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遠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將這份博士學位論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載求學路,一路風雨泥濘,許多不容易。如夢一場,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團聚過?!?/span>或許,只有在命運的百轉千回里倔強走過來的人,才會將半生吃過的苦,表達得如此云淡風輕。
四月,被雨水反復洗過的大地像一首清新雋永的詩,令人百讀不厭,桃紅杏白兌換成了一片蔥蘢的綠,乍晴后的陽光暖暖地照著世間萬物。那些在苦中熬過來的人,像一棵樹一樣站在清風暖陽中,他的平靜中收藏了一路走來的黑暗與泥濘,他的緘默里,保存了數(shù)不清的凄風苦雨。但是,總有一天,他的故事會像美好的傳說一樣被流傳開來,打動許許多多的人。就像此刻,一篇論文慣例格式部分的《致謝》,將作者——1987年出生的中科院大學博士黃國平的經(jīng)歷,呈現(xiàn)在你我的面前。沒有摻雜任何雞湯味道的矯情,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樸素的文字所打開的僅僅只是一個寒門子弟的過往,卻又清清楚楚地告訴你我,原來,真的有人曾活得那么苦,真的有人,在無盡的苦中活得那么堅強,那么出色。年少多病,12歲時,母親離家遠走,17歲,父親在他重病之時因車禍辭世,同一年,照顧自己17年的奶奶撒手人寰,甚至,連為父親和奶奶守過墳的老狗小花也不知何時而終。還有,對自己關愛有加的老師和師母來不及等他從苦海浮沉中上岸,就英年早逝。這一經(jīng)歷,在《致謝》中不過短短一百多字,可是,你我是否明白,這一百多字的背后,有著多少撕心裂肺般的疼痛,又有多少跌落深淵般的絕望。破屋漏雨如注,在一盞煤油燈下寫作業(yè)或讀書,卻成了開心的事。家徒四壁,便用一雙腳去測量水田和小河,抓黃鱔、釣魚、養(yǎng)豬崽,將夜晚和周末變成絕境中的一線生機。因拖欠學費被老師叫出教室約談,腳上沒有一雙鞋來阻隔夏天地面的滾燙,身上沒有一件好衣裳來抵御冬天的寒風,就用從主席臺上領回的獎金與獎狀,將那脆弱得幾近坍塌的尊嚴,一點點地撐了起來……所謂的堅強,說到底,不過是一個苦命少年充盈著汗水與眼淚的掙扎罷了。從少年的經(jīng)歷,我們看到了恐懼、絕望、崩潰,但唯獨沒有看到“放棄”,因為從未停止的掙扎,所以有了命運的憐惜,人間的溫暖如約而至,因為拼盡全力的掙扎,所以,他最終成功改寫了命運。掙扎,有另一個名字,叫做努力?!鞍褧钕氯ィ缓笞叱鋈?,不枉活一世”,在這份信念指引下的求學路,一切,都是由努力寫出來的奇跡。人生實苦,捫心自問,一路走來,有多少人苦過黃國平,如果曾經(jīng)有過或現(xiàn)在正在抱怨命運的不公,而無計可施,而無能為力,又是一件多么令人羞愧的事。苦難,本身并不值得歌頌,而在苦難中不屈不撓的努力,卻值得永遠歌頌。因為努力,哪怕是一粒微塵,總會迎來機會,在陽光中翩然起舞,他們,每天在城市里匆忙穿行,在格子間或者工地上揮汗如雨,在課桌上的書堆里奮筆疾書,只為努力跑到命運的前面,不枉這一生。身處黑暗,努力追著光,靠近光,成為光,散發(fā)光的人,值得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魯迅先生如是告誡,不必聽自暴自棄者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fā)聲的發(fā)聲,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發(fā)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如沒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我們,都在追光的路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