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 濕熱(濕溫)講座
濕熱即濕溫。濕熱與溫熱是溫病中兩大范疇,二者從病因病機、發(fā)病與演變、臨床特點以及治療原則與方法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異。臨證時首先注意將濕熱和溫熱區(qū)別,以免誤辨誤治,延誤病情。當前不少醫(yī)者,多熟悉于一般溫熱病的辨證與治療,而對濕熱(濕溫)證的辨證與治療卻很生疏,以致面對濕熱患者,往往得不到正確及時的辨證與治療。周師認為有必要對濕熱幾個重要方面,加以討論。
一、濕熱有十二個特點
(一)季節(jié)性
盛行于夏秋季節(jié),尤其在長夏高發(fā)。濕熱與暑溫不同,暑溫有嚴格季節(jié)性,僅發(fā)生于長夏季節(jié),濕熱雖高發(fā)于長夏,而其他季節(jié)也可有非時之濕熱,長夏以外的季節(jié),可見散發(fā)的濕熱病例。除季節(jié)以外,還與地區(qū)有關(guān),南方多濕,北方高寒,故濕熱證南方多于北方。
(二)邪氣
屬濕熱合邪(陰陽合邪),由于濕與熱合,熱邪失去固有的燥烈之性,濕邪也失去純陰之性,使得成為一種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兼而有之的特殊的邪氣,這是決定濕熱證臨床一系列特點的基本因素。
(三)“自膜原直走中道”是主要發(fā)病特點
傷寒之邪,首先犯足太陽膀胱經(jīng),太陽為六經(jīng)之“藩籬”,亦即犯皮毛;一般溫熱之邪,從口鼻而入,“首先犯肺,逆?zhèn)餍陌?,順傳陽明;暑熱病邪,從口鼻而入,發(fā)自陽明,或暑先入心;濕熱之邪,大多數(shù)亦自口鼻而入,但它既不是首犯皮毛,亦非“首先犯肺”,而是經(jīng)過膜原,向中焦脾胃發(fā)展。說明濕熱的發(fā)生與發(fā)展,既不同于傷寒,亦不同于一般溫病,有其自身特殊的規(guī)律。許多人對這一特點不甚明了,甚至在教科書上亦未明確。
(四)病變以脾胃為中心
脾為濕土之臟,胃為水谷之海,故濕熱多歸中焦脾胃。但脾為陰土,喜燥而惡濕;胃為陽土,喜濕而惡燥。故濕盛多犯脾,熱盛多在胃。
(五)濕性粘膩,不易短期內(nèi)解除
濕性粘膩重濁,不如風寒一汗而解,風熱一宣即散,而濕熱之邪,熱在濕中,如油入面,難分難解。故濕熱證病程多長,古人不以天數(shù)來計算濕熱證的病程,而是以“候”(一候為五天)來計算。
(六)濕阻氣機,尤其三焦氣機易受阻
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極易阻遏氣機;且濕性彌漫,吳鞠通稱之為“氤氳”之氣,無處不到。濕邪所到之處,該處氣機即可被阻。濕邪中阻則脘痞腹脹;濕阻經(jīng)絡(luò)則四肢乃至周身疼痛;濕蒙心竅則神識昏蒙等;而濕阻三焦則水道不暢,小便不利,上中下三焦均可受阻,可見濕阻陽氣的廣泛性。
(七)兩個轉(zhuǎn)歸
濕熱證的發(fā)展可有兩種轉(zhuǎn)歸,即邪從熱化燥化和邪從濕化寒化。熱化燥化可傷陰,可入營入血,此時疾病性質(zhì)已經(jīng)轉(zhuǎn)變,接近于一般溫熱;邪從寒化濕化,其結(jié)果可以傷陽氣,其性質(zhì)從濕熱轉(zhuǎn)變?yōu)楹疂?。決定這兩種轉(zhuǎn)歸的主要因素有二,即濕與熱的比例以及人身陽氣的盛衰,而以后者更為重要。
(八)濁邪害清
葉天士云:“濕邪害清”,提出濕熱致病的又一重要特點。頭為諸陽之會,清竅乃陽氣出入之處,如濕濁上犯陽位,清竅被阻,則出現(xiàn)眩暈耳聾,如腸傷寒(多為濕熱證)可見耳聾、視物不清。
(九)濕溫多見膜原少陽證
如前所述,濕熱證的發(fā)病特點是“自膜原直走中道”,病變以脾胃為中心,亦多見少陽膜原證。少陽膜原地處半表半里,無論發(fā)病之初,邪氣自外入里過程中,或在恢復期,邪氣由深出淺時,均可見濕留膜原而致少陽膜原證。
(十)邪氣易長期留戀氣分
濕熱證整個病程長,變化少,傳變慢,好象長期停留在某一經(jīng)。正如葉天士所說“在一經(jīng)不移”,并非每一個階段均如此,實際上這種傳變的延遲與停滯,主要表現(xiàn)在氣分階段,即足太陰脾經(jīng)氣分階段,或少陽膜原階段(在溫病學中少陽膜原屬半表半里,且屬于氣分)。濕邪化燥化熱而入營血,性質(zhì)已接近一般溫熱,病變發(fā)展則加快。
(十一)濕熱證與痰、濕、飲聯(lián)系密切
濕、痰、飲三者,其源相同,均由水液輸布失常所致(濕有時令之濕和內(nèi)生之濕的不同),故三者往往有緊密的聯(lián)系,或互相轉(zhuǎn)化。在濕熱證的病變過程中,常出現(xiàn)夾痰夾飲的現(xiàn)象,亦需要引起醫(yī)者的注意。
(十二)濕熱證與疸、痹、瘧、痢、痿諸證關(guān)系密切
濕熱之邪在這五種病證的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相兼出現(xiàn)這五種證之一的癥狀,或竟由濕熱轉(zhuǎn)為這五種證之一。
二、如何區(qū)分溫熱與濕熱
溫熱病在外感熱病中具有廣泛的范圍,它可包括一大類熱性病在內(nèi)。在吳鞠通《溫病條辨》上焦篇第一條中列舉了溫病病種:“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 加上書中陸續(xù)提到的“春溫、伏暑、寒濕”,全書所列舉的病種達十二種之多。這是有關(guān)溫病病名的權(quán)威性論述。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不太正規(guī)的名稱,諸如蝦蟆瘟、疙瘩瘟等,更在多數(shù)。
病種雖多,總體而言,可分為溫熱與濕熱兩大類,例如上述風溫、溫熱、冬溫、春溫等屬于溫熱類,而濕溫、伏暑等屬于濕熱類。
先生強調(diào)在臨證時,對溫熱病,首先要分清溫熱與濕熱兩大類。因這兩大類證,從病因病機、臨床癥狀以及治療原則與方法等方面,存在一系列不同之處,其次是對具體病的診斷與辨證。
常有醫(yī)者宣稱在臨床中溫熱與濕熱難以區(qū)分。比如濕熱證發(fā)熱表現(xiàn)為“身熱不揚”,即發(fā)熱不至于很高,臨床可見一些濕熱證的發(fā)熱也可以很高,由此可知不能僅依據(jù)發(fā)熱高低來區(qū)別溫熱還是濕熱。
(一)區(qū)分溫熱與濕熱要點
周師認為應從下列多方面加以綜合分析:①季節(jié),濕熱證可見于一年四季,但夏秋季節(jié)是濕盛季節(jié),易感受濕熱之邪。故夏秋時節(jié)的溫病,當多考慮濕熱或暑溫夾濕;②面色,病雖發(fā)熱,面色多呈黃白色(非蒼白色),此由濕邪犯脾,脾屬陰土,主黃色;這與陽明熱盛,面色正赤截然不同;③精神神情,濕勝犯脾,脾陽被困,故見困倦乏力;可與熱盛患者興奮躁動不安相鑒別,這一點在小兒尤其明顯;小兒對發(fā)熱耐受性較強,輕微發(fā)熱,往往不能干擾其精神狀態(tài),而濕熱或外感暑濕時,其精神就會受到明顯影響;④癥狀表現(xiàn),濕邪或濕熱之邪,多犯脾胃。濕阻中州,升降失司,易致嘔惡吐瀉及脹滿等癥,與熱盛患者煩躁口渴者不同;⑤舌診,舌象變化是辨別溫熱與濕熱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舌苔或膩或滑,或白或黃,是濕熱的確證,或黃或燥則是熱盛之確證;⑥脈象,濕熱之證,薛生白云:“(濕熱)脈無定體”,即濕熱證脈象呈現(xiàn)多樣性。此由濕與熱的比例不同,以及傷陰傷陽不同之故。臨床脈象多見濡滑或緩;溫熱之脈則多表現(xiàn)為洪大或滑數(shù)。
以上諸點,須加以綜合分析,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個癥狀。如上所述,僅根據(jù)發(fā)熱高低,不能區(qū)分溫熱與濕熱。如將多因素綜合,即能較好地將二者區(qū)分開:時逢暑天,發(fā)熱而面色黃白,精神困倦,脘腹痞滿,舌苔膩滑,則濕熱無疑;如高熱煩躁口渴,面赤氣粗,舌紅苔黃,脈洪滑,病屬溫熱。遵循以上分析方法,基本能夠?qū)責崤c濕熱區(qū)分開,為準確辨證,還需要與下列幾種類證作出鑒別。
(二)類證鑒別
1.與食的鑒別 如前所述,濕熱的臨床癥狀,在發(fā)熱的同時多見腹脹、食欲不振、嘔惡、舌苔膩等,而這些癥狀也常見于小兒外感夾滯(停食著涼)。二者的鑒別要點:①年齡,若年齡在三歲以下,首先考慮食滯,年長兒則濕邪多見;②伴隨癥狀,食滯常伴隨煩躁、頰赤、嘔吐不消化食物,而濕熱則常伴精神困倦與面色黃白等癥。
2.濕與痰飲的鑒別 濕與痰飲臨證均可有舌苔膩滑。二者其源雖同,癥狀治法則異,痰飲多兼咳喘等呼吸系統(tǒng)癥狀,而濕多兼嘔惡泄瀉等脾胃癥狀。
3.濕與虛的鑒別 濕證易出現(xiàn)精神困倦、面色黃白、脈濡等癥,如脾胃虛弱證。但后者多為久病,且有苔薄,舌淡,肌膚松軟等虛象;而前者則為新病,舌苔厚膩,肌肉充實等,以資鑒別。
4.熱毒傷正與濕困脾陽的鑒別 在溫熱病臨床,有一些熱毒壅盛,病勢急暴的病例,熱盛傷正,在高熱同時出現(xiàn)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等癥,類似濕證的困倦乏力、面色黃白。鑒別要點是前者常有躁擾不寧、舌紅絳、苔黃少津,或手足厥逆、脈細數(shù)急;后者困倦乏力,而手足溫,脈較緩和,苔膩滑。
另惡寒有四種情況即表證、濕在氣分、火極似水(熱盛而見惡寒戰(zhàn)栗)、精(陽)氣受傷。少陽半表半里證往往有濕或痰飲,可見惡寒。惡風多見于太陽中風和溫病初期。
三、濕溫常用方藥介紹
(一)三仁湯(《溫病條辨》)
杏仁辛苦宣上,薏苡仁甘淡滲下分消,白蔻仁辛苦溫溫中宣暢氣機,三藥合用有上中下分消之用。厚樸、半夏苦溫化濕、健脾、宣暢氣機?;渲袢~清熱利濕,加強薏苡仁之功,通草淡滲利濕通陽而利小便。
治療濕熱病須用通陽法(宣通陽氣),因濕易阻氣機,小便不利則濕不出。三仁湯可以解除足太陰脾經(jīng)氣分證?!爸螡癫焕”惴瞧渲我病保思粗螡耥氉⒁饫”?,卻非單純利水滲濕,應用宣通陽氣法,陽氣宣通則小便通暢,亦即葉天士所說:“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即通過通陽達到利小便的目的。“不在溫又不遠于溫”,濕為陰邪,非溫不化。通陽的藥物選擇因部位不同而有差異。
濕在上焦:選杏仁、桔梗,啟上閘利水道;
濕在中焦:選辛苦溫藥如厚樸、半夏、白蔻仁、草豆蔻、草果;
濕在下焦:選通草(宣通下焦陽氣)。
注意:通陽的主要目的在于首先要解除濕阻氣機,以通調(diào)水道。
(二)藿樸夏苓湯(《醫(yī)原》)
組成:杏仁、薏苡仁、白蔻仁、藿香、厚樸、半夏、茯苓、豬苓、澤瀉、豆豉。
此方配伍和主治與三仁湯相似,可用于濕溫初起濕重于熱。但前者有滑石與竹葉,清濕中之熱較勝,用于以發(fā)熱為主;后者藿香、豆豉芳香化濕透邪之力較勝,用于以脘腹?jié)M悶,小便不利為主。
(三)雷(雷少逸)氏宣透膜原法(《時病論》)
組成:草果、甘草、檳榔、厚樸、茯苓、半夏、黃芩。
本方從達原飲化裁而來,用于濕熱證濕阻膜原,出現(xiàn)往來寒熱,舌苔厚膩,脘痞喜嘔等證。
(四)柴胡達原飲(《通俗傷寒論》)
組成:甘草、檳榔、厚樸、枳實、黃芩、青皮、草果、柴胡、荷梗、桔梗。
亦由達原飲變化而來,主治同上(周師平時喜用俞根初之柴胡達原飲)。
(五)雷氏芳香化濁法(《時病論》)
組成:藿香、佩蘭、法半夏、大腹皮、白豆蔻、茯苓、通草。
適用:濕在中焦,濕邪偏重。
(六)甘露消毒丹(《續(xù)名醫(yī)類案》)
組成:黃芩、連翹、茵陳、菖蒲、白術(shù)、藿香、川貝、滑石、白豆蔻、射干、薄荷??杉优逄m、陳皮、半夏、厚樸、大腹皮(理氣化濕利尿)。
適用:濕熱并重。
(七)王氏連樸飲(《霍亂論》)
組成:黃連、厚樸、半夏、梔子、豆豉、蘆根。
此方辛苦同用,治濕熱在氣,濕熱并重。
(八)薏苡竹葉散(《溫病條辨》)
組成:薏苡仁、竹葉、白豆蔻、通草、連翹、茯苓、滑石。
適用:濕溫邪在氣分伴白蓓,可表里分消。
白蓓原因:濕蒸熱郁,汗出不徹,濕在毛竅。
(九)菖蒲郁金湯(《溫病全書》)
組成:菖蒲、郁金、金銀花、連翹、梔子、牛蒡子、菊花、滑石、丹皮、竹瀝、生姜汁、玉樞丹。玉樞丹包煎可用湯藥送服。
適用:濁邪害清,濕蒙清竅
(十)茯苓皮湯(《溫病條辨》)
組成:茯苓皮、大腹皮、豬苓、通草、竹葉、薏苡仁。
適用:濕熱偏下焦
(十一)宣清導濁湯(《溫病條辨》)
組成:茯苓、豬苓、蠶砂(升清降濁)、寒水石、皂角(通便兼化痰祛痰)。
適用:濕阻大腸見便秘(非熱結(jié)燥結(jié))。
(十二)枳實導滯湯(〈內(nèi)外傷辨惑論〉)
組成:大黃(君藥)、枳實、黃芩、黃連、神曲、白術(shù)、茯苓、澤瀉。
適用:濕熱致陽明腑實證(可見舌苔老黃),雖化燥,但有未盡之濕邪。
四.濕熱方證
(一)出入氣分,邪在脾經(jīng)
1.經(jīng)證
表現(xiàn):口不渴或渴不欲飲,發(fā)熱,身重,頭脹頭痛,困倦,胸脘痞悶,惡寒,身痛,腹脹輕,午后發(fā)熱重,納減,舌苔白膩,脈濡。
治則:辛溫化濕,宣暢氣機(通陽化濕),切忌發(fā)汗,尤不可辛溫發(fā)汗。
方藥:三仁湯、藿樸夏苓湯加減。
2.腑證(濕熱聚于腸胃,經(jīng)絡(luò)癥少)
表現(xiàn):口渴喜飲、腹脹、腹痛、便秘、尿黃、納呆、身熱、舌苔黃膩或舌苔老黃,脈滑數(shù)或濡數(shù)。
治則:清熱化濕通腑瀉濁。
方藥:承氣湯類與瀉心湯類加減。
(二)濕阻膜原
表現(xiàn):往來寒熱,面色黃白,脘痞喜嘔,腹不脹,口不渴,舌苔白膩或苔白滿布舌面,舌質(zhì)淡紅,脈弦或略數(shù)。
方藥:柴胡達原飲(見俞根初之《通俗傷寒論》):柴胡、黃芩、草果(可用至6克)、檳榔、枳殼、厚樸、法半夏、茯苓、連翹、茵陳。
病期:本證可見于疾病早期或恢復期。濕溫若順利通過膜原,表現(xiàn)為中焦?jié)駸?;濕溫若未通過膜原,表現(xiàn)為膜原證,三焦膜原證可見于早期或恢復期。
(三)濕熱并重
表現(xiàn):高熱稽留,紅疹(玫瑰疹)或白蓓,神情呆滯,脘腹脹滿,惡心納呆,渴不思飲,尿短赤,便秘或便溏,苔黃厚膩,脈濡緩。
治則:清熱化濕。
方藥:王氏連樸飲:黃連、厚樸、蒼術(shù)、半夏、梔子、豆豉、蘆根,其中豆豉解郁作用明顯。
經(jīng)驗方:黃連、厚樸、蒼術(shù)、半夏、梔子、豆豉、蘆根、藿香、生甘草。高熱可加用生石膏。
(四)邪在氣分,病偏里
表現(xiàn):身熱不揚,面色黃白,神疲,肢倦,脘腹脹滿,不渴,可見白蓓,舌淡紅,脈濡緩。身熱不揚指發(fā)熱體溫不高,非壯熱,熱象不明顯。
治則:芳香化濕:雷氏芳香化濁法。
方藥:藿香、佩蘭、法半夏、大腹皮、白豆蔻、茯苓、通草,其中白豆蔻為化脾濕要藥,藥性平和。
(五)熱入營血(化燥)
表現(xiàn):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口噤,直視,四肢抽搐,驚惕不安,或便血、衄血,舌質(zhì)紅絳,或有殘留之舌苔,脈弦細或細數(shù)。
治則:清營涼血養(yǎng)陰。
方劑:清營湯、犀角地黃湯。
用藥:水牛角15~20克、生地黃10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連翹10克、紫草10克、金銀花10克、大青葉15克、白茅根30克。
加減:神智不清加郁金、菖蒲、竹瀝水(早期應用郁金與菖蒲和竹瀝水可防止神昏)。
若見神昏可加菖蒲郁金湯(內(nèi)含玉樞丹),包煎或湯藥送服玉樞丹。
(六)氣血兩脫證
本證可見于腸傷寒合并癥如腸出血、腸穿孔。
表現(xiàn):體溫由高熱突然下降,大便下血,腹脹痛,痛劇烈拒按,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虛煩不安,舌質(zhì)淡紅,脈細數(shù)。
治則:固攝氣血。
選藥:生脈散或生脈注射液。
便血用黃土湯:灶心黃土、炮附子(片)、伏龍肝、黃芩、阿膠、生甘草、人參,可加花蕊石(善治腸道出血)、三七面各3克。
(七)(恢復期)
本證為余邪留戀,氣陰兩傷(清暑益氣湯證),燥化證。
表現(xiàn):精神萎靡不振,消瘦,低熱或無發(fā)熱,氣短,舌紅少苔(原為膩苔),脈細而無力。外感病初起初起為薄白苔,為邪在衛(wèi)分之表現(xiàn),呈均勻的一層,由薄轉(zhuǎn)厚,后期則舌苔由厚轉(zhuǎn)薄,呈不均勻薄苔,苔多少不均勻。
治則:益氣養(yǎng)陰。
方藥:王氏清暑益氣湯。
氣虛明顯須白人參(生曬參)與西洋參同用(氣陰雙補),西洋參益氣作用弱但清熱滋陰生津作用強。
本文轉(zhuǎn)載自http://blog.sina.com.cn/haizhizi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