸淘汰了青銅戈的現(xiàn)象了吧。)
短兵器
1.苗刀
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將日本刀與中國的長刀(如儀刀)結合,改進成為威力更強的苗刀,并將中國槍法、刀法與日本刀法結合,創(chuàng)造出了《辛酉刀法》,用來與沿海地區(qū)倭寇海盜們作戰(zhàn),因此又稱“抗倭刀法”。它之所以被稱為苗刀,因其刀身修長形似禾苗,在民國時期定名為苗刀。
刀法:
2.漢刀(環(huán)首刀)
漢刀是中國戰(zhàn)刀的始祖型,其刀柄首端毫無例外地制成扁圓的環(huán)狀,所以又做“環(huán)柄長刀”或“環(huán)首刀”。漢刀多為單手刀,刀柄較短,長度為58到114厘米不等,并且無一例外在刀柄外側制成扁圓的環(huán)狀,環(huán)首刀也因此得名。其后的隋刀,隋唐橫刀都是在其基礎上改進過來的。
3.漢劍
顧名思義就是興盛于漢代的鋼鐵劍。漢劍在中國刀劍歷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通常一米一以下以單手劍為主流,一米二以上則雙手為主。其本身設計就體現(xiàn)著秦漢時期粗獷大氣的風格,平直的劍身是為正氣,狹長的劍刃是為霸氣。
漢劍他在漢朝不僅僅是一種武器更是一種身份與品德的象征。被認為是君子的佩劍。
答主自己在高中時期就買了一把,真心帥爆了,大家有喜歡的可以考慮入手一把。
4.隋刀
隋刀以環(huán)首直刀為主,部分保持漢至南北朝的形制。寧夏出土隋墓壁畫《執(zhí)刀武士圖》上的隋環(huán)刀與南朝鄧縣墓門壁畫和江蘇金家墓門衛(wèi)磚上的南朝環(huán)首刀都非常相似,其長度約120厘米,環(huán)首內有圖案,可能是蕨手,也可以是龍鳳。柄鞘皆髹黑漆并纏有近十處銀色箍環(huán)。
5.唐刀(唐橫刀)
“唐刀”一詞是我國隋、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一般指唐橫刀。并非特指某種刀。也不是僅指唐朝這一段時期。(這就是官方定義)
對于評論中說請我“關于唐刀的定義,還有中國刀劍和日本刀之間的關系,希望答主能查閱更多資料,在此之前,請在文章中注明這是自己的觀點,不要讓這個理論傳播下去”我在這里大概解釋一下:
現(xiàn)代俗稱“唐刀”,主要為中國大陸地區(qū)部分刀劍買賣商家推廣的概念,其狹直刀身,小鐔,長柄(可雙手握持)的形制;直接原型是日本正倉院藏品,千年前自唐朝進口之“金銀鈿裝唐大刀”。
《唐六典》卷一六武庫令丞職掌條記載: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障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今“唐刀”一詞是我國唐代四種軍刀制式的總稱,并非特指某種刀。
尤其要注意的是————今天我們討論的唐刀一般指橫刀或類似日本正倉院內所藏“唐樣大刀”類的直刃系刀具(這點有待考證)。
橫刀:兵士所佩之刀,名亦起于隋。橫刀也是直刀,基本無環(huán),為普遍兵士佩刀。即:皇宮士兵、衙役、捕快、守城站崗士兵、巡邏士兵所配之刀。(類似現(xiàn)在警察交警的配槍,警棍),所以在城市中肯定最為常見,因此當時東傳日本的刀也以此橫刀、儀刀為主。橫刀的尺寸通常是60~80厘米左右,一米左右的橫刀唐書中稱為大橫刀,日本稱為(唐)大刀。
而橫刀不是一種獨立的兵器,而是唐代刀的一種式樣,為中國主要是隋唐時代的兵士佩刀。它是作為唐代主要軍隊的制式裝備。多為筆直狹窄的刀身,大多取消了環(huán)首。是軍隊主戰(zhàn)刀。
橫刀的基本形狀和“日本刀”很象,但唐朝橫刀的刀身及刀鋒基本上都是直的,不象常見的“日本刀”是帶著弧度的彎曲著的,唐朝橫刀的形狀為直刀形狀。可以說“日本刀”的形狀總體上就是中國的唐朝的“橫刀”樣式的衍生,雖然這對于喜歡標榜“日本刀”攻擊力的日本人來說是種難堪,但是這的確就是真實的歷史。橫刀的鍛造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極為先進的,鍛造出來的刀鋒銳無比,而且步騎兩用,制造橫刀的技術后來被日本學去,成就了日本刀后世的聲名。傳入日本后,由于日本地形造成更多的在深谷密林接戰(zhàn)機會,加之武士階層的需要,逐漸演化出更加利于劈砍的弧度,精湛的冶煉完美結合了韌性和銳度達到單兵武具的巔峰。但中國古代自戰(zhàn)國就告別了貴族戰(zhàn)爭轉而進入全面戰(zhàn)爭形態(tài),能夠大規(guī)模裝備的量產化武器變得更加有效。這也是唐刀在中國和日本走向不同命運的根源。中國的全面戰(zhàn)爭需要量化武器,日本的貴族戰(zhàn)爭需要少量而精致化的武器,因此需求造就了武器的發(fā)展。中國長于弓弩,日本長于刀。(這個觀點不是我的,是百科上給出來的。或者說這是主流歷史學家們給出的觀點。貓澈看官先生,其實我這篇回答的98%的內容源自于各種百科,個人觀點我并沒有寫上去的,因為這樣容易產生分歧,萬一被打臉了就不好收場了。但是看官先生如果你對我的回答有異議的話,能不能先去查一下書或者百度一下也好啊。你這樣說我讓我去多查資料,結果我和你說:我的回答就是來自于資料只是節(jié)選了一些方便大家看,現(xiàn)在上詳細的資料來,證明我的內容沒錯。很容易讓兩個人都尷尬的。)
下圖是日本千年前自唐朝進口之“金銀鈿裝唐大刀”?,F(xiàn)日本正倉院藏品。
6.雁翎刀與柳葉刀
雁翎刀,冷兵器,刀的一種。因形似雁翎而得名。盛行于明朝時期,無論是官丞還是士兵都會佩戴。
明清時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點為:刀身較為平直,刀尖為略上翹的圓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處多開刃,一般稱為反刃(部分明早期的雁翎腰刀無反刃,形式上更近于金戰(zhàn)刀的樣式,有反刃的雁翎刀在明朝中后期定型,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縱貫整個刀背)。刀身寬為4~5cm,脊厚0.6~0.7cm(最厚處達1cm),刀身斷面為等腰三角形(這種刀身斷面被稱為“平造”),全長多在90cm左右,刃長70~80cm,刀柄長15~20cm,刀全重1~1.5kg。明代雁翎腰刀血槽多為一條,清代雁翎腰刀大部分有血槽數(shù)條,而且血槽的形狀多很復雜。傳世的腰刀中雁翎腰刀的數(shù)量很多。
柳葉刀是在中國使用的中國武術刀其中一種,因刀的形狀類似柳葉,故此得名柳葉刀。常用于騎兵與步兵上,明軍大量裝備此刀。這種武器具有溫和的曲線沿著刀片,令這柳葉刀減少了逆能力(盡管仍然是有相當效果的),同時增加柳葉刀的削力。相對于日本刀,刀片的寬度也十分廣闊。通常以二支刀一同使用,較一般的刀為輕亦較不堅硬。
雁翎刀與柳葉刀的區(qū)別
雁翎刀與柳葉刀同屬于腰刀的一種,刀身根部為直刃三分之二開始向上彎曲的是雁翎刀,刀身根部開始彎曲的是柳葉刀。雁翎刀身弧度小,刀尖窄且略上翹,柳葉弧度大,刀尖部寬。
續(xù)更2:
7.清刀
清刀即清代制式的軍刀。
清代的制式軍刀包括:順刀、窩刀、札刀、樸刀、斬馬刀等。
7.1順刀
順刀為鍵銳營特別裝備的兵器,形如短劍,有些類似蒙古或西藏的解首刀。
順刀單刃厚背較窄,不十分長,還是刀,一般用作工具刀,或護身用短刀。
鐵質,通常一尺一寸。刃長八寸,闊一寸。梨木柄,長三寸。(《中國古代兵器圖冊》)
前鋒右翼順刀
7.2清樸刀
清樸刀又稱大刀或砍刀,民間亦常見到。
砍刀,又稱長刀、背刀、挎刀。一般約一寸多寬,一尺多長,齊頭,非常鋒利。其鋒利的程度能將直徑一米的圓木剖成木板。中國古代也曾用作作戰(zhàn)的兵器之一,又叫大刀,大砍刀,很多少數(shù)民族也使用砍刀,用來砍柴,狩獵等,后有傈僳族木板房的寬大木板,都是用砍刀劈成的。
7.3斬馬刀
清斬馬刀似清樸刀而柄長,殺傷力強;這種刀一般尚稱精良,佳者刃身可見細密的摺疊紋路。
《亮劍》電視劇里,李云龍砍小鬼子的就是這玩意。
好了該上重點了。
8.牛尾刀
“牛尾刀”是中國清代晚期官衙差役配備的制式武器,因刀刃朝上斜放著很像牛尾因此而得名。
其實真實歷史中的牛尾刀出現(xiàn)在晚清。
現(xiàn)在它不僅被現(xiàn)在廣大武術愛好者用做習武之用,也幾乎成了所有漫畫和影視作品中古代中國刀的代表性形象了。
牛尾刀,刀身寬而薄,且手感較輕,故便于攜帶且舞動毫不費力并且看起來比雁翎刀、順刀更具威懾力。
牛尾刀寬薄的刀身使得總體重心后移,劈砍更加方便有力,加之輕薄的刀尖更容易對軟物造成傷口并留下較深的傷痕。但這樣的刀身設計面對硬物、骨骼及甲胄是并不理想。進而總體評價為割肉犀利斷骨無力。
不過作為晚清衙役及江湖鏢師而言,他們并沒有什么面對甲胄的機會,牛尾刀的設計已經是綽綽有余了。
說多了制式兵器,我們現(xiàn)在來談談那些有名的被發(fā)現(xiàn)證實了得古代兵器吧。
9.兵馬俑秦劍
此劍出土于秦兵馬俑二號坑,出土時被一尊高級軍吏俑壓彎。但是之后,這把被壓彎千年的劍竟然彈直,當場去土銹后,表面光亮如新,劍刃非常鋒利,一劍可劃透12層報紙。
科研人員測試后發(fā)現(xiàn),劍的表面有一層10至15微米的含鉻氧化物保護層,表明曾采用鉻鹽氧化處理技術。這些兵器的表面有一層含鉻化合物的氧化層,其含鉻量達到0.78%至2.32%,厚度為10至15微米。用氧化鉻防銹是一種先進的工藝方法,經過了鉻鹽氧化處理的青銅兵器具有防腐抗銹的良好性能,所以這些兵器雖藏在地下2000余年仍然無銹,光亮如新?,F(xiàn)代鉻化處理技術是德國和美國在20世紀分別獲得發(fā)明專利權的,而且防銹一般只能保持60年左右,而2200年前的秦代人是怎么掌握鉻鹽氧化處理技術的,至今還是一個謎。
10.越王勾踐劍與春秋·菱形暗格紋劍
越王勾踐劍
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
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銹斑,且依然鋒利無比,閃爍著炫目的青光,寒氣逼人!
此劍出土后曾一劍劃破20多層的復印紙,享有“天下第一劍”的美譽,甚至一度被懷疑是傳說中的神劍“純鈞”。
至今為止,此劍是出土的唯一一把越王勾踐劍,現(xiàn)藏于湖北省博物館。
春秋·菱形暗格紋劍
長60.6厘米、寬5厘米。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出土。此劍即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劍之“副劍”,形貌、紋飾與勾踐劍高度相似,1965年12月與越王勾踐劍同墓出土。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在墓室內棺、墓主人邵固的左手邊,為其心愛至寶;此菱形暗格紋劍,則出土于該墓的邊箱內,為重要陪葬品。此劍原本與越王勾踐劍一同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館,后調歸中國歷史博物館(今國家博物館)收藏。
11.越王者旨於睗劍
戰(zhàn)國時期的青銅劍,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旨於睗。
該器物劍體寬闊,中脊起線,雙刃呈弧形于近鋒處收狹。圓盤形劍首,圓莖上有兩凸箍,箍飾變形獸面紋,莖繞絲質纏緱。劍格兩面鑄雙鉤鳥蟲書銘文,正面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為:者旨於睗。字口間鑲嵌著薄如蟬翼的綠松石,現(xiàn)有部分脫落,脫落處可見紅色粘接材料的痕跡。越王者旨於睗劍附有完整的劍鞘,系用兩塊薄木片粘合而成,外用絲線纏縛加固,再髹以黑漆。
此劍雖歷二千四百多年的歲月,依然不銹不蝕,風采依舊;劍刃極薄,異常犀利,吹毛可斷,且劍鞘齊全,纏緱完整。
先寫到這里吧,如果有喜歡的的請點贊,我會繼續(xù)更新的。
續(xù)更one:
刀劍等進攻型武器說了那么久,我們來聊聊古代中國的防御型裝備吧。
防御型:
1.宋朝步人甲
由于北方產馬地區(qū)的喪失,導致宋朝極度缺乏戰(zhàn)馬,宋朝軍隊只能不斷加厚士兵的鎧甲用于對抗擁有大量騎兵的北方敵國。宋朝步人甲為宋代重步兵的主要裝備。宋步人甲以唐步人甲為基礎發(fā)展而來,是一種能覆蓋全身的重型鋼鐵扎甲。
根據(jù)宋紹興四年(1134)年的規(guī)定,步人甲由1825枚甲葉組成,一般重量達58宋斤,同時可通過增加甲葉數(shù)量來提高防護力,但是重量會進一步上升。為此,皇帝親自賜命,規(guī)定步兵鎧甲以29.8KG為限。此后,又把長槍手的鎧甲重量定為32-35KG;由于弓箭手經常卷入近戰(zhàn)格斗,其鎧甲定為28-33KG;而弩射手的鎧甲定為22-27KG。同時期的歐洲步騎兵的鎧甲類型還以鎖子甲為主,沒有達到如此的重量。
紹興十年前后,是宋朝軍隊最強大的時期。名將岳飛、韓世忠等,率領以鐵甲、長槍強弩為主要裝備的重步兵,以密集陣型依托壕溝堡壘,和具裝騎兵屢屢擊敗金朝騎兵。包括兵器在內,當時宋軍重步兵的負荷高達40-50KG,由于裝備過重,機動性受到影響,如紹興十一年(1141)的柘皋戰(zhàn)役,以步兵為主力的宋軍,由于身被重甲,加上過于長大的兵器,負荷過重,因此未能全殲已潰不成軍的金朝騎兵。
1135年左右宋軍全裝步人甲披甲率資料:
宣撫自來,有兵二萬人,七分披帶,持十日糧,今糧盡而歸
今張浚軍三萬有全裝甲萬副刀槍弓箭皆備
韓世忠軍四萬岳飛軍二萬三千王軍一萬三千雖不如浚之軍亦皆精銳劉光世軍四萬老弱頗眾然選之亦可得其半。
從歷史資料中可以看出,宋朝并非想象中那樣弱(嗯,確實不是弱到渣的地步。),其重裝步兵更是在中國古代首屈一指。
想象復原圖:
2.唐 明光鎧
唐朝的甲制共有13種,即唐十三鎧。據(jù)《唐六典》記載,有明光、光要、細鱗、山文、鳥錘、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鎖子、馬甲等十三種。其中其中明光、光要、鎖子、山文、鳥錘、細鱗甲是鐵甲。后三種是以鎧甲甲片的式樣來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則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鎧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在唐朝,前代流行的兩當鎧已經被淘汰,在漢末晉初出現(xiàn)的明光鎧成為唐軍裝備的最主要的鎧甲,名列《唐六典》的甲制之首。明光鎧除了繼承了兩當鎧的優(yōu)點以外又對鎧甲進行了改進,比如:加了披膊,膝裙和對頭盔也進行了改進,另在兩肩裝有類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以及肩部等處還露出彩帶結頭。
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jù)說與胸前和背后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制成,并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zhàn)場上穿明光鎧,由于太陽的照射,將會發(fā)出耀眼的“明光”,故名
唐 明光鎧 陶偶圖(是不是看上去很土鱉的樣子?其實他之所以看上去土鱉是因為他只是陶偶。接下來我就要開大招了。)
青年報報道上海江峰制作唐明光鎧甲實物 (哈哈哈,沒想到吧,其實它是長這么帥的。)
正面是這樣子的:
背面是這樣子的:
哈哈哈,帥吧,這下知道了它為什么是《唐六典》的甲制之首了吧。
3.絹布甲
唐代胄甲,用于實戰(zhàn)的,主要是鐵甲和皮甲。除鐵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鎧甲中比較常用的,還有絹布甲。絹布甲是用絹布一類紡織品制成的鎧甲,它結構比較輕巧,外形美觀,但沒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實戰(zhàn)只能作為武將平時服飾或儀仗用的裝束。
(恩,沒啥卵用,僅限于裝逼。(?ゝω??))
突然想做一個關于日本刀的簡易科普,這應該不算是離題吧,O(∩_∩)O。
番外續(xù)更1:
*日本刀
日本刀(にほんとう,Nihontou),這是外國人對日本傳統(tǒng)刀劍的統(tǒng)稱,其全稱為平面碎段復體暗光花紋刃。依據(jù)形狀、尺寸可分為太刀、打刀、肋差(肋指)、短刀等,其中日本人所稱呼的刀,特指打刀這一形制的刀類;廣義上的日本刀還包括長卷、剃刀、劍、槍等。自古以來,日本刀作為武器的同時又以其優(yōu)美造型而著稱,很多名刀被當作藝術珍品收藏。與其他國家的刀類不同,日本刀最大的特點是在外形裝飾之外的刀體本身上展現(xiàn)出設計感和藝術感。在日本,制刀人被稱作“刀工”、“刀匠”或“刀鍛冶”。
最早成型的日本刀的形制,根據(jù)現(xiàn)代考古界的說法,是來自于平安時期的刀工天國,其作品為著名的太刀小烏丸。自此之后,經過鐮倉時代、南北朝時代、室町時代、安土桃山時代、江戸時代的發(fā)展,日本刀的形制逐漸成為了今人所見的樣式,其中,刀身長度也在安土桃山時期和江戶時期受到了規(guī)定。
日本刀的制作,從平安后期到鐮倉時代,出現(xiàn)了大和傳、備前傳、山城國、相州傳、美濃傳等并稱為“天下五傳”的制刀流派,并且各地名匠輩出。尤其以備前國的長船町為盛。
日本古墳時代中期(200年-771年)已經出現(xiàn)鐵制刀劍,當時的原料以煉鐵為主。譬如崎玉具的稻荷山古墳和島根具的造山古墳都有鐵劍出土。從稻荷山古墳出土的“金錯銘鐵劍”制作于公元471年,是為紀念服侍雄略天皇的功績而作,刀上刻有115個漢字。這個時代的刀劍多已銹蝕。
7-8世紀以后的刀劍保存比較完整,有名的有四天王寺的丙子椒林劍七星劍,正倉院的金銀鈿莊唐大刀等,有人認為這些刀劍多為中國,朝鮮的舶來品。日本對于中國,古來印象最深乃唐朝,于是“唐人,唐草”等說法不一而足。到后來只要是海外舶來品,都被稱為“唐xx”,但并非專指中國,對于朝鮮舶來品,也稱為“唐”╳╳,首先,正倉院的那把唐大刀(就是關于唐刀時的那張圖,這里再上一次。),其刀來源于大陸,這是確定的。而唐樣大刀,是指日本依照舶來品風格打造的本土日本刀。相對于日本刀的演變過程,按照時代來分,一共可以分為3個階段、8個時代。
第一期:1.刀劍舶來時代。
2.歸化人打制時代
3.邦人打制時代
第二期:1.天國以后(天國是文武天皇697~706年在位時大和之鑄劍名師,類似中國的干將,從這個時代起,日本古兵器開始正式擺脫中國刀劍的式樣開始自行研發(fā))
2.元歷以降建武頃間(元歷為安德皇帝之年號1180~1184年,年號只在1184年用了1年。標準的兒皇帝。后醍醐天皇1318~1338,在位期1334~1337。年號建武。)
第三期:1.南北朝以后。
2.足利時代
3.織田、豐臣時代。
第二期是日本古單兵武裝開始蓬勃發(fā)展的時期,日本名工良匠層出不窮,冶鍛技術日益完善,而且時逢戰(zhàn)亂,天皇大力提倡制刀,而日本的相關財閥也加入到武器制造業(yè)中,使之成為當時的陽光產業(yè)。
第三期時代其制刀工藝已經完善,鑄造者亦日益增多,制刀匠在人口中的比例已經遠遠超過了東亞諸國,成為這個國家的一種普遍職業(yè)。 當然這是一個傳奇人物輩出的時代,傳奇故事也一再的流傳。然而這一切在德川時代就終止了。由于禁海令的頒布,日本開始了漫長的閉關鎖國時代。而且對內的刀具管制,也使得刀具不再那么普及。劍豪時代就這么悄然的逝去了。
(圖為:日本刀具的演變)
1.1K?103 條評論
?分享
?收藏?感謝收起
更多回答
冷兵器格斗愛好者
780 人贊同了該回答
謝邀
年代:明通長89厘米、柄長16厘米
這把軍刀上部刻有“萬歷十年,登州戚氏”8字,是戚繼光任薊鎮(zhèn)總兵官時鑄造的。
戚繼光(公元1528年-1587年),字元敬,山東登州(今蓬萊)人,17歲承襲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后調浙江都司參將。嘉靖末年,中國東南沿海倭患嚴重,戚繼光奉命前往抗倭。他與抗倭名將俞大猷等協(xié)作,在義烏、金華兩地招募了3000名“民兵”,制訂紀律,進行嚴格的訓練,將這支隊伍訓練成英勇善戰(zhàn)、屢立戰(zhàn)功的精銳部隊,被譽為“戚家軍”,平定浙江、福建倭寇。又轉戰(zhàn)廣東,徹底鏟除東南沿海倭患。倭患平息后,戚繼光調任薊鎮(zhèn)總兵官,直接擔負拱衛(wèi)京師的重任。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以都督同知總理薊門、昌平、保定三鎮(zhèn),在鎮(zhèn)十六年,使北方防御得以充實鞏固,現(xiàn)存山海關以內的北方明長城就是在他的主持下興建而成的。在守衛(wèi)薊鎮(zhèn)的16年時間里,他嚴格訓練、嚴密防守,多次挫敗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擾。戚繼光去職后,繼任者依其成法,確保薊門數(shù)十年平安無事。
作為一代名將,戚繼光非常重視軍刀的質量,他在《練兵實紀雜集·軍器解》里提出,鍛造軍刀“鐵要多煉,刃用純鋼,自背起用刀平鏟平削,至刃平磨無肩,乃利,妙尤在尖。”這把軍刀,造型大方,工藝精湛,鋼質堅韌,鋒利無比,顯示出明代冶鐵技術的高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