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之重寶
「茶碗、茄子與千利休」
the Essence of Chado
自榮西禪師把茶種帶到日本以后,中國的茶文化在東瀛傳承至今近千年。宋代的茶,已經成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
宋韻文化的盛行,讓世界看到了宋徽宗時期鼎盛的精神文明和對美的最極致的追求。一碗象征著佛法的茶,像一千年前埋下種子,如今在一千年后生出絢麗的蓮花,讓所有人都不禁沉醉在宋代文明的華光里。
這次線上展覽,寶榜挑選了8件散落在東瀛最有代表性的宋代茶碗,3件最有代表性的茶入和3位不能不知道的茶人。讓我們一起在茶香中,回到宋徽宗的時代。
—、茶碗
1. 松平不昧 - 九州國立博物館
古田織部 - 木下氏 - 松平不昧
這只曜變天目茶碗內箱上油滴二字據說是千利休或者古田織部所寫。古田織部原名“古田重然”(1544~1615), 戰(zhàn)國時代武將,是繼千利休之后日本首屈一指的大茶人,這件天目據說就是由他傳承而起,后來經由大名茶人、出雲松江藩藩主松平不昧用70兩(或云金20枚)買下。
對比松平不昧用2500兩買下圜悟克勤的印可狀來說,不算重金…
2. 松平不昧 - 散花天目茶碗
大阪上田三郎右衛(wèi)門(安永七) - 松平不昧 - 云州松平家(松平直亮)
松平直亮是松平不昧的后代,這件被日本定為「國寶」的吉州窯茶碗,戰(zhàn)后被賣給了低調的企業(yè)收藏家萬野裕昭,1963年大阪萬野美術館(Manno Museum)建立,直至2004年美術館因財政困難解散。一度可能流失海外,卻最終被相國寺收藏,留在了日本人手里,這件器物是禪與茶緊密結合的見證,也是啟發(fā)對吉州窯茶碗級別認知的第一茶碗。
3. 德川將軍 - 星建盞
尾州家 - 德川家
德川家的大名品油滴天目,自古以來,他就被稱為「星建盞」?!壕_観左右?guī)び洝粚⒂偷蚊枥L為「如星薬有」,顧名思義,這只茶碗也因此而得名,如繁星點點,容天地于心中。尾州家「享保14己酉年 御輸奇道具帳」之御天目,星建盞記載,銀扣。
4. 前田利常 - 美秀博物館 重要文化財
松平肥前守 (前田利常)- 前田家 - 大佛次郎氏
前田利常(1594-1658),加賀藩第三代藩主。初代藩主前田利家的四子,正室是德川幕府二代將軍德川秀忠的次女德川珠姬。這件作品可能是最文藝的茶碗,因為他不僅身世顯赫,還曾經是日本小說家大佛次郎(作家野尻清彥之筆名)的收藏,著有作品《巴黎燃燒》,或許喝一口都是燃燒的畫面吧…
小山富士夫曾評價此盞時說:“內外布滿油滴,內面部分浮現(xiàn)出大小不同的結晶,而其周圍稍微隱現(xiàn)出日暈狀的光彩與其他幾個油滴曜變一樣,可稱為準曜變或亞曜變”。
5. 國寶油滴 -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博物館 國寶
豐臣秀次 - 西本願寺 - 京都三井家 - 若狹酒井家族 - 安宅英一 - 住友集團
本作於鎌倉時代傳入日本,先經關白豐臣秀次收藏,後傳至西本願寺、京都三井家、若狹酒井家族而傳世至今。附件爲3件南宋時期的漆製天目臺,可能是配件最多的國寶天目,選擇困難癥者不建議收藏…
6. 曜變天目 - 靜嘉堂文庫 國寶
美濃稻葉家的秘藏 - 德川將軍家(柳營御物)- 再回淀藩主稻葉家 - 1918年(大正七年)入小野哲郎之手 - 1924年(昭和九年)巖崎家(三菱)購入后置于巖琦家之靜嘉堂文庫美術館。
這只曜變天目茶碗不僅是日本天目茶碗里公認排名第一,更是所有天目茶碗里八卦色彩最濃烈的一只盞,全都因為一個女人 — 「春日局」。
「春日局」是天皇御賜,原名阿福,來自美濃稻葉家,后來她到了德川家做德川家光的乳母,據說帶去了稻葉家的曜變天目。她不僅讓設法讓家光繼承家康、還私闖皇宮造就第一任女天皇,功勞甚大,據說后來德川家把這只茶碗還給了她,由她繼續(xù)傳給自己的稻葉子孫。
據記載,在1924年巖崎家族在拍賣會上以16.7萬日元購得這只盞,相當于125公斤黃金…
7. 曜變天目 - 藤田美術館 國寶
德川家康 - 德川賴房 - 藤田家
藤田美術館的曜變天目也曾被德川家族收藏過的,由德川家康到德川賴房,1918年藤田平太郎以53800日元購得,相當于40公斤黃金,現(xiàn)藏于藤田美術館。值得注意的是此件器物內箱蓋上有金粉書“御茶碗曜變”,外箱蓋上亦有黑漆書“御茶碗曜變”,可見它曾受王公貴族之追捧。
賴房(1603年9月15日--1661年8月3日)是德川家康的最后一個兒子,乳名為鶴千代。在鶴千代出生的這一年,德川家康被任命為征夷大將軍,并開創(chuàng)了德川幕府。由于是家康當時寵愛的側室所生,老來得子(61歲),事業(yè)上又如此成功,因此家康非常寵愛鶴千代這最后一個兒子。年僅九歲的鶴千代在后水尾天皇即位的大典時隨父親家康上洛(前往京都朝拜天皇),并且在京都元服(成人禮),正式改名為“賴房”。
元和二年(1616年),父親德川家康逝世,享年75歲。家康在死之前,把剩下的一個曜變天目盞也給了他,附帶條件是永遠屈居第二位。賴房的后代,即是水戶德川家的歷代當主(水戶藩藩主),將世世代代為德川幕府副將軍。
藤田之曜變天目,可能是日本史上最忍辱負重的一只茶碗…
8. 曜變天目 - 大德寺龍光院 國寶
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卻成為最具佛性的茶碗。
大德寺創(chuàng)建于日本鐮倉年間,茶文化淵源很深,一度由80歲高齡的一休和尚接棒主持重建寺院,他的思想影響了弟子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也因此開啟了大德寺與“茶道”的淵源。村田珠光的徒孫日本茶圣千利休(1522-1591年)和戰(zhàn)國三杰中兩人,織田信長(1534-1582年)與豐臣秀吉(1536-1598年),都曾大力襄助,促成大德寺的繁榮,并使其逐漸成為茶道中心,寺中因此收藏了不少珍貴的唐物(古代從中國傳到日本的藝術品)。
這只曜變天目是最神秘的,最禪的一只茶碗,他的神秘面紗,直到去年才被完全揭開。
二、茶入
紹鷗茄子
在當時茶道界的評判標準,至少必須擁有一件唐物才夠資格成為名人。而武野紹鴎一度曾擁有60件唐物:其中就有這三件著名的「紹鷗茄子」
1. 松本茄子
唐物茄子茶入 銘 「松本茄子」(紹鴎茄子)南宋 - 元 大名物:松本珠報、鳥居引拙、武野紹鴎、今井宗久、織田信長、豊臣秀吉(毀于大阪城)、德川家康(元和元年 - 藤重藤元?藤重藤厳父子大漆修復)、巖崎家(明治九年) / 付藻茄子 - 大名物:足利義満、足利義政、村田珠光、松永久秀、織田信長、豊臣秀吉、徳川家康伝來 / 靜嘉堂文庫 蔵 : 據說一向節(jié)儉低調的巖崎彌之助,在三菱集團遭受經濟困境的時候,卻提出了要提前預支一整年的薪水,目的僅僅是為了購買付藻茄子和松本茄子兩只茶入,可見這兩只茶入的分量。
2. 澪標茄子
唐物茄子茶入 銘「澪標茄子」(紹鴎茄子)大名物:松本珠報、鳥居引拙、武野紹鴎、今井宗久、織田信長、豊臣秀吉、柳営御物、東本願寺、鴻池家伝來,底部有紹鴎花押「みをつくし」/ 湯木美術館蔵 重要美術品
3. 紹鷗茄子
唐物茄子茶入 銘 「紹鷗茄子」南宋 重要美術品 “武野紹鴎 - 辻玄哉 - 川越松平家 - 益田家伝來” サンリツ服部美術館 蔵 重要美術品/ 紹鷗茄子為茶道中濃茶器,茶人武野紹鴎所持而得名。該器物為飴色小茶器,因其蓋子和茶入密合度符合珠光提出的幽玄、釉色符合侘寂、制作工藝符合物哀, 被列為天下四茄子之一
這只紹鴎茄子來歷不凡,曾參加過1587年豐臣秀吉舉辦的「北野大茶湯」茶會。日本茶道傳統(tǒng)一般規(guī)定,當茄子使用持有者的名稱命名的時候,應一直采用第一位持有著的名號,除非后來之持有者變得更有名了,才可以考慮更改名字。
二、茶人
1. 村田珠光
珠光「心之文」中的境界,提倡循序漸進:得到好的器具,應首先好好去體會、玩味,根據自己的能力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適當?shù)木辰鐏?,一步一步做下去,在境界上不斷深入;得不到好的器具的人,索性就不要拘泥于器具才好,如何養(yǎng)成欣賞藝術品的眼力最為重要。
「珠光青磁」,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宋瓷品種,正因珠光的思想而得以被世代珍惜,這也是「心之文」思想留下的一個審美例證。
2. 武野紹鷗
武野紹鴎的審美之精絕,更是早有記載?!渡缴献诙洝分袑懙溃骸爱敶鸁o數(shù)之茶具,皆出自紹鴎之「目明」。”即「山上宗二」認為,紹鴎之眼已經超越了「目利」的范疇,堪稱「目明」。
所謂「目利」,指的是能看出某種茶器的由來和藝術價值,而「目明」則不限于茶器,而是能從生活中的一切器具,乃至自然界的森羅萬象中發(fā)掘美,也就是說,紹鴎能夠從凡人認為平常普通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驚人之美。 正因有了紹鴎,許多之前不可能成為茶器的物件,皆在其「目明」之下紛紛重生,成為茶人珍惜的茶器。
3. 千利休
千利休茶道精髓的繼承者,即是利休子孫中的三千家:不審庵 - 表千家,今日庵 - 裏千家,官休庵 - 武者小路千家。
廣為世人熟知的利休之名,乃因1585年豐臣秀吉在皇宮開設茶會,向正親町天皇獻茶,并準備于此時就任關白、太政大臣以及受天皇御賜“豐臣”之姓氏。因此天皇賜給“利休”之法名,在此之前,他對外一直用千宗易的本名。
▲ 竹花入 利休 銘「一曲」
▲ 裏「一曲 ケラ判?內箱蓋表「利休花入」蓋裏「利休花入/銘一曲/判アリ/宗左(花押)」表六世覚々斎書 外箱蓋裏「利休花生/一曲 在判/☆☆☆」
▲ 瓢(ふくべ)花入 銘小狐 千利休 外箱蓋裏「昭和寅初春/魯堂氏より/三渓(花押)」內箱蓋表「ヒヤウタン/小狐 花入」內箱蓋裏「利休フクヘ花入コキ/ツ子ニヽタリト宗旦/書付無紛候/左(花押)」表六世覚々斎書 「茶屋宗☆所持」 不孤斎書付「根津美術館所蔵利休所持瓢花生/銘ふくら雀/小狐瓢花生の小形なり/參考
▲ 瓢(ふくべ)花入 不孤斎書付 / 東京著名的 「壺中居」創(chuàng)始人廣田松繁,又稱廣田不孤齋,對唐物茶器造詣極高,曾將畢生之精藏寄贈于東京國立博物館。該件書法作品,雖然是茶器的“說明書”,但用筆蒼勁,深得元代書家楊維楨之精神,筆法二王,卻不求秀美。在法度森嚴的前提下,勇于探索,這跟日本茶道精神很接近,有著高度一致的精神訴求。
▲ 楊維楨 元代 行書「致理齋明府尺牘」 臺北故宮博物院 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