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麻黃8克,升麻4克,當歸4克,知母3克,黃芩3克,玉竹3克,芍藥1克,天冬1克,桂枝1克,茯苓1克,炙甘草1克,生石膏1克,白術1克,干姜1克。
【用法】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再煎,溫服,汗出愈。
【方歌】麻黃升桂湯芍姜,知膏天冬苓術黃。歸蕤炙草十四味,寒熱并用和陰陽。
【方解】本方既用麻黃、升麻、桂枝發(fā)汙以解表,又用干姜、白術、茯苓、甘草溫中利水以止瀉;既以黃芩、知母、石膏除熱去煩,又以白芍、當歸、玉竹、天冬益血滋津,故此為表里不解,寒熱虛實交錯的治劑。方中升麻主解百毒,辟溫疾、瘴邪,為治咽喉腫痛的要藥。
【仲景原文解析】
《傷寒論》第357條:傷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瀉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解析:傷寒六七日,表還未解,而醫(yī)者用大下法治療,因虛其里,所以造成寸脈沉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瀉利不止。又因為邪熱不得外解而上攻,因致咽喉不利、唾膿血。正虛邪盛,表里俱困,已屬誤下的壞病,救表救里,補虛攻邪,頗難措手,故謂難治,亦只有隨證用藥,如本方主之。
【臨證思考】本條所述癥狀寒熱錯雜,當屬厥陰病。本方的組成也寒熱錯雜,也類似于柴胡桂枝干姜湯、烏梅丸、半夏瀉心湯等方,不同的是本方還用麻黃大劑發(fā)表。臨床應用有待進一步探索。
【辨證要點】傷寒表里不解,陷于厥陰病,上熱下寒,癥見咽喉不利、腹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