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作者 花散竹)
我看到有筒子說想知道講了啥,試試看能不能克服偶的腦殘給記錄下來。因為偶當時既么紙又么筆,全靠腦袋記,所以難免錯漏。偶錯了不要緊,不要把別的筒子帶到溝里去。所以看見錯漏的,請您給偶撿一下兒。
一、工尺譜
在這里先糾風一下:工尺譜的“尺”在這里不讀“尺子”的“尺”,發(fā)“扯”的音。
工尺譜的記音符號為: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分別對應簡譜里面的低音5、低音6、低音7、1、2、3、4、5、6九個音符。也就是說,看到“尺”要記得唱2。
唱到“五”以后,如果還有更高的音,記譜符號重新從“一”開始(也有寫做“乙”的),不過這個“一”和以后的上、尺等等會帶個單立人“亻”,或者在這個字的最后一筆加個上翹的小尾巴。同理,低過“合”的音,從“凡”開始往下倒著排,但為了標示是低音,每個字的最后一筆會帶個往下耷拉的小尾巴“ゝ”。
昆曲曲調與音調的對應關系:“尺字調”對應“C調”,“小工調”對應“D調”,“凡字調”對應“降E調”,“六字調”對應“F調”,“五”字調又名“正工調”,對應“G調”,“乙字調”對應“A調”,“亻上”字調對應“降B調”。
二、板眼
有了音高,還要有節(jié)奏。昆曲的“板眼”主要有“一板三眼”,即4/4拍;一板一眼,即2/4拍,還有全部都是“板”的“流水”,“流水”的節(jié)奏比較快,適合演唱情緒激動的唱段。例如《思凡》里面的“[風吹荷葉煞] 奴把袈裟扯破,埋了藏經,棄了木魚,丟了鐃鈸。學不得羅剎女去降魔,學不得南海水月觀音座。”就是“流水”的節(jié)奏。
由于一板三眼的曲子節(jié)奏舒緩,所以一折戲用于表達主人公內心思想活動和描述場景的主要唱段都會采用“一板三眼”的曲牌來寫。
~~~~~~~~~~~~~~~~~~~~~~~~~~~~~~~~~~
華麗麗滴分割線......接著說“板眼”
“板”用符號“ヽ”(像個大頓號)來表示。“眼”有兩種表示方法,頭眼和末眼用“.”,中眼(就是4/4拍的第3拍)用“。”來表示。如果某個“上”、“尺”旁邊頓了個大頓號,就表示這是起板的地方,一般要唱重音。
昆曲里同樣有半拍,但半拍是用“腰眼”、“腰板”來表示。“腰”,顧名思義,就是中間的意思。腰板用“-”,畫在兩個音符之間。看到腰板的符號,表示這個符號前后的兩個音符合唱一拍,每個音符唱半拍。但“-”同樣可以用來表示曲子或唱句結束的底板。據說多用于散板和引子。
腰眼的符號有兩種,頭眼和末眼的腰眼用“∟”來表示,中眼的腰眼用“△”。
通過運用腰板和腰眼,昆曲的曲譜可以表現出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不過要熟練掌握才能反應得過來。我當時看得暈頭轉向的,在那里掰著手指頭湊拍子。
如果“∟”出現在音符的左方,就表示換氣的“氣口”。但楊老師強調每個人的肺活量不一樣,“氣口”可以根據自己的肺活量來,不一定按照譜子走。
每一支曲牌的板眼數是固定的,但是,遇到唱詞較長的情況怎么辦呢?這時候,可以適當加長曲子的唱度,叫做“贈板”,用“×”來表示。遇到一個“×”就表示按照曲子的板眼“贈”了“一板三眼”或“一板一眼”。贈板也有腰板,用“∣×”來表示。
除了板眼,昆曲還有很多的裝飾音,稱“某某腔”,來豐富唱腔的表現能力。
豁腔用“? ”來表示,唱的時候尾音的最后輕輕往上一挑。
擻腔用“~”表示,唱的時候類似于簡譜里面的顫音,要優(yōu)美地哆嗦一下。
疊腔用“.”來表示,在一個音符后面點幾個點,就表示重復音符幾次。例如“. .”表示這個音算上出口要唱三遍。
×腔(汗,忘鳥),沒有標記,但遇到某個字唱“尺工”、“凡六”等相鄰兩個音符連成,并且這個字只唱這兩個音符時,要重復唱一遍,唱成“尺工尺工”、“凡六凡六”。
口罕(兩個字合一起)腔,沒有標記,用于上聲字及陽平聲濁音字,是一個大滑音,用楊老師的話來講,“像瀑布一樣”。
三、北曲和南曲的區(qū)分
相比于北曲,南曲更清婉柔麗。北曲常用于表現情緒比較激動的場景,例如《牡丹亭》中的“硬拷”一折,在南曲占多數的戲折中用了北曲來表現審問的場景。
如何快速區(qū)分南曲和北曲呢?如果曲譜中“凡”、“一”這兩個半音很少,那么屬南曲的可能性大。因為南曲的音階只有1、2、3、5、6,北曲才有4、7兩個半音。
再有,后一支曲子和前一支曲子使用同樣的曲牌、曲調,北曲稱“么篇”,而南曲稱“前腔”。大家可以看一下《牡丹亭》中的第二十二折“旅寄”和二十三折“冥判”,前者是南曲,后者是北曲,前者用“前腔”,后者用“么篇”。同樣,對于結尾的稱呼雙方也不相同。南曲稱“尾聲”,北曲稱“嫌尾”或“煞尾”。
~~~~~~~~~~~~~~~~~~~~~~~~~~~~~~~~~~~~~~~~~~~~~~~~~~~~~~~~~~~
再割一道
四、基本的行當知識
旦角:
一旦:老旦,扮演老年婦女或者太監(jiān),嗓音要求寬亮蒼勁。
二旦:正旦,楊老師評價曰“呼天搶地”,看來主要演繹祥林嫂、秦香蓮之類的悲情女主角。估計把瓊瑤戲編成昆曲并且流行起來,正旦演員會供不應求(這段是偶瞎想的,不是楊老師說的)。正旦多扮演已婚或中年婦女,要求嗓音寬闊、剛勁,唱腔高亢激越,例如《琵琶記》中的趙五娘、《竇娥冤》里面的竇娥。
三旦:作旦,也稱“花生”(不能吃)。雌雄同體,主要扮演童子或小姑娘,嗓音要求柔和甜潤,表演以活潑稚嫩為主。代表人物有《寄子》里面的伍子。但我看過的劇本里面,伍子是由貼旦扮演的,為什么呢?這個后面再表。作旦也可以扮演開朗活潑的青年女性,多為喜劇人物。
四旦:也稱“刺殺旦”,常扮演復仇的女刺客,或者兇惡淫蕩又被人所殺的角色。四旦重做工,要求有武功基礎(魏春榮練過武咩???)。代表角色有《刺虎》里面的費貞娥。《漁家樂 刺梁》中的鄔飛霞、《一捧雪 刺湯》中的雪艷、《鐵冠圖 刺虎》中的費貞娥合稱“三刺”;《義俠記 殺嫂》中的潘金蓮、《水滸記 殺惜》中的閻惜嬌、《翠屏山 殺山》中的潘巧云合稱“三殺”。這六個角色是“刺殺旦”的代表人物。
五旦:又稱“閨門旦”。主要扮演千金小姐或窈窕淑女,是愛情劇目的女主角。嗓音要求清麗圓潤,姿態(tài)典雅大方、神情含蓄,端莊中透出嫵媚。代表角色有《牡丹亭》中的杜麗娘、《長生殿》中的楊貴妃等。但五旦也扮演流落蒙塵的善良女子,代表人物就是《玉簪記》中的陳妙常。
六旦:古稱“風月旦”,通常扮演年輕活潑、機智勇敢但身份較五旦為低的女子,例如《西廂記》里面的紅娘、《牡丹亭》中的春香等。嗓音要求甜美清脆,注重作工與念白。
貼旦:貼旦包含風月旦、作旦、武小旦三個細行在內,多扮演村姑貧女、丫鬟侍妾,或者扮演同一劇目中的次要旦角。例如《琵琶記》中的牛氏。我猜如果演《救風塵》,趙盼兒如果由正旦扮演,可能宋引章就由貼旦扮演。
丑旦:就是畫花臉的旦角,扮演滑稽刁鉆的女性或者貌丑的女性,例如《棋盤山》中的鐘無鹽。但丑旦不是一個專門的行當,通常會根據人物的年齡、身份等分別由老旦、白面、副丑、小丑等行當的演員扮演。
生:
冠生:冠生就是帶胡子的小生。“冠”,顧名思義,頭上往往帶著冠冕,扮演官員、帝王等角色。冠生又分“大冠生”與“小冠生”。大冠生主要演繹帝王或者神仙,嗓音要求寬亮,真假嗓結合柔和,姿態(tài)持重大方,例如《長生殿》中的唐明皇、《邯鄲夢》里面的呂洞賓;小冠生又稱「紗帽小生」,主要演繹青年官員,多為春風得意之新貴。嗓音要求高亢明亮,小嗓的運用較大冠生為多。如《荊釵記》中的王十朋。
巾生:多用于扮演青年書生,是愛情劇目的男主人公。因多帶方巾,手持折扇,又稱為“儒生”或“扇子生”。這個行當大家平時看得很多啦。
窮生:又名“苦生”,俗稱“鞋皮生”,因其步法略帶拖沓以表現所穿的鞋子沒后跟,只能當“涼拖”使而得名。這類角色往往在劇中大部分時間是個窮小子,但最后以中狀元、作高官收場,例如《金不換》中的孫俊云。
雉尾生:又稱“翎子生”,主要演繹青年武將,演員必須文武雙全。代表角色是《連環(huán)記》中的呂布。
末:
老生:常常演繹地位較高的中年男性,經常帶胡子。如《牧羊記》中的蘇武。不過也有不帶胡子的老生,好像楊老師舉的例子是林沖,但俺有點記不太清鳥。
副末:扮演劇中地位較低的中年男子,也帶胡子,比較注重念白。例如《單刀會》中的魯肅。
老外:簡稱“外”,常扮演飽經風霜的中老年男子,上至朝廷重臣,下至仆役方外,例如《寄子》里面的伍員、《長生殿》中的郭子儀、李龜年等。“外”的角色范圍十分寬泛,嗓音要求蒼勁渾厚中略帶沙音,姿態(tài)端莊肅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