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本《傷寒論》第169、222條: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397)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第397條解析:
【成無己】傷寒解后,津液不足而虛羸;余熱未盡,熱則傷氣,故少氣,氣逆欲吐。與竹葉石膏湯調(diào)胃散熱。
【尤在涇】大邪雖解,元氣未復(fù),余邪未盡,氣不足則因而生痰,熱不除則因而上逆,是以虛羸少食而氣逆欲吐也。竹葉石膏湯乃白虎湯之變法,以其少氣,故加參、麥之甘以益氣;以其氣逆有飲,故用半夏之辛以下氣蠲飲;且去知母之咸寒,加竹葉之甘涼,尤于胃虛有熱者為有當(dāng)耳。
——《中醫(yī)經(jīng)典三家注·傷寒論》
拓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