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知母18克,石膏60—100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人參9克。
【用法】煎服法同白虎湯方。
【方歌】白虎加人參湯方,熱盛汗出津液傷,石膏重清里外熱,口渴才用參補償。
【方解】本方即白虎湯再加人參。因原是白虎湯證,熱盛津液耗損較甚,以至渴欲飲水,因加人參安中養(yǎng)胃以滋液。
【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后,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解析:服桂枝湯以微似汗出者佳,若服之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則病必不除。由于大量亡失體液,胃中干燥,故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為熱盛津虛的反應(yīng),這種情況只用白虎湯清熱,津液不能復(fù)生,則口渴不除,惟有用人參補胃,胃氣健津液才能生,口渴才能解,故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第168條:傷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熱結(jié)在里,表里俱熱,時時惡風(fēng)、大渴、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dāng)?shù)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解析:《脈經(jīng)》、《千金方》均于傷寒后無“病”字,可從。傷寒法當(dāng)發(fā)汗,誤施吐下,津液大傷,邪變內(nèi)陷,因致熱結(jié)于里。但時時惡風(fēng),則外邪還不了了,故謂為表里俱熱。大渴、舌上干燥而煩,為津虛熱盛之候。欲飲水?dāng)?shù)升,更見思水自救之情,宜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第169條: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解析:無大熱,指身熱不大,并不是說無熱??谠锟?、心煩為熱盛傷津之癥。里熱甚者,則背反微惡寒,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按:熱實于里,勢必迫于外,而身蒸蒸發(fā)潮熱,為可下的證候。無大熱,是說身熱雖然未至潮熱之大,故宜用石膏以清熱,而不宜承氣輩以攻實。又熱盛于里者,亦常有惡風(fēng)寒的自覺證,上條的時時惡風(fēng)和本條的背微惡寒均屬類似癥。
《傷寒論》第170條: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视嬎?,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解析:傷寒脈浮、發(fā)熱無汗,若表不解者,為麻黃湯證,當(dāng)然不可與白虎湯,尤其加人參的本方更非所宜自在言外。若渴欲飲水,并確知其無表證者,則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按:由本條的說明,可見以上兩條的時惡風(fēng)和背微惡寒均非表不解的證候甚明。
《傷寒論》第222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fā)汗則躁、心憒憤反謙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儂^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解析:此亦表里俱熱的三陽合病。脈浮緊屬太陽;咽燥口苦屬少陽;腹?jié)M而喘以下概屬陽明。由于陽明的證候獨顯,因以陽明病冒之。不過身重為有濕郁,里雖熱而未實,乃白虎湯證,而不可汗下,若誤發(fā)其汗,重亡津液,則胃中干、大便硬,其人必?zé)┰晷膩y而譫語。若燒針使汗更屬逆治,因火助熱,其人必驚懼煩躁不得眠。若下之,胃本不實,必因誤下而空虛,則客熱邪氣乘其虛上動于膈。若心中懊憹,舌上苔者,為虛熱上犯之證,宜梔子豉湯主之。
若下之后,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則熱仍盛而津已虛,故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下之后,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水停不行,郁熱不除之證,故宜豬苓湯主之。
按:此與白虎湯條的三陽合病,均屬表里俱熱的溫病,只宜白虎湯輩以清熱,汗下燒針俱屬逆治。本條雖亦論及發(fā)汗和燒針誤治后的變證,但重點在誤下,因其形近陽明病的里實證,醫(yī)者最易弄錯,故于前二者均未出方。不過誤下后的變證,亦不只限于梔子豉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豬苓湯證三者而已,由于此三者均主煩熱,為示其應(yīng)用的鑒別法,因并出此。概言之,梔子豉湯證以煩為主,突出的反映為心中懊憹而不渴;白虎加人參湯證與豬苓湯證,雖均渴欲飲水,但白虎加人參湯證的渴,由于熱盛津枯,故口舌干燥,而豬苓湯證之渴,由于水停不化,故小便不利,不難區(qū)別。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第26條: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解析:暍即中暑的病名,其狀有似表熱證,故以太陽中熱者冒者。其實身熱汗自出,純屬里熱。惡寒是因熱極汗大泄、腠理開的關(guān)系。熱盛津傷而致口渴,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臨床證思考】許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歸于石膏,后世本草亦多謂石膏治渴,這種看法不十分確切,不符合《傷寒論》的本意。試觀白虎湯各條,只見口不仁,無一渴證。而白虎加人參各條,無一不渴者,可見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參。胃為水谷之海、營衛(wèi)之源,人參補中益氣,為治津枯而渴的要藥。至于石膏,功在除熱,口舌干燥即其應(yīng)用的主要癥狀。
【辨證要點】白虎湯證見口渴明顯者。
【驗案】劉某,女性,50歲,病歷號66635,1965年7月10日初診。因天熱汗出,晚上睡著后受涼,昨天早起即感兩腿酸痛、頭暈身重、口渴無汗,自服A.P.C1片,1小時后大汗不止,而仍發(fā)熱,不惡寒反惡熱,自感口如含火炭,苔白,脈滑數(shù)。證屬陽明病熱盛津傷,治以清熱生津,與白虎加人參湯:
生石膏60克,知母15克,炙甘草6克,粳米30克,生曬白人參9克。
結(jié)果:服一劑汗止、渴減、熱退,再一劑諸癥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