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成功,樂觀對孩子來說更具意義,更具有價值。
題記
大家好,今天為您解讀的這本書是《教出樂觀的孩子》
有家長說,我是一個有著悲觀情緒的人,希望我的孩子是樂觀的。
當然,孩子能夠快樂地成長是很多父母最大的心愿。但是為人父母的你,是否想到過,你希望孩子是樂觀的,首先自己就應該做個樂觀的人。快樂能傳遞,悲觀也能感染。
雖然父母們預期孩子未來的生活各方面,都能超越自己。但悲觀,卻會嚴重的障礙降低了期望,它侵蝕孩子們活潑與樂觀的天性,因為,遺傳和模仿在悲觀因素中,對孩子的影響起到主導作用。
你是否思考過這樣的現(xiàn)象?
為什么現(xiàn)如今的孩子們越來越不快樂了,患抑郁癥的孩子越來越多呢?
為什么首次發(fā)病者的年紀越來越???
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抑郁比率會比兒童期更高?
原因在于,他們最顯著的一個特征就是悲觀。悲觀會帶來多方面的惡果,包括情緒抑郁,退縮,較低的成就感,甚至不健康的身體。正是悲觀導致了抑郁,它嚴重損害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和學習能力。
那有什么方法去治療抑郁呢?
今天就要向你隆重介紹本書作者馬丁·塞利格曼。正是由于他發(fā)現(xiàn)了,悲觀的人更容易向無助感屈服;在過去的30年內(nèi),塞利格曼教授在對樂觀及無助進行實驗性研究,推行預防計劃,獲得了減少無助感的方法,并用來治療現(xiàn)實的抑郁癥,讓成千上萬個成人和兒童受益。
塞利格曼是一位擅于創(chuàng)造歷史的傳奇人物。因為,他以“習得性無助”這一現(xiàn)象經(jīng)典的學術(shù)發(fā)現(xiàn),入選20世紀100位心理學家行列,并成為排位最高的積極心理學家。26歲就已經(jīng)獲得了終身教職,成為了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心理學教授。他還是美國心理學會雙獎加身的第一人;在1998年他當選了美國心理學會主席,創(chuàng)造了該協(xié)會全票當選的歷史紀錄。而就在這次就職致詞中,他倡導的積極心理學,吸引了全球的追隨者;而他也成為被世界公認的“積極心理學之父”,“幸福課”的締造者,出版了多部幸福系列著作。
講到這里,我們是不是非常好奇?塞利格曼教授“習得性無助”究竟是怎么樣的一項研究呢?
在日常生活中,你有沒發(fā)現(xiàn),有些人在一件事情上遭遇失敗就可能放棄對此事的努力,然后對自身產(chǎn)生懷疑,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墒鞘聦嵣夏?,并不是真的不行,只是陷入了一種心理狀態(tài)——習得性無助。
當時,塞利格曼教授用狗做了一項經(jīng)典實驗:將一只狗關(guān)在籠子里,然后在嗡鳴器響一次后,就電擊一次,最開始狗狗還會瘋狂掙扎,想要逃跑,但日子一久,嗡鳴器再響,哪怕籠子打開了,狗狗也只會在地上哀嚎和顫抖。
塞利格曼教授正是通過這項實驗,發(fā)現(xiàn)并證明了“習得性無助”的存在,從而轟動了整個心理學界。
這種因為“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jié)果”的感受,并因此變得消極被動,形成了一種對現(xiàn)實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tài),即使置身于可自主的新環(huán)境中,也不再愿意嘗試,就是“習得性無助”。
塞利格曼教授從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悲觀的來源,潛在的后果,以及產(chǎn)生挫敗的源頭,都跟習得性無助密切相關(guān)。他找到了如何把悲觀轉(zhuǎn)變成樂觀,將無助轉(zhuǎn)變成自主的方法。他還把用在成年人克服抑郁的方法教給健康兒童,不僅能讓他們在學業(yè)、運動上獲得更好的成績,還可以減少身體的疾病。他說,樂觀是可以習得,可以通過“心理免疫”來對抗習得性無助。
那接下來,我將用三個部分的內(nèi)容,來為你解讀本書的精髓,學習塞利格曼教授從“習得性無助”到“習得性樂觀”的教育方向和方法,找到讓孩子受用一生的幸福寶典。
第一部分 為什么說孩子不快樂,父母有責任?
孩子的悲觀并非與生俱來,也不是直接從現(xiàn)實生活中來,許多人生活在黑暗的世界里,比如失業(yè),患了絕癥,住在貧民窟等,但依然能保持樂觀。悲觀是一種來自現(xiàn)實的理論。如果,父母對世界持有悲觀的看法,在他人看來不僅世故,還會付出另外一個代價,讓孩子也學會了悲觀。
或者你并不是悲觀的,可平常,也會說一些殺傷性的話。讓我們來感受一下。
“你怎么這么調(diào)皮,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我看你就是改不好了。”
“種瓜得瓜,你爸不聰明那么笨,你也別想有聰明的腦瓜子,我看你們是一模一樣?!?/span>
“努力對我們沒用,你的終點是人家的起點。”
“別做夢了,還是想點實際的吧!”
……
不知不覺,父母的許多情緒,成了孩子今后對一些事情的看法,許多情緒學習都是這樣發(fā)生的。長期下去,影響著孩子的身心健康,使他們產(chǎn)生不良情緒,習得性無助。
但有時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反而會阻止孩子的快樂。
塞利格曼教授指出,父母用“感覺滿意”來養(yǎng)育孩子,只重視孩子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所作所為,會造成孩子更抑郁。
很多時候,父母過于關(guān)注孩子的自尊,擔心孩子傷心,因此就故意用好聽的話讓孩子“感覺滿意”。
比如孩子考了60分,而他的期望是要得到90分。你怕孩子難受,于是安慰道,隔壁某某小孩都考得不及格。言外之意就是,應該對60分的成績感到滿意。
但是,“感覺滿意”是一種虛假的滿意,并不是真的滿意。孩子不可能看到考了60分的卷子,還能像考了90分一樣高興。
刻意緩和心情抑郁,會使孩子更難感覺滿意。兒童需要失敗,需要感受悲哀、不安及氣憤。如我們沖動去保護孩子,使他們遠離失敗,等于剝奪了他們從無助改變中,去學會掌控的能力;同時,過度保護也不能讓他們學會在遭受挫折時,形成堅強的品質(zhì)。
與“感覺滿意”對應的是“表現(xiàn)滿意”。那么,什么又是“表現(xiàn)滿意”呢?就是對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應對日?;咎魬?zhàn)的能力有信心。通俗地說,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行為滿意。
孩子通過一學期的努力,最終考了90分。這時,他不需要你的肯定,就可以對自己感到很滿意了。
表現(xiàn)滿意有兩種好的方法:一個就是從悲觀改變成樂觀;另一個是從無助改變成掌控。只有表現(xiàn)滿意才能感覺滿意。
我們需要的不是鼓勵兒童“感覺滿意”,而是要教導他們“表現(xiàn)滿意”的方法。
那么,具體如何操作呢?塞利格曼教授提出“解釋風格”的方法,因為,心態(tài)是樂觀的關(guān)鍵,也是形成積極思維的主要因素。解釋風格從童年開始發(fā)展,如果不去管它,就會持續(xù)一輩子。
我們來看一個例子。來感受一下對“解釋風格”判斷的三個維度,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
一位叫小明的孩子,某天放學回家心情很沮喪。因為,他數(shù)學考試成績很糟糕,他傷心地跟媽媽說“我永遠學不好數(shù)學了,每一次考試都不可能考好,我是我們班上最笨的人?!?/span>
這時,媽媽如何評價與解釋就非常重要了。
如果父母是悲觀型的,她的解釋就會是消極的?!袄习掷蠇寯?shù)學細胞少,看來你也不是學數(shù)學的料?!被蛘呤恰澳阏媸潜康郊伊税?,爛泥扶不上墻!”。
你看啊,將失敗解釋為永久性、普遍性看法,以及個人化難以改變的原因,就很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無能為力的悲觀情緒;僅僅只是在一方面失敗,也會產(chǎn)生完全放棄的念頭。這種把困難災難化,會讓他們更加自卑,更加絕望,更難以繼續(xù)努力了。
樂觀型的父母,她的解釋風格就會是積極的,聽到孩子考試很糟糕,他們會這樣開導孩子“你能學好數(shù)學,你以前的數(shù)學成績不是很好嗎?偶爾幾次沒有考好是正常的,只要堅持努力就一定能考好。”或者這樣說,“你這次沒考好不是腦子笨,而是沒有好好復習準備。”
父母把孩子碰到的挫折解釋為暫時特殊的原因;并讓孩子知道,通過努力是可以改變的,避免了責怪孩子的個性或能力。孩子聽了這些話,心情得到安慰,自信心也會恢復回來,懂得掌控無助,會堅定地走完全程。
好,到這里我們講完了第一部分,我們來做個總結(jié)。你看呀,這孩子樂不樂觀,父母是承擔著很大的責任。父母那些殺傷性語言或者過度地保護孩子所帶來的后果,都會有可能讓孩子成為一個習得性無助的人,并患上抑郁癥。而改進孩子的解釋風格,做到樂觀積極的思維方式,學會表現(xiàn)滿意,從而讓他們的身心朝著健康的發(fā)展。
接下來,將為你講解如何教出樂觀的孩子。
第二部分 教出樂觀的孩子,有著怎么樣的技能?
想教出樂觀的孩子,依然要強調(diào)的是,父母首先做孩子的樂觀榜樣,必須要把樂觀的認知技能融入到自己的思維方式之中,這是雙向的。
那什么是樂觀的認知技能呢?在書中塞里格曼教授把它分為四項。
樂觀的第一個技能被稱為“捕捉思維”。
什么是捕捉思維?通俗地講,就是在你難過的時候,腦海里會閃過一些嚴重影響你情緒與行為的負面想法。
比如,當你看到孩子做作業(yè)的時候磨磨蹭蹭,說了多遍都不聽,也就是到了雞飛狗跳的時候,你對他進行一頓教訓,甚至河東獅吼。可是過后呢,你又很后悔,這讓你感到很抑郁。運用捕捉思維后,在叫罵之后你會對自己說,“我是個很壞的媽媽,像個潑婦似的,我的孩子會恨我的,相信我的叫罵會貽害他們一生?!?/span>
樂觀的第二個技能是,對這些自動思維進行“評估”。
這就是要讓自我明白,有些對自己所說的話未必是正確的。比如,在第一個技能舉例當中,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媽媽,但如果讓你寫出自己不是壞媽媽的一些事情,估計也能寫出很多,給孩子們煮飯、燒菜、洗衣服,周末進行親子活動,共讀繪本,還會分擔他們的憂愁。你看經(jīng)過這樣整理之后,是不是覺得自己并不是一個壞媽媽的呢?
樂觀的第三個技能是,在壞事情發(fā)生時找出“更正確的解釋”,來挑戰(zhàn)自己的自動思維。
我們還是舉第一技能中的事例。如果捕捉到自己的思維,我是個壞媽媽時。要學會用這樣的思維方式,我只是不喜歡看到孩子拖延磨蹭,而且是反復說不聽,才會對他進行叫罵,我并不是個壞媽媽。這樣的解釋心情就會得到改善,從而也更會掌控好自己的情緒,避免讓自己在下一次當中情緒的失控。
樂觀的第四個技能是,化解災難性的思維。
生活中有些人會把事情災難化。比如你的朋友對你說,你時常更改計劃讓她感到抑郁時,你不但會認為跟她的友誼會結(jié)束,還認為跟其他人的友誼也會受影響。如果有了化解災難性的思維,你會將自己的精力用來改善問題,而不再處于不真實的恐懼幻想中。
聽到這里,你是不是明白了,幫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要讓自己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而你的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
教會孩子的樂觀認知技能。最終,是要教會他們發(fā)展家庭以外的關(guān)系,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學習應付解決問題的技能。因為,挫折的社交生活可能成為抑郁的源頭。
在書中,塞利格曼教授為我們列舉了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
第一步,放慢腳步,停下來想,用冷靜思維思考問題,不要用暴躁思維。
舉個例子:你的孩子約好同學在某個地方,準備一起上學,但是到了那里,他等了5分鐘,同學還是沒有來。
冷靜思維方式:也許我來遲了,同學先走了;或者是也許同學搭了便車;再或者要么是他生病了,還是怎么了等等。站在對方角度的思維。
暴躁的思維方式就是,被同學甩了!
在接下來的第二步和第五步中,都是設(shè)身處地為對方著想。
第二步,攝取觀點:從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第三步,確定目標:選擇目標并且列出所有可能的途徑。
第四步,選擇途徑:每一條途徑的長處和短處是什么?
第五步,是否有效:如果解決方法無效,再試另一種。
在這幾步中,在描述事實情況,述說自己的感受,不責怪對方,給自己一個特定的小改變,然后,發(fā)現(xiàn)改變后會使自己得到什么樣的感受。
運用以上五個步驟,來對待解決孩子和同學約好上學這件事情,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不會妄自猜想,還會采取另一種方式,到了學校之后直接向他提問。這種不用暴躁思維,而是采用冷靜思維,善于運用“解釋風格”中積極思維,盡可能從對方的角度來了解事情,會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友誼和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
好,講到這里,我們對第二部分進行總結(jié)。我們無法改變孩子的基因,但可以通過改變我們自身的悲觀,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父母運用好技能,才能引導好孩子正確解決問題。要明白,樂觀是一種強有力的工具,是可以習得,并且樂觀的認知是有技巧的。那么,學會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教會了他,對自己的世界,以及塑造自己生活所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
第三部分 如何運用ABCDE模式,教出樂觀又有教養(yǎng)的孩子?
你相信心情好壞是由發(fā)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決定嗎?
我們來看看樂觀教養(yǎng)法的ABC模式是怎么解釋的。
ABC模式中,A(Adversity)代表不好的事情;B(Belief)代表對不好的事情的看法;C(Consequences)代表后果。
很多時候,人們會認為不好的事情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也就是說,認為A會直接導致C。比如當有人違背我們的意愿時,我們感到氣憤;心愛的東西遺失了,我們會感到抑郁等。但塞格曼教授認為,事實并非如此。他指出,生活中的事情與心情是有關(guān)聯(lián),但它是微弱的。ABC教養(yǎng)模式告訴人們,不好的事情未必會帶來悲觀的后果,關(guān)鍵在于B這一步,即對不好事情的看法。
我們還是通過事例來說明:
小明從理發(fā)店回家后,照起鏡子。他對自己說:“老天啊,我真不敢相信,我剪了這樣的一個頭,那理發(fā)師簡直是在削頭,要把我變成光頭了,我這樣子怎么去上學呢?所有的小朋友都會笑我,我的頭發(fā)得好幾個月才會再長得好看,我現(xiàn)在看起來真像個怪人?!?/span>
在這里,最重要的一點,首先就是要讓孩子認識到“對自己講話”是完全正常的,并且是每一個人都有的行為。有了這個前提,才能評估到這些對話的正確性,重點是他的感受并非無中生有。當孩子找到自己的內(nèi)在對話時,才能運用好ABC模式。
結(jié)果不是由發(fā)生在他身上的事(A)所決定的,而是事后對自己說的話,使他有了某種心情。如果突然覺得生氣、悲哀或者是害怕,是因為某種想法(B)觸發(fā)了感受(C),一旦能夠找出那個想法(B),就可以改變自己的感受(C)。
而經(jīng)過這樣的練習就會讓孩子明白,當不好的事情發(fā)生時,中間那個想法(B)才是最重要的一步。向他解釋對自己講的話,會決定自己怎么樣的感受。
好,我們再舉一個小明生日的例子,加深對ABC模式的認知。
不好的事(A):今天是我生日,請了班上小朋友來玩,他們吃完蛋糕以后有一些人在開始竊竊私語,并且不告訴我,他們在講什么。
想法(B):他們真是笨蛋,這是我的生日,還在小聲說我壞話,我真希望沒有請他們來。
后果(C):我對他們十分生氣。并且問媽媽,我可不可以叫他們回家了?
可事實上,那些小朋友竊竊私語,說著悄悄話,是要秘密商量送給他驚喜的禮物。
在ABC模式基礎(chǔ)上,塞利格曼教授后來又增加了兩個因素,就是D和E。D(disputation)代表反駁,指反對自己想法(B)的辯論;E(energization)代表激發(fā),就是反駁所帶來的精神與行為的結(jié)果。
人最難的就是自我反駁,不管是成人還是兒童。要消除悲觀,必須將自己對自身的看法視為可疑的目標,不要盲目地接受對自己的侮辱,不要自我貶低,要后退一步再仔細想想,要努力去改變自己;或者是,改變環(huán)境所帶給自己的不滿意部分,不要有以偏概全的錯誤概念。
就像上述小明過生日的事例,其實他對同學間的悄悄私語,所產(chǎn)生的想法是不對的,判斷是不正確的。了解想法與感受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每一種想法都會使你產(chǎn)生不同的感受,這也讓孩子學習到將悲觀變?yōu)闃酚^的技能了
在實際生活中,父母可以和孩子做ABCDE模式的練習,來反駁他的悲觀想法。
首先,要孩子寫下他生活中的一些不好的事、想法和后果。然后要他在“支持的證據(jù)”一欄中,寫下支持這個想法的證據(jù);
在“反對的證據(jù)”一欄中,寫下反對想法的證據(jù);
在“其他角度的看法”一欄中,寫下兩個他對情況較樂觀的想法;
最后在“激發(fā)”一欄中,寫下對樂觀想法產(chǎn)生的感受及行動。
這樣,當新情況發(fā)生時,才會有積極的心態(tài)去應對出現(xiàn)的問題。
就在這習得性樂觀的練習中,你已經(jīng)開始讓孩子對抑郁、低成就感和無助感有了免疫力了。你教給自己以及孩子的方法,成為你們受用一生的幸福寶典。
到這里,我們已講完了三個部分的內(nèi)容,我們來進行總結(jié)。
總結(jié):
當我們教導孩子樂觀,就是要教他正確認識自己,讓他有能力仔細地反映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事情的想法,并且評估它的正確性。
快樂不是一種可以跟自己所作所為分開的感受。快樂就好比,舞蹈中優(yōu)美的動作,不是舞蹈者在跳完舞后的感覺,而是將舞跳得很好時的一種不可剝奪的成就感。而在這過程當中,當他面對困難的時候,掌控挑戰(zhàn),有著堅定及克服問題的能力,戰(zhàn)勝挫折從而獲得成功,更能有自尊感和愉悅感,而無聊及抱怨,則會帶來相反的作用。
當然樂觀不是盲目的,也不是“萬靈丹”。但是,我們要知道,樂觀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而這前提還需要父母有良好的教養(yǎng),不僅要教育孩子正確的價值觀,還要幫助他們發(fā)展應對生活的挑戰(zhàn),達成目標及超越自我潛能的能力。
只有當孩子樂觀自信,一切才會充滿希望。
恭喜你,又聽完了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