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黃達宣和徐惠滋相遇的時候,一個是連長,一個是俘虜;35年之后,連長升任副軍長,俘虜卻變成了軍長,還是副軍長的頂頭上司。35年的光陰,孕育出一個怎樣奇妙的故事?
黃達宣,1925年出生,江蘇泗沭人,1943年參加新四軍,由于作戰(zhàn)勇敢,沖鋒在前,參軍五年后,即成長為東北野戰(zhàn)軍的尖刀連連長。
徐惠滋,1932年出生,山東蓬萊人,1948年參加了國民政府軍,是一名機槍手,普通士兵。
1948年前,兩人像兩條筆直的平行線,在不同的隊伍中各自搏命,毫無交集。是遼沈戰(zhàn)役將他們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了一起。
1948年11月,東北野戰(zhàn)軍發(fā)起了遼沈戰(zhàn)役的最后一役:沈陽戰(zhàn)役。主帥衛(wèi)立煌倉皇逃竄,剩下的官兵毫無斗志,俯首就擒。
黃達宣在這次戰(zhàn)役中大有收獲,俘虜了敵軍軍長周福成和總參議蘇炳文,因此立了大功,受到表彰。
立了大功的黃達宣還不滿足,還想來點更“實際”的。因為在這次作戰(zhàn)中,他的尖刀連也有損耗,損失了一些士兵。他想從國軍俘虜中挑選出一些好苗子,充實到自己的連隊中。
我軍對待俘虜一向寬厚:放下武器,不殺不辱。愿意留在解放軍中,歡迎;不愿意留的,給你發(fā)路費、路條,回家。因此,俘虜一般被要求站成兩排:愿意留下的站成一排,愿意回家的站成一排。
黃達宣挑俘虜?shù)囊蠛芨?形象好、精神佳、有文化、個子高、年輕體壯。他把愿意留下的那排俘虜整個看了一遍,沒有特別理想的,不禁有些沮喪。
忽然,他在愿意回家的那排俘虜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高個子,這個小伙子寬肩細腰,看上去挺精神。黃達宣心中暗喜,表面上不動聲色,走過去跟小伙子和顏悅色地攀談起來。
黃達宣問:“小伙子,你叫什么名字?是哪里人?”“報告,我叫徐惠滋,是山東人?!毙旎葑檀鸬??!拔铱茨闶莻€好苗子,為啥不愿意繼續(xù)當兵了?”“仗都打完了,我還當什么兵?不如回家種地去?!?br>
黃達宣聽到徐惠滋的回答,不禁笑起來。他跟徐惠滋耐心地講解戰(zhàn)爭局勢,說東北解放只是解放戰(zhàn)爭的第一步,中國還有好多地方,老百姓正巴巴的等著我們去解放他們呢,這仗還有得打呢。
一番話說得徐惠滋心動,小伙子大眼睛撲閃撲閃地望著黃達宣。黃達宣問他在部隊里是做什么的?徐慧滋說自己是一名機槍手。這一下黃達宣更樂了,他們連這次繳獲了很多機槍,正差機槍手呢!
“跟著共產(chǎn)黨干,在部隊里肯定比你回家種地有前途?!痹邳S達宣的耐心勸說下,徐惠滋決定留下來,正式成為黃達宣尖刀連的一名機槍手。
在黃達宣的精心培養(yǎng)下,徐惠滋進步很快,顯示出他當兵好苗子的實力,先后參加了平津戰(zhàn)役、廣西戰(zhàn)役等,他奮勇殺敵,多次立功,思想上追求進步,1950年入黨,從一名士兵成長為連副指導員。
后來,由于工作需要,兩人漸漸分開了。
1950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爆發(fā),徐慧滋隨軍赴朝作戰(zhàn)。從1950年到1952年,他幾乎參加了每一次戰(zhàn)役,為保家衛(wèi)國作出了巨大貢獻,回國后的職務也不斷升遷。
1983年,時任39軍副軍長的黃達宣收到上級命令,準備迎接“空降”來的新軍長。等這位新軍長一下車,黃達宣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這不是徐惠滋嗎?
是的,黃達宣沒有看錯,就是徐惠滋。這位昔日的俘虜小兵,經(jīng)過多年的戰(zhàn)爭洗禮和革命鍛煉,已成長為一位軍長,還是他的頂頭上司。
這便是黃達宣和徐惠滋之間的故事。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伯樂黃達宣,發(fā)現(xiàn)了千里馬徐惠滋,千里馬出于伯樂,而勝于伯樂,不亦樂乎?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