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從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nèi)匀欢嘁詭в小褒垺弊值某烧Z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數(shù)千年,龍已滲透了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lián)的情感!“龍的子孫”、“龍的傳人”這些稱謂,常令我們激動、奮發(fā)、自豪。龍的文化除了在中華大地上傳播承繼外,還被遠渡海外的華人帶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國的華人居住區(qū)或中國城內(nèi),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飾物仍然是龍。因而,“龍的傳人”、“龍的國度”也獲得了世界的認同。 作為龍的傳人,不能對中國的龍文化一無所知。不了解龍文化,就無法了解古老的中華文明。龍的原形是什么?龍的概念是怎樣形成的?它的形象與文化含意又是如何發(fā)展變化的?龍在中國文化中有何影響?這些問題在遠古時代就不斷地以不同方式困擾人們,至今也未全部解決,還給人一種撲朔迷離的感覺。 這里,我們將追尋龍的蹤跡,進入遠古的歷史和龍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龍的奧秘…… 龍的節(jié)日 形形色色的禱龍習俗,導致了龍的節(jié)日和廟會的形成。 一年到頭,幾乎每個月都有龍的節(jié)日或廟會,有時一月內(nèi)還有多次。這些節(jié)日廟會有屬于某個民族的,有屬于某幾個民族的;有屬于某片地域的,有屬于多片地域的;并且集祈神、教化、生產(chǎn)、娛樂等于一體,體現(xiàn)著濃郁的民俗文化色彩。 下面我們按農(nóng)歷時序介紹一下這些龍的節(jié)日與廟會: 農(nóng)歷正月,大江南北,黃河上下,山城海濱,旱埠水鄉(xiāng),全國各省區(qū)幾乎都有“龍燈會”,也稱“鬧龍燈”、“盤龍燈”、“舞龍燈”、“掉龍燈”、“耍龍燈”等。除此之外,正月初五有“龍頭節(jié)”。這是云南河口大瑤山地區(qū)瑤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當?shù)厝罕娫谶@一天用各種供品祭祀龍王。正月辰日,則有“祭龍節(jié)”,紅河哈尼族群眾在這一天以村為單位舉行鄭重的祭祀活動。祭禮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被稱為“龍頭”的老人主持,祭壇設在“龍樹下”。各家各戶自己置辦齊豬、雞、鴨等祭物,由家中男性前往獻祭。祭時停產(chǎn)三日,祭后的第一個午日,各戶派一個男性自帶酒肉去“龍頭”家聚餐,以示謝意。和哈尼族的“祭龍”相似,基諾族有“祭大龍”的節(jié)日。屆時全寨停產(chǎn)三天,立兩個木樁于村寨門口,表示禁止出入。第一天婦女非但不能出寨門,連家門都不能出。村寨邊搭一臨時草棚,草棚 前有大樹,樹下宰水牛一頭,水塘邊殺母豬一頭,小豬七頭,將牛尾巴掛在大樹上,豬骨頭供在水塘邊。 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五,湖北武昌有“祭龍會”,形式有舞龍、燒龍和拔河比賽——以所用的繩子象征龍。另外,還有于春節(jié)期間,在北京龍?zhí)逗珗@舉辦的“龍?zhí)稄R會”、于龍慶峽舉辦的“龍慶峽冰燈會”——這些廟會、燈會、不僅名稱與龍有關,內(nèi)容也多有龍參與,如舞龍、賽龍、龍燈造型等。 正月二月之間,有“祭龍?zhí)豆?jié)”。這是云南蘭坪普米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寧蒗普米族一般在三月、七月舉行)。普米族各家各戶都有自己的“龍?zhí)丁保ㄒ喾Q“靈泉”),地點大多在深山老林峽谷澗畔。屆時全家同往,在“龍?zhí)丁备浇奕?。他們用木棍和木板搭成高臺,稱作“龍塔”,即“龍宮”。塔前立一個百尺標竿,上掛七個用雞毛麻線扎成的七角斗架,作為龍神的住處。將牛奶、清酒、酥油、乳餅、茶葉、雞蛋等祭物擺在龍塔上,先請巫師登壇念經(jīng),然后全家祈禱,禱畢,將涂有酥油的五十個面偶投入龍?zhí)?。各家祭祀后,全村還要舉行更隆重的祭祀。 二月初一是“春龍節(jié)”。舊時山東惠民一帶的鄉(xiāng)民取灶灰作青龍狀,以圖吉祥。《中國全國風俗志》有記:“二月朔日為青龍節(jié),取灶圍物,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 二月初二是“龍?zhí)ь^節(jié)”。這是漢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覆蓋面廣,影響也大。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記》云:“二日為龍?zhí)ь^日。鄉(xiāng)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都人用黍面、棗糕、麥米等物油煎為食,曰薰蟲?!边@一天,北方農(nóng)村普遍流行吃炒豆的習俗,并有“二月二,龍?zhí)ь^”的傳說,還有“龍?zhí)ь^日兆”的俗信,即以是日之陰晴卜一歲之潦旱,以為天晴則主旱,陰雨則主潦澇。在大巴山黃官一帶,人們把二月二稱為“春龍節(jié)”。為了喜迎春龍,山民們?nèi)移鸫笤纾瑢⒕邮覂?nèi)外房前屋后打掃得干干凈凈。然后趁早吃“龍須面”,面拉得越長越好,意思是龍須綿長,象征吉祥。吃面時,由年長者率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間,面向室外天空,念唱一段“二月二龍?zhí)ь^,風調(diào)雨順好年頭;包谷棒子粗又大,高梁谷子舞龍頭”之類的吉言歌訣。中午吃“龍鱗餅”,餅上有村婦們精心制作的“二龍戲珠”、“龍鳳呈祥”等圖案花紋。這一天還禁止婦女做針線活,因為傳說神龍在這一天要抬頭觀望天下,使用針會刺傷龍的眼睛。同日還是云南苗族群眾舉辦“祭龍會”的日子。一般是以村寨為單位,以大樹作為龍的象征,以豬、雞、狗等為祭品。
 龍起源的種種說法 著名學者聞一多在本世紀40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形,他認為,龍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tài)是蛇。他說:"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龍",后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并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龍了。 孫作云也研究過龍,他與聞一多的觀點略有不同,他認為龍是蛇的神秘化。他說:"在中國原始社會,在中原地區(qū),有以水中動物或兩棲動物作圖騰的幾個近親氏族。他們結(jié)成一個聯(lián)盟,其中最主工的是以蛇為圖騰的氏族。蛇加以神秘化,變成圖騰神物,就在龍。因此,蛇氏族也就是龍氏族" 劉敦愿也認為龍最初的形象是蛇,但與上述學者所說略有差異。他說:"龍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神物,傳說的起源既早,流傳也很廣遠,內(nèi)容十分復雜。但歷史地考察起來,不過是一種對于爬行動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而已,最初的形象是蛇,所代表的自然力量是土地。"并認為,"有角的龍就是蛇,以角來表示其神異性,甲骨文金文所見的龍字都有是如此。" 臺灣學者袁德星亦主張龍的真相是蛇。他在1978年所寫的論文中指出:"宗教上文化中的蛇便是龍。""蛇晉級為龍,完全是文化行為所造成的。
 龍起源的種種說法 2 著名學者聞一多在本世紀40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形,他認為,龍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tài)是蛇。他說:"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大蛇的名字便叫作"龍",后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并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于是便成為我們現(xiàn)在所知道的龍了。 孫作云也研究過龍,他與聞一多的觀點略有不同,他認為龍是蛇的神秘化。他說:"在中國原始社會,在中原地區(qū),有以水中動物或兩棲動物作圖騰的幾個近親氏族。他們結(jié)成一個聯(lián)盟,其中最主工的是以蛇為圖騰的氏族。蛇加以神秘化,變成圖騰神物,就在龍。因此,蛇氏族也就是龍氏族" 劉敦愿也認為龍最初的形象是蛇,但與上述學者所說略有差異。他說:"龍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是一種極為常見的神物,傳說的起源既早,流傳也很廣遠,內(nèi)容十分復雜。但歷史地考察起來,不過是一種對于爬行動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續(xù)和發(fā)展而已,最初的形象是蛇,所代表的自然力量是土地。"并認為,"有角的龍就是蛇,以角來表示其神異性,甲骨文金文所見的龍字都有是如此。" 臺灣學者袁德星亦主張龍的真相是蛇。他在1978年所寫的論文中指出:"宗教上文化中的蛇便是龍。""蛇晉級為龍,完全是文化行為所造成的。
 有關龍的記載 根據(jù)古代的經(jīng)文,龍是一種創(chuàng)造物,它有鹿一樣的角,駱駝的頭,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頸。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種“Shen”(一種類似鱷魚的虛構(gòu)的水龍)。它的爪像鷹,指間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則類似于一種水牛。龍有能力在瞬間從一種物體變成另一種;從胖到瘦,從高到矮。它也可以飛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瓷先?,龍似乎是一種具有超能力的創(chuàng)造物,能變換成各種形式。在中國,龍的標志誕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紀,中國出現(xiàn)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間),它被刻在動物的骨頭與海龜?shù)耐鈿ど?。這些刻花描述了一種有角的爬蟲動物,它有牙齒、鱗,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號通常指明龍被視為一種殘酷的、罪惡的,帶來不幸的創(chuàng)造物?;谶@些符號,中國科學家總結(jié)出其實是一種短吻鱷魚。在幾個世紀中,科學家提出過許多關于龍的解釋與推測。無疑,龍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種爬蟲動物、一種蛇、一種短吻鱷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與古跡說明,蜥蜴、短吻鱷及龍是由象征榮譽的圖騰以及宗教中改編而成的。通過研究這些發(fā)現(xiàn)上的畫像,我們可以追溯到龍最早的形象,它的進化史到它現(xiàn)在的外貌。 雖然第一條龍只有一種單一的形象,但隨著中國古人彼此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多,人們開始把他們的圖騰描繪地更具有想象力。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這種圖象就演化成了一種性質(zhì)完全不同的龍或圖騰。 因此,龍是人們想象力的結(jié)晶,是被人們崇拜了幾個世紀的神秘創(chuàng)造物。在現(xiàn)代國畫中,龍也以各種形式出現(xiàn)。少數(shù)民族把龍描述成各種樣子,從一條魚到鱷和人。
 龍文化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每一個炎黃子孫都是“龍的傳人”,龍成為了一種文化。在中華兒女的心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龍這一虛幻的神物,盤旋人們心中已有幾千年之久。 中國龍起源于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人們出于對大自然的崇拜與五谷豐登的美好愿望,在心中構(gòu)造了一種擁有馬頭、鹿角、蛇身、魚鱗、鷹爪、魚尾等特征的神獸,并賦予它翻云賦雨,興風作浪的神力,這就是龍。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龍頻繁出現(xiàn),它成為了開天辟地的神,幫助黃帝統(tǒng)一了中國,又力保大禹治水,為千千萬萬人民造福。 在封建時代,龍象征著皇權(quán)、神權(quán),是不可侵犯的威嚴,而在科技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龍更成為一種吉祥物,飛入尋常百姓的生活。人們舞龍、賽龍舟,在燈謎、對聯(lián)、圖畫中,龍成為了不朽的主題。 作為龍的傳人,我們應該將流傳千年的龍文化發(fā)揚光大,弘揚一種浩窮天宇的民族之氣。 龍,集日月之精華,匯天地之靈氣,具百獸之形,兼包容四海、吃納百川之胸襟。在這新的時代,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它將不僅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還將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成為新世紀的中華魂。
  龍的種類 夔龍:想象性的單足神怪動物,是龍的萌芽期?!渡胶=?jīng)·大荒東經(jīng)》描寫夔是:“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百?,神魅也,如龍一足?!保ā墩f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時期青銅器的裝飾上,夔龍紋是主要紋飾之一,形象多為張囗、卷尾的長條形,外形與青銅器飾面的結(jié)構(gòu)線相適合,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象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笔驱埖挠啄昶?,曾出現(xiàn)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蟠螭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里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zhàn)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蜃縻暸茽?,或作穿環(huán)狀,或作卷書狀。此外,還有博古螭、環(huán)身螭等各種變化。 蛟:一般泛指能發(fā)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云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于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shù)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角龍:指有角的龍。據(jù)《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jù)《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相傳應龍是上古時期黃帝的神龍,它曾奉黃帝之令討伐過蚩尤,并殺了蚩尤而成為功臣。在禹治洪水時,神龍曾以尾掃地,疏導洪水而立功,此神龍又名為黃龍,黃龍即是應龍,因此應龍又是禹的功臣。應龍的特征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只生翅的揚子鱷。在戰(zhàn)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xiàn)應龍的形象。 火龍:是以火懾勢的龍。全身有紫火纏繞,凡有火龍經(jīng)過之處,則一切物體均被燒焦。 蟠龍: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huán)繞。在我國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莊梁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于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qū),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jié),并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yōu)椤八撵`”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xiàn)存于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化龍: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我國古代早已有之?!墩f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xiàn),并在歷代得到發(fā)展。 龍的形式 坐龍:呈正襟危坐的形式,頭部正面朝向,頦下常設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態(tài)伸向四個方向,龍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彎曲,姿態(tài)端正。坐龍一般設立在中心位置,莊重嚴肅,上下或左右常襯有奔騰的行龍。在封建社會中,坐龍是一種尊貴的龍紋祥。 行龍:呈緩緩行走狀,整條龍為水平狀態(tài)的正側(cè)面。行龍常常作雙雙相對的裝飾,構(gòu)成雙龍戲珠的畫面,常裝飾在殿宇正面的兩重枋心,器皿的狹長形裝飾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單相出現(xiàn)時,龍的頭部常常作回頭狀,使畫面更顯生動。 升龍:頭部在上方,奔騰飛舞,呈升起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上方飛升,稱“左側(cè)升龍”,龍頭往右上方飛升,稱“右側(cè)升龍”。升龍又有緩急之分,升騰較緩者,你“緩升龍”。升騰較急者,稱“急升龍”。頭部在上的升龍又作往下的動勢,稱為“回降龍”。 降龍:頭部在下方,奔騰飛舞,呈下降的動勢。倘若龍頭往左下方俯動,稱“左側(cè)降龍”,龍頭往右下方俯動,稱“右側(cè)降龍”。降龍又有緩急之分,下降較緩者,稱“緩降龍”。下降較急者,稱“急降龍”。頭部在下的降龍又作往上的動勢,稱為“回升龍”或“倒掛龍”。 雙龍戲珠:兩條龍戲耍(或搶奪)一顆火珠的表現(xiàn)形式。它的起源來自天文學中的星球運行圖,火珠是由月球演化來的。從漢代開始,雙龍戲珠便成為一種吉祥喜慶的裝飾圖紋,多用于建筑彩畫和高貴繁華的器皿裝飾上。雙龍的形式以裝飾的面積而定,倘是長條形的,兩條龍便對稱狀地設在左右兩邊,呈行龍姿態(tài)。倘是正方形或是圓形的,(包括近似于這些形態(tài)的塊狀)兩條龍則是上下對角排列,上為降龍,下為升龍。不管是長條形的,還是塊狀形的,火珠均在中間,顯示出活潑生動的氣勢。 云龍:泛指奔騰在云霧中的龍。龍和云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云,是產(chǎn)生龍的基礎。而龍噓出的氣便成了云。云龍紋就是云和龍的共同體,將龍的頭、尾、腳“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匯在一起,顯示出一種似云非云,似龍非龍的神秘圖案。 草龍:是一種含有龍形象的卷草圖案,又叫“卷草纏枝龍”。頭部有明顯的龍頭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圖案。整體往往呈現(xiàn)出“S”形的主旋律,并將“S”形繼續(xù)延伸,產(chǎn)生一種連綿不斷、輪回永生的藝術效果。頭部與卷草曲卷的豐富變化,形成動靜參差、相互呼應、層次豐富的畫面。在構(gòu)圖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講究曲線美,富有動律感。在表現(xiàn)形式上,則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把帶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紋”內(nèi)容,綜合到一個畫面,給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纏枝紋常應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裝飾上。 拐于龍:源于草龍,又脫胎于草龍,形成一種獨特的表現(xiàn)形式。拐于龍的線條裝飾顯的挺拔、硬朗,轉(zhuǎn)折處呈圓方角。龍的頭部也呈方圓形,整體協(xié)調(diào)一致,簡潔、明快,又有一定的裝飾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內(nèi)裝飾及建筑的框架上。 團龍:把龍的形體適合為圓形稱為團龍。它源于唐代,明清時運用較為普遍?!八膱F龍”、“八團龍”等團花定為當時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飾上有四個或八個團龍是最尊貴的。后來發(fā)展為十團、十二團、十六團、二十四團,數(shù)量越來越多,使用范圍也放寬了,織錦、刺繡、陶瓷、建筑、家具等裝飾上都有團龍,團龍適用性強,又保持了龍的完整性,裝飾味也很濃,運用十分廣泛。團龍的表現(xiàn)形式也很豐富,有“坐龍團”、“升龍團”、“降龍團”等。團龍的圓邊還裝飾有水波、如意、草龍等圖紋,使團龍紋華麗而又豐富。  為什么說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類是由女媧捏黃土造出來的。女媧創(chuàng)造了人類,那么女媧她自己又是誰創(chuàng)造的呢?按普遍的說法,女媧最早應是奉蛇為圖騰的民族創(chuàng)造出來的。 什么是圖騰呢?圖騰(totem)是原始社會氏族的一種標志。圖騰信仰是一種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圖騰的色彩在女媧、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顯地看出。蛇圖騰分布很廣,現(xiàn)主要集中在我國的東南部和西南部。在幾千年的不斷遷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圖騰傳遍了長江南北,在臺灣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圖騰的遺跡或習俗。在奉蛇為圖騰的地區(qū),人們一般認"蛇"是"龍"的原形,"龍"是"蛇"的神性顯示。所以在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稱家蛇為"蒼龍"、"天龍"、"家龍"等等,在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稱"龍種"、"龍人"、"龍戶"并建蛇廟,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而且有深厚的歷史淵源。龍是中國人的象征,中華民族驕傲地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
---------------------------------------------- 相識是最珍貴的緣份,思念是最美麗的心情 牽掛是最真摯的心動,問候是最動聽的語言。 知音是最完美的深交,知己是最貼心的默契
yy0011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