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看新聞,國家對幼兒園的教學進行整頓,主要是針對幼兒園的小學化。
新聞的背景是一副漫畫,一棵盛開的向日葵,被一把大鎖壓彎了脖子,鎖上寫著兩個大字:小學。
幼兒園的小學化,提前教授小學內容、強化知識技能訓練,這不僅剝奪了幼兒的快樂,更挫傷了幼兒的學習興趣,禁錮了孩子的想象力。國家的目的很明確,要更多地看到“人”的發(fā)展,而不是過早地與成績掛鉤,更不能用一把成績的鎖牢牢地鎖住孩子的未來。
而且,這一措施,涉及到了社會上眾多的培訓機構,這就能有效地避免學校不教、培訓機構教的尷尬。
為國家的這一決定點贊,畢竟人的成長才是根本,任何拔苗助長的行為,都是違背規(guī)律的,進而帶來極大的危害。
參加一個培訓,主講的老師充滿感情地分享他們的“幸福”。
如同許多的“經典”案例一樣,老師全身心地撲在了工作上,教學成績一流。這一切的背后,都是聽起來讓人心驚膽戰(zhàn)的“奉獻”:自己有病不治,親人有病不陪,孩子不管,家庭不顧。哪怕面對已經走到了生命的邊緣的家人,仍然“堅強”地戰(zhàn)斗在第一線。
很為老師的敬業(yè)精神感動,畢竟不管從事什么職業(yè),敬業(yè)都是最基本的配置。熱愛自己的工作,并為之而努力,甘愿奉獻,這是老師應有的職業(yè)道德。相信每一位老師,都在努力打造著一座精神的豐碑,足以為孩子樹起榜樣,為社會引領方向。
但是我們不能不思考,這座“豐碑”的內核是什么。學識、道德、愛心、奉獻、公平、正義、創(chuàng)新、自覺……似乎能裝進所有的正面詞匯。但是,最樸素最真實最溫暖最陽光的一條應該是“愛心”,對他人,對自己,對社會,對自然,對人生,對未來的一份發(fā)自內心的愛。
一個人,愛自己,才能真正地愛他人,愛周圍的一切。愛心可以泛化,但并不廉價,也不自私。充滿愛心的心,是豐滿的,有著強勁的力量,他的每一次跳動,都為生活帶來溫暖和希望。
一個人,如果連自己都不愛,連親人都可以置之不理,不管他的理由多么充分,他的出發(fā)點多么高尚,其所謂的“愛心”里沒有溫度,沒有內涵。誰能相信冰冷里的“溫暖”能真的溫暖,誰能相信這份愛心里沒有摻雜另外的成份。
這許多的犧牲,換來了好成績,換來了高升學率,老師的心里是自豪的。高亢的言語、豐富的表情、還有無數學生的贊美,似乎都在昭示著教育的成功。但是,無法相信孩子是不是真正地能學到做人的本真。許多年后,除了當初足能夠傲人的成績,還能有多少優(yōu)秀的品質可以伴隨人生,是否能有足夠健全的人格來待人待事。
無意貶低老師的高尚,只是我們不必再把這把心酸傳遞給別人。就像不贊成一個家庭貧苦的孩子繼續(xù)讀研,把自己的進步建立在苦累的父母身上一樣,也不贊成老師以犧牲對家人對自己的關愛為前提的“奉獻”。
不忍心聽老師的“血淚史”,一個如此對待自己、對待親人的老師,又能為孩子付出多少真心?這里,除了分數,還有多少“人情”在里面。沒有了“人”,沒有了“情”,分數的世界里都是冰冷。
想想有些后怕,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將來怎么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人生?將來如何能做到事親以孝,事師以恭,事友以信?
教育是有溫度的,不是冰冷的,教育的實施者和接受者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人就應該有最起碼的“愛”。社會在進步,國家的素質教育正在有序地推進,“立德樹人”,“人”的發(fā)展才是第一位的?!鞍l(fā)展”的內涵豐富多彩,絕對不能狹隘到只剩下分數。
師者仁心,仁心生出大愛,這份大愛里也包括對自己對家人的愛。沒有這份愛的教育,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拒絕。
作為學校,應當更多地考慮到老師的身心健康,關注到老師的家庭幸福,能幫助家庭困難的老師解決后顧之憂,否則,僅僅用“奉獻”左右老師,那就是赤裸裸的道德綁架。老師畢竟是“人”,而不是“神”,就算賦予他再多的光輝,也無法照亮現實的需要。希望社會對老師多一些寬容,老師也有七情六欲,也需要柴米油鹽,世俗的煙火,一樣照在老師的每一個日子里。
電視里的新聞,給人信心和力量,教育越來越走向本真和純粹。生活里的教育,有著太多的酸澀,變了味道的“奉獻”堂而皇之地張揚。這里的區(qū)別,就是“人”的位置。把“人”放在應該的位置上,教育就會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