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飼r拍賣2020秋拍 書齋名陶
藝術自媒體/ 同古堂、 撰稿人/ 林妹妹、圖/ 上海匡時拍賣
書齋名陶:無他,長物而已
文/ 同古堂
在《尋常茶話》里,汪曾祺寫道,他的祖父是喝龍井的,“泡在一個深栗色的扁肚子的宜興砂壺里,用一個細瓷小杯倒出來喝。他喝茶喝得很釅,一次要放多半壺茶葉。喝得很慢,喝一口,還得回味一下?!?/p>
瑣詞細語間,泡在“宜興紫砂”里的龍井,斟而細呷之,才得“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的茶香與清趣。
▲上??飼r拍賣2020秋拍 書齋名陶
李叔同也喜歡紫砂壺,將它與端州舊硯及所制七方印章,并列為文人清供,又以袁宏道《西湖游記》文中詞句,感慨清芬,目酣神醉。
“昨午雨霽,與同學數(shù)人泛舟湖上。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才一舉首,不覺目酣神醉。山容水態(tài),何異當年袁石公游湖風味?惜從者棲遲嶺海,未能共挹西湖清芬為悵耳。薄暮歸寓,乘興奏刀,連治七印,古樸渾厚,自審尚有是處。從者屬作兩鈕,寄情政法。或可在紅樹室中與端州舊硯,曼生泥壺,結為清供良伴乎?著述之余,盼復數(shù)行,藉慰遐思!春寒,惟為道自愛,不宣?!?/p>
▲上海匡時拍賣2020秋拍 書齋名陶
如汪曾祺、李叔同,文人愛茶,對于茶室、茶具自然也講究。
蘇東坡有詩“買田陽羨吾將老,從初只為溪山好”,歡喜的即是與龍井、碧螺春齊名的陽羨茶。只是,飲茶豈能無壺?有壺,若不別致,也總顯得“不合時宜”。于是,在爛漫詩人的天馬行空中,其別出心裁的“東坡提梁壺”設計,銘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成了他陶醉“茶事”的不恭與瀟灑。
明戲劇家高濂《遵生八箋》中,對茶室、茶具,亦皆有講究,“側室一斗,相傍書齋,內設茶灶一,茶盞六,茶注二,余一以注熟水。茶臼一,拂刷凈布各一,炭箱一,火鉗一,火箬一,火扇一,火斗一,可燒香餅。茶盤一,茶橐二,當教童子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p>
文震亨《長物志》中,同樣也有對“茶具”這一文人長物的描繪,“構一斗室,相傍山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p>
另有許次紓《茶疏》、屠隆《茶說》等,類此之說,可謂不乏。由此可見,“茶事”之逸,要在“閑雅”。雅則有幽人之致,得曠士之懷,令飲之者忘老,品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矣。
▲上??飼r拍賣2020秋拍 書齋名陶
茶具中,茶壺最是為重。所謂“一器成名只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一把小壺,樸雅堅致,妙不可思。
此外,壺中又以玲瓏方寸為尚。明人馮可賓《茶箋》中有言“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為得趣……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擱”。
而紫砂壺最是精致雅巧,其自始起,倍受喜愛,清汪文柏曾有詩云“人間珠玉安足取,豈如陽羨溪頭一丸土”。明人張岱《陶庵夢憶·砂罐錫注》更有言“一砂罐,一錫注,直躋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無慚色,則是其品地也”。
張岱為明時頂級文士,審美嚴苛,其以“紫砂壺”比之“商彝周鼎”,可謂評介甚高。文震亨《長物志》更言“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供春最貴,第形不雅,亦無差小者。……然而冬月間用近時吳中歸錫、嘉禾黃錫,任何時候皆最高,然制小而俗,金銀具不入品。”
即是茶洗,其也言“以砂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層。上層底穿數(shù)孔,用洗茶,沙垢皆從孔中流出,最便?!?/p>
▲上??飼r拍賣2020秋拍 書齋名陶
紫砂壺的興盛,與文人青睞,并融以藝術之文人氣息,不無關系。1874年,奧藍田《茗壺圖錄》中,如此描寫紫砂壺,“溫潤如君子者有之,豪邁如丈夫者有之,風流如詞客、麗嫻如佳人、葆光如隱士、瀟灑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樸訥如仁人、飄逸如仙子、廉潔如高士、脫俗如衲子者有之?!?/p>
如今可考者,最早的紫砂壺,即1966年南京所發(fā)現(xiàn),明代司禮太監(jiān)吳經(jīng)墓中出土的“吳經(jīng)提梁”。
▲吳經(jīng)提梁,南京博物館藏
這把提梁壺,與明畫家王問的《煮茶圖》中的“茶壺”,極是相似,亦是目前唯一有絕對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器物。
▲明 王問《煮茶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事實上,明清文人“假古人以立言,賦新思于舊事”,其生活態(tài)度即是從尋常品鑒中體現(xiàn)“淡泊明志”的審美情趣,而江南尤甚。紫砂壺誕生于江蘇宜興,其中和、婉約的格調,亦正契合人文薈萃的江南山川。
如湯顯祖、張岱、文震亨、屠隆、李漁,到陳曼生等“西泠八家”以及“云門十子”,數(shù)不盡的江南文人參與其間,賦予了文人紫砂壺“客去茶香留舌本,睡余書味在胸中”的恬淡與歷久彌新。
此外,文人發(fā)揮詩書畫專長,使紫砂壺集詩詞、繪畫、雕刻、手工制造于一器,是紫玉金砂和書畫翰墨的結合,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宇。其發(fā)軔于明清文人階層,遂至蔚然成風,名家輩出。
其中明代,如時大彬、徐友泉等風格高古,造型流暢靈活;而后清時,陳鳴遠、邵大亨、陳曼生、楊彭年等,以壺表達清高之節(jié),超然物外的文化特性,影響深遠;及至近現(xiàn)代,則如顧景舟潛心紫砂陶藝六十余年,登峰造極,名傳遐邇;其余如何道洪、高振宇、吳界明等,也各有所長,皆為一時俊才。
又《陽羨茗壺系》中有載“壺黜銀錫及閩豫瓷,而尚宜興陶,又近人遠過前人處也。陶曷取諸?取諸其制,以本山土砂,能發(fā)真茶之色香味,不但杜工部云‘傾金注玉驚人眼’,高流務以免俗也。至名手所作,一壺重不數(shù)兩,價重每一二十金,能使土與黃金爭價。”
此皆可見文人以“紫砂壺”,抒展胸臆與斯文風致。
▲上海匡時拍賣2020秋拍 書齋名陶
此次上??飼r拍賣2020秋拍,書齋名陶專場中,即囊括明代蓮臺居士、清康熙惠逸公制南州高士、清雍正邵圣和制襄陽漫士,正恰奧蘭田所追求之知理又知趣是為上乘者。
又或明末清初許龍文制陳用卿刻圓執(zhí)壺,清康熙陳鳴遠制梅根水盂、螭龍竹節(jié)臂擱,清乾隆御制笨巖堆泥海棠如意壺,清嘉慶邵大亨制六角蓮子壺,清道光申錫制蘭圃刻泥繪花卉匏瓜壺,清末王東石制艾農銘何心舟刻周盤壺,清光緒黃玉麟制碗桃壺,民國顧景舟制大彬僧帽壺,當代何道洪制六方古井壺,當代高振宇制隱元壺,當代吳界明制香玉壺……不一而足。
誠可謂洋洋大觀,貫穿紫砂四百五十年歷史,顧景舟先生所強調的真精稀,即如是也。
▲ LOT 1 明末 無款 蓮臺居士
寬:16.2cm 高:7cm 容量:325cc
參閱:
1.《陽羨砂壺圖考·別乘》P50無款壺,香港百壺山館,1937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8年重印
2.I-HSING WARE,P25,10.1977
3.《宜興陶器圖譜》P180,臺北藍天書局,1981年12月
4.《宜陶之旅》P85,臺灣李佑任陶藝公司,1987年
5.《荊溪紫砂器》P149,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1999年4月
6.《茶飄一路香——茶的文化》P120,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年1月
7.《2007年國際紫砂研討會論文集》P282-283,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6月
8.《文薈菁英——和正齋宜興紫砂珍藏》P40-43,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12年3月
9.《銷往歐洲的宜興茶壺》P158,帕特里斯·萬福萊著,施云喬譯,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年10月
RMB:2,200,000-2,800,000
此“明末蓮臺居士壺”,取意“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具有佛理禪性。
壺作蓮子式,砂泥純正,撫之光滑,嵌蓋作蓮瓣狀,上置蓮花型珠鈕與器身形似,與壺身渾然一體,鼓腹飽滿,一彎流短促有力,壺肩線條圓轉,過度極其自然,呈疏朗大氣之韻。壺身及壺底、壺蓋均以十二六瓣蓮葉為飾,象征清凈蓮臺,線條流暢挺括,優(yōu)雅端莊。
此壺形制古樸,不入妍媚,又制于明末時期,當出自名家之手,文氣甚足,器以虛空儉素之心容天下之茶,令人神清而意遠。
▲ LOT 3 清雍正 邵圣和制 襄陽漫士
寬:12.5cm 高:10cm 容量:300cc
底款:松竹古人心 玉珍制
蓋款:圣和
邵圣和,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宜興制壺名師。生卒不詳。所出皆為精品,且?guī)缀跻姴坏街貜椭?。圣和是從制作紫泥大壺向制作朱砂小品工法轉型極為成功的代表性人物,同為邵家壺,從邵栢原的作品上面就看不到這種工法的變化。除了作品不重復,圣和的另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大部分作品都是訂制款,如玉珍制、榴山、曠攬齋、大清乾隆年制、光寶堂等。
來源: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舊藏
出版:《古壺之美》卷一P168-169,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2000年7月
參閱:
1.《名壺郵票特展專輯》P118,壺中天地雜志社,1991年1月
2.《宜興古陶器鑒賞》P176-177,靜觀堂,1993年2月
3.《朱泥寶記》P78-79,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1993年8月
4.《荊溪紫砂器》P61,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1999年4月
5.《紫砂陶藝收藏展》P188,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6月
6.《古壺之美》卷一P166-167,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2000年7月
7.《荊溪朱泥》P121、129,盈記唐人出版社,2010年10月
8.《文薈菁英——和正齋宜興紫砂珍藏》P256-257,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12年3月
9.《陶都風寶島情——宜興紫砂藝術臺北展》P55,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13年10月
10.《紫砂古調》P186,靜觀堂,2013年12月
RMB:1,200,000-1,500,000
此件“襄陽漫士壺”造型飽滿,胎質細膩,光澤沉綿,線條至簡,素身素面,一望即知其古樸雅致。頸部收,圓肩,底部微微內斂,圈足平底。壺嘴彎曲上揚,頗有挺拔之勢,嵌蓋緊密,鈕扁而圓。壺把圓轉而下,呈弧形狀,整體造型端莊,氣格高古,韻致清絕,為文人書齋之珍玩。
底款“松竹古人心 玉珍制”,正所謂“梅蘭君子德,松竹古人心”,此銘文即以此明志,以伴清秋,以表堅貞。蓋款“圣和”知為邵圣和制。其為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宜興制壺名師,大部分作品都是訂制款,如玉珍制、榴山、曠攬齋、大清乾隆年制、光寶堂等。
款識及銘文,俱以三刀法刻就,刀工爽利,入刀處尤其精采,刀刀精嚴,卻又筆意延綿。此壺應是應該為文人或顯貴訂燒。
▲ LOT 5 清康熙 惠逸公制 南州高士
寬:17.5cm 高:12.5cm 容量:550cc
款識:月下助長吟 逸公
惠逸公,清康熙、雍正年間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逸公所制茗壺,形式大小與諸泥色具備,尤泥色最奇。作品雅致脫俗,巧而不纖。小壺亦有佳者,莫若大壺之古樸可愛。書法無定體,楷、行、草書俱佳,真書高雅,楷書有唐帖遺意??谭ㄖ竦?、鋼刀均用,或沉著或飛舞。工巧一類,可與孟臣相悉敵,故世稱“二惠”。
來源:
1.Arthur. J. Harris Collection,Y430
2.Woolley & Wallis,Lot 7,18.5.2011
3.中國古董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Lot 0575,香港邦瀚斯,2012年11月24日
出版:
1.YIXING TEAPORTS FOR EUROPE,CHAPTER IV CATALOGUE,Lot25,Patrice Valfre,2000
2.《銷往歐洲的宜興茶壺》P159,帕特里斯·萬福萊著,施云喬譯,西泠印社出版社,2015年10月
參閱:
1.《陽羨砂壺圖考》P19,香港百壺山館,1937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8年重印
2.《名壺郵票特展專輯》第167頁,壺中天地雜志社,1991年1月
3.《中國紫砂茗壺珍賞》P118,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年7月
4.《中國紫砂辭典》P121-122,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9月
5.《紫砂古調》P105,靜觀堂,2013年12月
RMB:1,800,000-2,200,000
惠逸公與明朝的惠孟臣并稱“二惠”。其中,逸公制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質俱備,且長于工巧。書法則楷行草書俱備,楷書尤有唐人遺意,而竹刀鋼刀俱備,刻鐫或飛舞或沉著。其壺泥色最奇,小壺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壺之古樸可愛也。
《陽羨砂壺圖考》有載:“不耽閣藏紫砂泥小壺一具,底鐫‘丁未仲冬惠逸公制’八字,大抵雍正五年(1727年)之丁未也?!毕戮硪嘣疲骸鞍附鹞湎楝嶄洠ㄒ莨珵榍r人,而此壺制于丁未仲冬,疑是雍正五年,距乾隆之世不過數(shù)載,與武祥之說猶近,至于所見逸公之夥,足見此老年高也。虹識。”可知其之高壽也。
此“南州高士壺”,形制典雅古拙,質地細膩,通壺完整無瑕疵,神采奕奕,色澤沉穩(wěn),耐人尋味,大口,短頸,圓肩,彎流,圈把,壺口與流、把的上點平呈一直線,可謂不事堆雕,毫無假借的文人紫砂壺典范。
款識“月下助長吟 逸公”為行楷書,有唐帖遺意。語出詩文“花前生淺醉,月下助長吟”又得文人爛漫。
▲ LOT 12 清康熙 陳鳴遠制 梅根水盂
寬:10cm 高:5.5cm 連座高:6.5cm
款識:陳鳴遠 隺村
陳鳴遠,清康熙、雍正年間宜興紫砂名師。本名遠,號鶴峰、隺村、石霞山人,亦號壺隱。生卒不詳。是大彬后一代大師。塑鏤兼長,技藝精湛,擅制新樣。所制有壺、杯、瓶、盒、文房雅玩等數(shù)十種。構思之脫俗,調色之巧妙,紫砂史上罕見。所制茗壺,有觀止之嘆,制成瓜果式樣,世推絕作。款識書法雅健,有晉唐風。作品為文人學士、名公巨卿競相覓取,名孚中外,有“海外競求鳴遠碟”贊譽。名人題詠極多,清吳騫《陽羨名陶錄·家溯》、《桃溪客話》、徐喈鳳《重修宜興縣志》皆推崇備至。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陳鳴遠……既承襲了明代器物造型樸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著重發(fā)展了精巧的仿生寫實技法。他的藝術實踐,是砂藝史的又一里程碑?!?/p>
參閱:
1.《陽羨砂壺圖考》P12-13,香港百壺山館,1937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8年重印
2. I-HSING WARE,P67,10.1977
3.《宜興名陶》P45,蘇富比,1978年5月24日
4.《宜興陶器圖譜》P180,臺北藍天書局,1981年12月
5.《陽羨砂器精品圖錄》P39,陳克立編,1985年
6.《宜陶之旅》P372-373,臺灣李佑任陶藝公司,1987年
7.《宜興紫砂珍賞》P67-72,顧景舟主編,遠東圖書公司,1992年1月
8.《紫泥清韻——陳鳴遠陶藝研究》P120-121,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7年
9.《2007年國際紫砂研討會論文集》P109-130,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6月
備注:配紅木底座
RMB:1,000,000-1,200,000
清康雍時期的文人查慎行有詩作《以陳鳴遠舊制蓮蕊水盛、梅根筆格,為借山和尚七十壽口占二絕句》,詩云“梅根已老發(fā)孤芳,蓮蕊中含滴水香,合作案頭清供具,不歸田舍歸禪房?!?/p>
清人張燕昌亦曾言:“陳鳴遠手制茶具、雅玩,余所見不下數(shù)十種。如梅根筆架之類,亦不免纖巧,然余獨賞其款識有晉唐風格。鳴遠游跡所至,多主名公巨族,在吾鄉(xiāng)與楊晚研太史最契。嘗于吾師樊桐山房見一壺,款題‘丁卯上元,為端木先生制?!瘯ㄋ仆硌?,殆太史為之捉刀耳?!?/p>
所提及者,即陳鳴遠制蓮瓣水盛、梅根筆格等。
而此為其所作“梅根水盂”,亦屬此類雅物,形為極富生態(tài)的不規(guī)則殘梅根,紋理清晰,結疤錯落有致,或凸起或斑斑駁駁,癭節(jié)生長自然,宛若冰肌鐵骨之勢。整作氣韻生動、整體協(xié)調,并酷似自然生態(tài),可謂維妙維肖。
水盂為文人書齋之物,供置于書齋的案幾之上,與硯田相伴,與文人相對,定須契合文人審美與情趣,如此“梅根水盂”素雅大方、古拙簡潔,又以梅為題,堅貞、淡泊情懷也。
款識“陳鳴遠”、“隺村”章法嚴謹細致,深具文人風范。紅木底座,雕有螭龍,蓮花等,也是相得益彰。
▲ LOT 17 清康熙 陳鳴遠制 螭龍竹節(jié)臂擱
寬:17.5cm 寬7.2cm
款識:陳 鳴遠
陳鳴遠,清康熙、雍正年間宜興紫砂名師。本名遠,號鶴峰、隺村、石霞山人,亦號壺隱。生卒不詳。是大彬后一代大師。塑鏤兼長,技藝精湛,擅制新樣。所制有壺、杯、瓶、盒、文房雅玩等數(shù)十種。構思之脫俗,調色之巧妙,紫砂史上罕見。所制茗壺,有觀止之嘆,制成瓜果式樣,世推絕作。款識書法雅健,有晉唐風。作品為文人學士、名公巨卿競相覓取,名孚中外,有“海外競求鳴遠碟”贊譽。名人題詠極多,清吳騫《陽羨名陶錄·家溯》、《桃溪客話》、徐喈鳳《重修宜興縣志》皆推崇備至。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陳鳴遠……既承襲了明代器物造型樸雅大方的民族形式,又著重發(fā)展了精巧的仿生寫實技法。他的藝術實踐,是砂藝史的又一里程碑。”
出版:《紫韻雅玩——中國紫砂精品珍賞》P68-69,天地方圓雜志社,2008年10月
參閱:
1.《陽羨砂壺圖考》P12-13,香港百壺山館,1937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8年重印
2.I-HSING WARE,P6,10.1977
3.《宜興名陶》P27、57,蘇富比,1978年5月24日
4.《宜興陶器圖譜》P161,臺北藍天書局,1981年12月
5.《陽羨砂器精品圖錄》P34,陳克立編,1985年
6.《中國雅趣品錄——宜興茶具》P154-155,鴻禧藝術文教基金會,1990年10月
7.《宜興紫砂珍賞》P67-72,顧景舟主編,遠東圖書公司,1992年1月
8.《紫泥清韻——陳鳴遠陶藝研究》P116-119,上海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7年
9.《2007年國際紫砂研討會論文集》P109-130,故宮博物院編,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6月
備注:附金絲楠木盒
RMB:1,200,000-1,500,000
陳鳴遠一改紫砂壺的嚴謹風格,將日常所見的核桃、栗子、荸薺、花生等造型入壺,又擅長堆花積泥,精工細作,使紫砂壺更極具生動活潑、形象喜人,開創(chuàng)了一代風氣。此外,其在壺底書款,壺蓋內印的形式,形成固定的工藝程序,亦是影響深遠。
此陳鳴遠制螭龍竹節(jié)臂擱,仿作天然竹節(jié)形,竹裂、皮色、細枝均制作逼真,兩螭龍嬉戲其間,筋骨畢現(xiàn)。螭龍為龍九子之一,好文采,故文人用品常以螭龍為飾。
整器巧施雕琢,置于幾案間,仿若奇竹渾然天成,甚具天然意趣,又不乏研樸之感,富文人書卷氣。
以紫砂材質制作臂擱,可謂巧思,日夕摩挲,久之似得人之靈氣,更具神采,閉目養(yǎng)神,則可令人蠲慮忘世,得一時清凈,修身養(yǎng)性,大概如是。
陳鳴遠所制案頭陳設,如清供雅玩和文房用具,無不精妙,把尋常所見之物的自然生態(tài),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再配以契合此物肌理的泥色,給人以活生生鮮靈靈的審美感受,尤是令人拍案叫絕。
款識“陳”、“鳴遠”,書法雅健娟秀,富有晉唐筆意,此器將壺藝、品茗與文人的風雅情致融為一體,殊為可珍。
▲ LOT 29 清乾隆 笨巖款 御制堆泥海棠如意壺
寬:14.8cm 高:9cm容量:260cc
款識:笨巖
出版:《印象中國·宜興紫砂卷一——荊溪古器》P11,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3年4月
展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主題展·宜興紫砂,中國國家博物館,2012年
參閱:
1.《中國陶瓷全集23——宜興紫砂》Lot 17,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11月
2.《名壺郵票特展專輯》P166,壺中天地雜志社,1991年1月
3.《宜興紫砂珍賞》P76-77,顧景舟主編,遠東圖書公司,1992年1月
4.《歷代紫砂瑰寶》P31,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6月
5.《茶的文化》P89,國立歷史博物館,1997年7月
6.《紫砂陶藝收藏展》P154,國立歷史博物館,1999年6月
7.《古壺之美》卷一P434-437,臺灣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2000年7月
8.《中國紫砂茗壺珍賞》P68-69,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年7月
9.《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紫砂器》P16-27,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年1月
RMB:1,500,000-1,800,000
此壺為陽文“笨巖”款,相傳乃是陳子畦子,陳鳴遠之弟陳漢文,所作的清宮御用紫砂茶器。其聲名傳于一時,卻隱于后世,生平不顯,被后世認為是宮廷風格紫砂器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泥色配制講究,呈瓜棱形,大小相間的瓣狀造型,飽滿挺闊,壺蓋靈芝形紐,雕有梅花,呈海棠形制,壺底亦是,可謂文雅別致;壺身飾以陽文御制詩文“生平愛茗飲,石釧煮金芽。拈得蘆仝碗,盛來陸羽茶”及“梅蘭竹菊”四景,栩栩如生。
此壺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呈現(xiàn)出一派清新淡雅的文人田園氣息,又刻“御制詩詞”,兼得宮廷藝術風格,可見乾隆所言“朕自幼讀書宮中,講誦二十年來,未嘗少輟,實一書生也?!?,誠是帝王之余,亦滿書生氣。
▲ LOT34 明末清初 陳文卿制 虛元壺
寬:13.5cm 高:4.5cm 容量:135cc
款識:陳文卿制
陳文卿,明末清初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是繼時大彬、徐友泉等人之后又一紫砂制器大家,與陳仲美、沈君用、陳用卿齊名。
參閱:《宜陶之旅》P94,臺灣李佑任陶藝公司,1987年
RMB:1,200,000-1,500,000
明萬歷年間,制壺名家輩出,如陳文卿、陳仲美、沈君用、陳用卿等,即繼時大彬、徐友泉而起之后秀,聲名頗隆。此時,江南地區(qū)的士紳也“爭向宜興定制文玩茶具” ,如太倉趙凡夫、華亭董其昌、上海潘元瑞、長洲顧元慶、常熟陳煌圖和江西新城的鄧漢等。
此壺為陳文卿所制,形制為“虛元壺”,壺身極扁而有力度,肌理渾樸質感與形制和諧,外表造型典雅且又生動,同時線條圓潤,卻不乏有峭拔之勢,為壺中佳品。
▲ LOT65 清道光 申錫制 蘭圃刻 泥繪花卉匏瓜壺
寬:9.2cm 高:6cm 容量:75cc
底款:申錫
題識:皆鼎永用 皆鼎銘 蘭圃摹
申錫,字子貽,清道光年間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篤志壺藝,精于雕刻,善用白泥。精者捏造,巧不可階。曾與楊彭年、朱石梅等合作制壺。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贊申錫:“考清代陽羨壺藝,蔚為名家者,當推子貽為后勁,此后則有廣陵絕響之嘆矣?!?/p>
出版:
1.《紫韻雅玩——中國紫砂精品珍賞》P102-103,天地方圓雜志社,2008年10月
2.《印象中國·宜興紫砂卷一——荊溪古器》P42,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3年
展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主題展·宜興紫砂,中國國家博物館,2012年
參閱:
1.《陽羨砂壺圖考》P24,香港百壺山館,1937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8年重印
2.《宜興陶藝——茶具文物館羅桂祥珍藏》P163,香港藝術館編制,香港市政局出版,1990年
3.《中國紫砂茗壺珍賞》P103,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年7月
4.《中國紫砂辭典》P123,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9月
5.《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紫砂器》P93,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年1月
RMB:1,000,000-1,200,000
申錫為晚清八大制壺名家之一,其醉心于紫砂壺藝,技藝精湛,常與楊彭年、瞿子冶、朱石梅等合作制壺,可惜生前作品不多,傳世更少。其善制方器,善于雕刻,也兼工于圓器、花器、筋囊器、文房器等各種器型,誠是清代宜興壺藝的后起之秀。
此為其所作“匏瓜壺”,短流,壺體勻稱,口蓋收緊,蓋鈕巧妙凸起,猶若瓜蒂,腹部飽滿,壺把舒展流暢,造型古典,又甚是小巧,盈盈可握,自啜自品,賞玩相宜。。一面泥繪花卉裝飾,細膩華美,另一側題識“皆鼎永用 皆鼎銘 蘭圃摹”,刀法細膩,透顯文人情趣。
另據(jù)題識,可知壺之主人即是皆鼎,請為其所用茶器題銘,蘭圃陶刻,正是當年之文人定制佳品也。
▲ LOT 75 清嘉慶 邵大亨制 六角蓮子壺
寬:18.5cm 高:10.5cm 容量:530cc
邵大亨,清嘉慶、道光年間宜興制壺名家。生卒不詳。年少就有大名,秉性剛烈,情趣閑逸,藝技超群,作品渾厚、精到、大度,為宜興砂藝一代巨匠。大亨壯年便死于亂世,在清代時,大亨制壺,已被視為珍寶。“一壺千金,幾不可得”。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邵大亨,約生于乾隆晚期,歿于道光末年……他精彩絕倫的傳器,理趣、美感盎然,從藝者觀之賞之,如醍醐灌頂,沁人心目,藏玩者得之愛之,珍于拱璧,不忍釋手……他一改清代宮廷化繁縟靡弱之態(tài),重新強化了砂藝質樸典雅的大度氣質,既講究形式上的完整,功能上的適用,又表現(xiàn)出技巧的深到,成為陳鳴遠之后的一代宗匠。筆者從習藝開始,以之為畢生孜孜于斯道技藝的楷模,揣摩端倪,悟其真諦,遂得以奠定基礎……他在創(chuàng)作上注意把握靈感,正如高熙所說‘或游覽竟日,或靜臥逾時,意有所得,便欣然成一器。否則終日無所作,或強為之,不能也?!?/p>
來源:紫泥古韻——宜興紫砂專場,Lot 79,上海春秋堂,2011年10月23日
參閱:
1.《陽羨砂壺圖考》P47,香港百壺山館,1937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1998年重印
2.《宜興陶藝——茶具文物館羅桂祥珍藏》P172,香港藝術館編制,香港市政局出版,1990年
3.《宜興紫砂珍賞》P86-91,顧景舟主編,遠東圖書公司,1992年1月
4.《宜興古陶器鑒賞》P200-201,靜觀堂,1993年2月
5.《歷代紫砂瑰寶》P38,國立歷史博物館,1995年6月
6.《中國紫砂》P161,徐秀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
7.《中國紫砂茗壺珍賞》P130-132,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年7月
8.《紫玉金砂》精華版II,P162-163宋伯胤,P164-165朱可心,2013年5月
9.《陶都風寶島情——宜興紫砂藝術臺北展》P65,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13年10月
10.《紫砂古調》P262,靜觀堂,2013年12月起
RMB:估價待詢
邵大亨是繼陳鳴遠以后的一代制壺大家,其制壺以氣韻見長,所作多簡潔莊重,氣度不凡。
清人高熙《茗壺說贈邵大亨君》有載:“其掇壺,頸項及腹,骨肉亭勻,雅俗共賞,晌者之譏,識者謂后來居上。嘴注把胥出自然若生成者,截長注尤古峭??谏w直而緊,雖傾側無落帽憂,口內厚而狹,以防其出。氣眼外小而內巨,如喇叭形,均無窒塞不通之弊。且貯佳茗,經(jīng)年嗅味不變。此皆前人所未逮者?!?/p>
近代紫砂泰斗顧景舟對其亦是推崇備至,其在《宜興紫砂珍賞》一書選入大亨作品七件?!兑伺d紫砂壺藝概要》中,又贊云:“經(jīng)我數(shù)十年的揣摹,覺得他(邵大亨)的各式傳器,堪稱集砂藝大成,刷一代纖巧糜繁之風。從他選泥的精練,造型上審美之奧邃,創(chuàng)作形式上的完美,技藝的高超,博得一時傳頌,盛譽之高,大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之慨?!?/p>
此“六角蓮子壺”泥質呈深紫色,純正紫潤,壺身手感極佳,撫之若嬰兒肌膚。尺寸亦是頗大,然絲毫不顯粗率,近觀制作隨意自然,如信手拈來,遠視整器周正秀雅,若渾然天成,氣勢渾樸,技藝手法已臻紫砂壺藝之巔。器形則化圓為六方,端莊穩(wěn)重,比例協(xié)調,結構嚴謹,可謂大亨佳作。
事實上,邵大亨的傳世之作寥寥,其壺又“力追古人,有過之無不及也”,清代時已被嗜茶者及文人藏家視為珍寶,有“一壺千金,幾不可得”之說。
現(xiàn)有“魚化龍壺”、“龍頭一捆竹壺”藏于南京博物館。道光年間,其“龍頭一捆竹壺”因將易經(jīng)之中所有64個卦象全都收入一把壺中,天下乾坤一壺掌握,可謂“于一器之中,盛載天下乾坤”,遂成為貢器進入宮廷,其聲名更為大盛。
▲ LOT 74 清光緒 黃玉麟制 碗桃壺
寬:17.5cm 高:12cm 容量:500cc
黃玉麟,1842-1914年,活躍于清晚期的宜興紫砂大家,是紫砂發(fā)展史上兩個重要階段(道光與民國)承上啟下的人物之一。顧景舟《宜興紫砂珍賞》紫砂陶史概論:“黃(玉麟)的成就……是自大亨后唯一杰出人物?!庇聍胫破鳎酥茐丶妓嚲恐?,還善配泥,好復古?!懊恐埔粔兀鼐臉嬤x,積日月而成,非其重價弗予,雖屢空而不改其度?!币蚨聍雮髌鬏^少且每見必為精品,被紫砂愛好者視若拱璧。黃玉麟曾移居蘇州,作客于吳大澂家。吳大澂富收藏,玉麟從之得觀商周彝鼎及古器物,藝事大進,聲名益高?!蛾柫w紫砂圖考》引《蘿窗小牘》“玉麟……善制宜興茶器,選土配色,并得古法,賞鑒家珍之,謂在楊彭年、寶年昆仲之上?!?/p>
來源:紫泥琢玉——宜陶古器遺珍,中國嘉德,2011年11月12日
參閱:
1.《宜興陶器圖譜》P61,臺北藍天書局,1981年12月
2.《茶飄一路香——茶的文化》P111,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年1月
3.《印象中國·宜興紫砂卷一——荊溪古器》P52,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3年4月
4.《紫砂古調》P293,靜觀堂,2013年12月
RMB:300,000-400,000
此黃玉麟制“碗桃壺”,顧名思義,其造型頗似一碗,趣致喜人,甚是曼妙。
器型亦是頗大,飽滿圓潤,線條靈動,短促彎流,不循常理,涓香出口迅捷痛快,環(huán)柄,豐斂明晰,弧度優(yōu)美,淺圈足,壺蓋略呈扁圓,蓋上有桃枝為鈕,桃實、桃葉為飾,精妙工致,生趣盎然。壺蓋內側及環(huán)把有款識“玉麟”、“黃記”。此壺無論從泥質、做工以及刻款而言,皆屬難得上品。
黃玉麟,是繼邵大亨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壺大家,其所制的壺選泥講究,作品瑩潔圓潤,精巧而不失古意,靈妙天然。時人言其“每制一壺,必精心構選,積日月而成,非其重價弗予,雖屢空而不改其度”。
其原名黃玉麐,因所制魚化龍樣式堪稱經(jīng)典,名滿天下,有人贊譽之為“玉麒麟出世”,以“玉麒麟”直呼其名。玉麐遂改名為“玉麟”。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其被聘至蘇州大收藏家吳大澂家中仿古,遍觀商周彝鼎及古器物,三年磨礪后載譽而歸,吳大澂親書“壺家妙手”金字篆書匾額相贈。
▲ LOT 99 民國 顧景舟制 大彬僧帽壺
寬:12cm 高:10.7cm 容量:200cc
款識:大彬
顧景舟,又名景洲,1915-1996年,江蘇宜興人。七大老藝人之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0年代到上海仿制歷代名作,逐步形成雄健而嚴謹、流暢而規(guī)矩、古樸而典雅、工精而秀麗的藝術風格,被譽為壺藝泰斗、一代宗師。他承前啟后,融古鑄今,追求壺體線條的流暢舒展,權衡比例的協(xié)調秀美,賦予時代氣息,被世人所珍。時大彬,號少山,明萬歷、崇禎年間宜興制壺名家,生卒不詳。作品樸雅堅致,后人稱為“時壺”,有“宮中艷說大彬壺”之美譽。所傳弟子甚多,皆知名于世。時大彬對紫砂的泥料配制、成型技法、器型設計與銘文刻款都極有研究,奠定了宜興紫砂發(fā)展的根基。
來源: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 I & II專場,Lot 1596,紐約佳士得,2011年9月15日
出版:《印象中國·宜興紫砂卷一——荊溪古器》P70,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13年4月
展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主題展·宜興紫砂,中國國家博物館,2012年
參閱:
1.I-HSING WARE,P25,10.1977
2.《中國陶瓷全集23——宜興紫砂》Lot 5、57,中國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年11月
3.《宜興陶藝——茶具文物館羅桂祥珍藏》P124,香港藝術館編制,香港市政局出版,1990年
4.《宜興紫砂珍賞》P48、51、190,顧景舟主編,遠東圖書公司,1992年1月
5.《紫砂壺鑒賞》P27,唐云主編,萬里書店出版社,1992年12月
6.《紫砂陶》P120-121,茶與藝術雜志社,1995年4月
7.《中國紫砂茗壺珍賞》P27,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1年7月
8.《當代紫砂名陶錄》P67、69,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06年5月
9.《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紫砂器》P122-123,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8年1月
10.《紫韻雅玩——中國紫砂精品珍賞》P32-35、178-179、186-187,天地方圓雜志社,2008年10月
11.《紫泥藏珍——明清宜興窯器之美》P174,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08年11月
12.《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P87、105,江蘇美術出版社,2010年7月
13.《紫砂古調》P38-39,靜觀堂,2013年12月
題簽:饒宗頤
傳拓:王映暉
作畫:劉欣
賞鑒:吳群祥、潘持平、趙江華、汪寅仙、李明、周桂珍
RMB:估價待詢
1936年,應上海古董商“郎氏藝苑”主人郎玉書之請,青年顧景舟至上海,從事仿古紫砂器的制作。此間,其得以臨仿諸多明清紫砂名家器物,藝事大進,尤是對于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等先賢之作,更是心馳手追,日復有一日之境。
據(jù)傳,其亦曾于滬上南京東路的友誼商店中見過時大彬僧帽壺真跡,并進行了細致的測繪,乃從古器中摹得其形,并賦予新的氣象。
事實上,在“方非一式,圓無一相”的紫砂壺式變遷中,僧帽壺始作于明代金沙寺,后經(jīng)時大彬等人傳承,到了清代因制作難度甚大,相繼失傳,故存世少見僧帽壺。
而顧景舟作為近代紫砂藝術巨擘,其承繼前人,制壺技藝精湛,造詣至深,類此紫砂藝術,幸得以復興。換言之,當時年未滿卅歲的顧景舟,就已建構出獨具辨識度的“工藝指紋”,一種后人難以超越的工藝風格。如果套用體育用語,此可謂“景舟障礙”。
▲ 饒宗頤 題簽
僧帽壺,其器形在宋元時期的龍泉窯、景德鎮(zhèn)窯瓷器中已有出現(xiàn)。因壺式、壺口沿形似僧帽,故稱之為“僧帽壺”。
其是紫砂傳統(tǒng)工藝中成型技法難度最高的造型之一,蓋因其手工成型過程中,對泥片干濕度的把握要求甚高,“角”與“面”的精準對應,也是難度極大。此外,方器鑲接過程,若無法“心手合一”,兼具極高審美,所作則不免刻板,呆滯,無甚活力與靈動。
▲ 王映暉 傳拓
▲ 劉欣 作畫
此“大彬款顧景舟制僧帽壺”,經(jīng)過其多位門生考證,吳群祥、潘持平、趙江華、汪寅仙、李明、周桂珍等人賞鑒,咸認為應是顧景舟上世紀三十年代在上海仿古期絕佳精作。
▲ 吳群祥、潘持平、趙江華、汪寅仙、李明、周桂珍 賞鑒
其壺身為等邊等面折腰六方形,寓意六時吉祥,壺身上下收斂,壺腹圓鼓卻可見弧度,壺冠蓮花分成五瓣,寓意五方五佛。而第六瓣則改為流,弧形的壺鋬在壺流之對側,鋬上部彎有一按指位,增強了提拿倒水之實用性。壺嘴亦具特色,如同一鴨嘴出水孔居于上,頗得趣味。
全器輪廓清晰、鋒芒內斂,各個部分的銜接自然貼切、立面挺刮,造型上節(jié)奏緊湊、渾然一體,將形、質、神發(fā)揮得淋漓盡致,無愧是顧景舟先生行欲方、智欲圓、剛柔相濟、方圓互見的砂壺珍品。
款識“大彬 ”即時大彬。大彬壺藝在明代已享有盛譽,多見于文人記述。
明許次紓《茶疏》有載“往時供春茶壺,近日時彬所制,大為時人寶惜”;陳貞慧《秋園雜佩》亦載︰“時壺名遠甚,即遐陬絕域猶知之。其制始于供春,壺式古樸風雅,茗具中得幽野之趣者。后則如陳壺(陳鳴遠)、徐壺、皆不能彷佛大彬萬一矣?!?/p>
另有詩“宮中艷說大彬壺,海外競求鳴遠碟”可證。
▲上??飼r拍賣2020秋拍 書齋名陶
上??飼r拍賣2020秋拍“書齋名陶”專場,另有其余諸多紫砂佳制,俱可呈于書齋之中,斯文亦超然物外,風神瀟灑,不滯于物,可謂文心俱足也。
篇幅所限,不一一而足,好之者可蒞臨預展現(xiàn)場,一窺究竟。
▲ 同古堂堅持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