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被孤立的人不是施暴者的言行,而是周邊人的默許與忽視。
被孤立的他們
前不久,電視劇《獵罪圖鑒》中的女孩任曉玄之死給眾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
曾經(jīng)的她寡言少語,如今的她是被孤立下亡魂,命運之手就這樣將她定格在了花一般的年齡。
曉玄的原生家庭并不完整,她的父母很早就離異了,由于母親工作的變動,她不得不面臨頻繁轉(zhuǎn)學的境遇,而顛沛流離的生活造成她長期以來一直缺乏穩(wěn)定的朋友關(guān)系。
外加她的母親忙于生計,更是無暇顧及女兒的內(nèi)心深處的感受,這間接導致任曉玄的性格變得越發(fā)內(nèi)向。
在學校里,任曉玄的不茍言笑被周邊人當成是異類的存在,譬如她在榕樹下畫畫,同班的女同學路過會諷刺笑她畫中的女孩,還會嘲笑她把自己當成公主。
就連暗戀她的男生,在得知曉玄另有喜歡人的時候,出于報復的目的,竟會當眾朗讀她的日記,并在她的課本里放死鳥,甚至在雨天撞倒她騎的自行車。
但這發(fā)生在她身上的一切都被曉玄默默掩蓋了,即便她并不明白自己做錯了什么,可是她無能為力改變些什么,只能選擇妥協(xié)來保護自己。
直到她被老師猥褻時被另一個女孩翟藍心搭救,那一刻她感覺自己終于被看見了。
翟藍心是一個喜歡剪短發(fā),打籃球的女孩,不過周圍人卻因為她的外表誤解她、孤立她。
就是這樣兩個無端遭受校園孤立的人遇見了,一開始她們彼此救贖,小心翼翼的互相溫暖對方。
但美麗的誤會出現(xiàn)了,敏感卻又渴望他人拯救的任曉玄,竟把翟藍心當成了解救她的“王子”。
直到翟藍心鼓起勇氣穿上裙子來到曉玄面前想要展示真實的自己時,徹底看清真相后的曉玄崩潰了,那是從小到大以來被積壓的情緒,也是幻滅后的破碎。
就這樣,當生命中唯一的救贖幻滅,孤獨的曉玄也結(jié)束自己年輕的生命!
與之有同樣際遇的,包括《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即便他學習特別優(yōu)秀,但也不曾幸免被孤立的狀況。
一直以來,朱朝陽在同學的眼中自覺自律,甚至還有些“假正經(jīng)”。
表現(xiàn)在同學欺負他,他也從不還手,哪怕往他喝的水里放橡皮屑,他也會一聲不吭的把水喝完,仿佛沒有任何事情會激起他情緒的反應(yīng)。
然而,事實并非表面看到的這樣,實質(zhì)上他的內(nèi)心早就千瘡百孔,只不過他的經(jīng)歷讓他習慣吞下了所有委屈。
在朱朝陽的原生家庭中,父親是一個發(fā)了財后拋妻棄子,迅速組建新家庭的人,而他的父親只把兒子的好成績當成炫耀的資本,把疼愛都給了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
而他的母親呢?
一邊瞞著自己的兒子開展新戀情,另一邊不斷在朱朝陽身邊重復丈夫拋棄她的事實,只為讓他無條件站在父親的對立面。
但他的媽媽不了解的是,在朱朝陽的內(nèi)心深處他是如此渴望得到父愛,哪怕只有微不足道的一點點。
可惜,朱朝陽在父母那里得到的,也只是冰冷的孤寂。
就是生活在這樣環(huán)境下的他,最后為了得到一絲絲的溫暖,才會不斷走向未成年犯罪的道路。
他們?yōu)楹伪还铝?/strong>
那么,是什么樣的原因才會造成任曉玄和朱朝陽這樣的青少年被周圍人孤立呢?
1、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關(guān)系過度緊張
在這樣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性格內(nèi)向且敏感,尤其是在早期家庭關(guān)系中,父母對孩子的態(tài)度,更容易讓孩子發(fā)展出對三元關(guān)系的不良認知和體驗。
造成他們總會把父母出現(xiàn)的問題歸咎在自己身上,繼而導致他們不敢和父母表達自己真實的需要,變得性格孤僻,不愿接觸人群。
另外,父母一方的缺失,孩子的某些情感需要也會被自然的忽視掉。
這樣到了學校里,一旦遇到人際方面的挫折,他們自然習慣了回避沖突,就像父母忽視自己那樣。
但問題并沒有因為他們的回避得到解決,反而會變得越發(fā)糟糕,被孤立的問題就會浮現(xiàn)出來。
歸其原因正是父母沒有在孩子面前做好解決問題的表率,就像是朱朝陽的父母,雙方只會回避問題和推卸責任。
2、自身的性格問題
太清高的孩子往往會因為瞧不起別人而被孤立,這是因為在他們的性格中充斥著攻擊性,在他們的潛意識中會試圖通過控制他人來掌握關(guān)系。
主要表現(xiàn)為對他人毫無情面的拒絕和無視,而無視對方對自己的需要,是因為自己就不曾獲得過,這個過程在心理學上也被稱作“投射”。
其次,存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孩子也容易被周邊人群所孤立,這類型孩子往往缺乏基本的社交技巧,如傾聽、理解等,但這些技巧又是維系關(guān)系的重要能力。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要么是父母被過度保護和溺愛,從小到大都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王子”,他們自然不需要在關(guān)系中為對方付出,反倒渴望被無限包容。
要么是他們的自體過分脆弱,總是擔心別人的無法接受真實的自己,活在自己構(gòu)建的不安全焦慮中,像是文中任曉玄,一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既不接受改變自己也不接受他人改變。
3、群體的盲目
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現(xiàn)象,孤立這件事常常發(fā)生在青少年期。
埃里克森曾在人格發(fā)展八階段提出,處于時期的孩子在心理上有明確的自我認同的需要。
這種需要主要來自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和歸屬感,因此這時候同伴的需求往往會排在首位。
如果此時有一個人主導孤立某人,而在他身旁的人因為群體的歸屬感,則會選擇默默站在一旁默許這種孤立現(xiàn)象的發(fā)生。
怎樣才能走出被孤立的困境
《隱秘的角落》作者紫金陳說過:“家庭溫暖的缺失、學校教育的失察、愛的不公平讓人性深處的惡之種點燃,而小孩由于缺乏社會經(jīng)驗,作惡時可能更加肆無忌憚?!?/p>
如果破碎的家庭環(huán)境造成了孩子內(nèi)心世界的孤獨,那么父母的冷嘲熱諷下只會讓情況更糟,孩子越發(fā)會遠離人群。
這也向我們揭示出,父母的關(guān)懷與認同會讓孩子的內(nèi)心重拾溫暖,而看到孩子的需求要比看見孩子本身意義更重要。
另外,由自身的性格問題導致對于獲得會產(chǎn)生失望,乃至有災難化的想象,并認為這些東西都會毀滅自己。
要改變這種想象的方式就是勇敢去嘗試,試圖拉回自身現(xiàn)實感,刻意訓練自己面對挫折的能力。
在這個過程中,孤獨的自己總能找到更多現(xiàn)實的聯(lián)結(jié),擁有更多可以依賴的力量,幫助自己走出被孤立的困境。
就像《想見你》中自殺未成歸來后陳韻如,她終于發(fā)現(xiàn),自己其實不缺周圍人的關(guān)心,只不過對方關(guān)心自己的方式不是期望的那樣。
而自己由于內(nèi)心過于自卑缺愛,才會抗拒與人交往,繼而發(fā)展成為被周圍人孤立。
事實上自己一直以來缺乏的是接納自己的勇氣,好在最后她看清楚了,同時也接納了莫俊杰對自己一直以來的關(guān)心。
當然,除了家庭和自身的改變,面對學校那些無理的施暴者,更要做到眼神堅定,在言語方面表達不滿,行為上遠離對方,試圖尋找到保護自己的資源。
甚至在必要時,可以尋找相關(guān)部門控訴學校教育的失察。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寫道:“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么,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要如何銘記的?!?/p>
要知道,是否走出被孤立的困境,選擇權(quán)一直都在自己手上,是自己在推動周邊人或事走近,還是遠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