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本文1023字,閱讀約需5分鐘
“青陽晴眺”與青陽亭
清乾隆《濰縣志》插圖:青楊晴眺
道光年間在濰縣做官六年的何镕,剛到濰縣就發(fā)現(xiàn)城墻多處倒塌,墻垛殘缺不全,一旦多雨之季,城墻坍塌更加嚴重,有長約數(shù)十丈的四五段城墻出現(xiàn)坍塌,他一向視前縣令鄭板橋為自己的“榜樣”與“楷?!?,下定決心,效仿鄭板橋,大修城池。他組織縣城的鄉(xiāng)紳望族,準備籌款重修。城墻重修工程得到了濰縣城紳士望族們的熱烈響應和積極支持,多次捐銀籌款。重修的濰縣城墻高大巍峨,雄峙堅固,成為方圓數(shù)百里的壯麗景觀。
濰縣城墻現(xiàn)狀:墻體和頂部加固
何镕帶領民眾重修北城墻時發(fā)現(xiàn)青陽樓已經(jīng)倒塌,就在原址上新建了一座高大圓形涼亭,稱之為青陽亭。并在亭中懸掛一橫匾,上面寫著他親筆所題的四個大字:青陽晴眺。何镕建成青陽亭并題詞,一來效仿鄭板橋修城墻的功績,二來表示對張起巖詩句的景仰。
濰縣大觀中的青陽亭(民國拍攝)
青陽亭因為在縣衙門后面,在民間流傳著這樣的一種說法是:那些有冤情的人,可以到青陽亭上大聲喊出自己的冤屈,在縣衙門里的縣官大人聽到后,就會為那些喊冤的人升堂辦案,而且一般都能得以申冤昭雪。由此,青陽亭也被稱作是申冤亭。。不過此說法一直未見于任何史料記載,或許可以看作是民間老百姓口口相傳的某種美好愿望吧。
濰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濰縣城墻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向陽路向北延伸,北城墻打通兩部分,成為今天的道路兩側樣子,至于縣衙門和城墻上的青陽樓,隨著城市的建設和道路的暢通,都消失在歷史的灰飛煙滅之中了。如今城墻已被列為濰坊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墻體已加固完畢得以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