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師曰:病有奔豚①,有吐膿②,有驚怖③,有火邪④,此四部病,皆從驚發(fā)得之。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詞解】
①奔豚:病名。奔亦作賁,豚亦作犯,音義相同。豚為小豬,有謂系江豚,奔豚又稱奔豚氣,是形容癥狀如豚之奔竄故名。
②吐膿:指吐膿血。
③驚怖:指一種因驚怖而得的情志病。
④火邪:謂誤用溫針、艾灸、火熏等法所引起的病變。
【釋義】本條論述奔豚氣病的病因和主證。
奔豚氣病的成因與驚恐關系密切,但并不單純指驚嚇和恐懼,如《諸病源候論》認為奔豚氣病“起于驚恐憂思所生”。所以這里的“驚恐”兩字應理解為概括了多種精神方面的刺激。奔豚氣病的癥狀特點是其病發(fā)作時病人自覺有氣從少腹上沖咽喉,痛苦異常,難以忍受,隨后沖氣漸漸平復,一如常人。另外,本條原文雖然指出奔豚,吐膿、驚怖、火邪四種病的發(fā)生均與驚恐發(fā)作有關,但火邪病據(jù)《傷寒論·太陽病》的記載,多因誤用火法而發(fā)生,不是因驚而得火邪;至于吐膿一證,在《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和《嘔吐噦下利病》等篇中,都未提及由驚而得,吐膿起于驚恐,于理難解。本章專論奔豚氣病,本條所涉及的吐膿、驚怖、火邪三種病由于原文簡略,醫(yī)理不詳,恐有脫簡。
【原文2】奔豚,氣上沖胸①,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奔豚湯方
甘草 川芎 當歸 黃芩 芍藥各二兩 半夏 生姜各四兩 生葛五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詞解】①氣上沖胸:氣逆上沖于胸。
【釋義】本條論述肝郁化熱奔豚的證治。此種奔豚氣的發(fā)病機制在肝,且與沖脈有關。沖脈起于下焦,上循咽喉,如因驚恐惱怒等精神刺激,肝郁化火,循沖脈上逆,就可以發(fā)生奔豚,自覺一股氣從少腹上沖胸部;肝郁則氣滯,氣滯則血行不暢,經脈阻滯,不通則痛,故見腹中疼痛;肝與膽互為表里,肝郁少陽之氣不和,則見往來寒熱,但這種往來寒熱是奔豚發(fā)于肝的特征,并非所有奔豚必具之癥。治療用奔豚湯清熱降逆,和血調肝。方中李根白皮(李子樹根的白皮)性味咸寒,專治奔豚氣。據(jù)《名醫(yī)別錄》記載:“李根皮大寒,主消渴,止心煩逆,奔豚氣?!薄堕L沙藥解》指出其“入足厥陰肝經”,“下肝氣之奔沖,清風木之郁熱”。故為本方主藥而重用;黃芩、生葛根清熱,半夏、生姜降逆,以加強李根白皮的清熱下氣之功;當歸、芍藥、川芎和血調肝;芍藥配甘草可緩急止痛。諸藥合用,清肝熱,降逆氣,和肝氣,熱清氣下,肝血調和,則氣沖腹痛、往來寒熱等癥自消。
【辨治要點】
主證: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
成因:驚恐惱怒,肝氣郁結化熱,隨沖氣上逆。
治法:疏肝清熱,降逆平沖。
方藥:奔豚湯(甘草、川芎、當歸、黃芩、芍藥、半夏、生姜、生葛根、甘李根白皮)。
本方清肝泄熱,降逆下氣,對熱性奔豚確有療效。若奔豚反復發(fā)作,肝熱傷陰,形體消瘦,舌紅少苔少津者,方中生姜、川芎、半夏等辛溫之品須慎用,可重用李根白皮。本方亦可治療肝胃不和,氣逆上攻之脅痛,胸膈脹悶,噫逆嘔呃,或往來寒熱,或口苦咽干,舌苔白微黃,脈弦者。若無李根白皮,可用川楝子代替,亦有用桑根白皮代者。若脅肋脘腹痛甚者,可加川楝子、延胡索;嘔吐較重者,加代赭石、竹茹;胸脅脹痛者,
可加枳實,木香。本方加味可治療濕熱性痢疾、圍絕經期綜合征、流行性結膜炎、小兒腮腺炎(痄腮)屬肝郁化火兼濕熱者。
本文轉載自http://blog.sina.com.cn/u/116007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