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對事物的理解程度,也會有深淺差異。如果不考慮表達的結(jié)果,能不能說清楚,是否會對方接受;就像那種“滿嘴跑火車”,只看到自己的感覺,和嘴巴上的痛快,那是不值得珍貴的。這樣的溝通方式,孩子的父母是可以包容和寬恕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包容和寬恕。當和其他小伙伴,在學校老師互動的時候;說話稍有不注意,就容易冒犯別人,或產(chǎn)生人際關(guān)系危機。容易被孤立,有時候而缺乏自信心。如此,稍不注意,就容易產(chǎn)生矛盾,則也是家長所擔心的事情。
解決方法:讓孩子感受到語言和行為的結(jié)果。在家庭中,父母可以通過互動,清晰告訴孩子別人的感覺。從而讓孩子認知到表達和行為的結(jié)果,從而學會掌控尺寸。其實,希望有好的溝通效果,家長的榜樣是脫離不開的。所以,學習是從來沒有停止過的,通過思考,才能有收獲理解;在實踐中,才會有體會和認知。
第二,當小孩子在一起玩,在課堂上共同交流的時候;如果使用不平常的表達方式,就很難得到大家的共識,甚至會產(chǎn)生誤解。就要不斷地向大家解釋,而不能面面俱到。有的時候,不要只追求個別,獨特。學習語言,是為了能夠和別人溝通,從而增進自己的認知,擴大交際的范圍。所以,很多家長,在孩子啟蒙階段,就帶孩子去各種游樂場所;參與親子互動游戲,情景模擬等。不僅增加了感情,更重要是能知道,并適應和大多數(shù)人來交流。在此過程中,以得到大家的認可,有利于孩子的學習進步。
第三,就是不喜歡說話,甚至不愿意跟家長溝通。這就違背了人際交往的規(guī)則,在學校跟小伙伴一起成長的過程中,往往會比較吃虧。大家不知道他想要的,他也不想讓別人了解他。如果養(yǎng)成了習慣,就只跟自己熟悉的人聊天;遇到了問題和困難,也不容易自己解決。不溝通也是溝通的一種,不過,也要在該交流的時候表達。該表達到什么程度,就要表達到什么程度;不要全不表達,也不必全都表達。在家庭生活中,教育無處不在。學會讓孩子交朋友,從小教孩子說話,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在進步的路上,就可以快樂成長。
第四,家長顛倒了和孩子溝通的方式,這是一種好現(xiàn)象。與其,家長不斷地教孩子,這么說,那么講;還不如培養(yǎng)孩子主動表達,樂于跟別人溝通的習慣。這樣,讓發(fā)揮孩子主動學習,及時提問,解決思路上的阻礙,從而形成順暢的表達。當遇到了事情,孩子可以從理性的角度去表達,而不是遇到不滿,就開始吵鬧;遇到了家長不理解,就開始跟父母慪氣;遇到了好看好玩的,就朝家長要。在溝通上,不會馬上表現(xiàn)出來,而是結(jié)合實際情況,進行有效地溝通。這都是靠家長的榜樣,模范作用,來熏陶出來的。
第五,如果不了解別人,在溝通上沒有經(jīng)驗。家長該怎么去教孩子呢?有時候,會說“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吃陌生人給的東西”,孩子對課本上的內(nèi)容,還不夠理解,就開始向別人說。很容易讓人誤解,其他孩子會說“他說的大多是錯的”。當自己有什么話出來的時候,別人就開始懷疑的態(tài)度。就像“狼來了”的故事,不能說謊;但是,如果讓別人有誤解,也是另外一種“說謊”。對孩子來說,就會逐漸失去信任,溝通效率就降低,對孩子學習來說,就容易失去很多機會。善于聽從家長的話,就是開始懂了溝通。樂于和老師或其他小伙伴交流,就對自己有信心了。
最后,要了解溝通的目的是什么?是能夠相互交流,和睦相處,團結(jié)力量大,能夠做更多,更大的事情。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要先學會,如何理解別人。如果太直接,就不容易獲得結(jié)果。所以,需要經(jīng)過協(xié)商,切磋;讓別人樂于接受,從而獲得別人的幫助。學習的溝通中,經(jīng)過了切磋之后,琢磨出來的體會,才更靈活使用,也就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