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專家、北京市光明小學劉永勝校長對巴蜀小學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說巴蜀小學是重慶第一校,也堪稱中華第一校。巴蜀小學的文化博大精深,是思考中國小學教育價值取向的典范,值得全國教育工作者去借鑒。
更有慕名參觀者,仿《陋室銘》以贊巴蜀小學: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巴蜀,小學圣地。門標吊角樓,墻畫英雄譜。恩來作報告,小平有指示??梢赞k得好,樹典型。無高樓之奢華,無新校之開闊。奉節(jié)白帝城,渝中朝天門。第三景:巴蜀小學!
巴蜀小學創(chuàng)建于1933年,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曾任學校國文教員,并為校歌作詞。周恩來同志曾在學校操場向各界人士發(fā)表《全民團結起來,爭取抗戰(zhàn)勝利》的著名演講。1950年,鄧小平同志指示“只許辦好”。1978年,巴蜀小學成為四川省首批辦好的重點小學。重慶市直轄以后,巴蜀小學成為教育部基礎教育定點聯(lián)系校和重慶市首批示范小學。
葉圣陶先生在日記中寫到:“巴蜀園,幽趣甚多,隨處有小林,有泉石,可憩坐而觀玩……蟬聲、泉聲而外,絕無他響,殊覺享受非凡?!苯裉斓陌褪駡@,不僅清靜依舊,風光更勝當年。巴蜀小學給人的印象是樸素、清麗、典雅和大氣。說它樸素,是指它沒有華麗的外表,卻在地下別有洞天;說它清麗,是因為即使在嚴冬,它也擁有醉人的綠色;說它典雅——韻味悠長,精致雅觀;說它大氣——大家風范,氣度不凡。
用校園文化激活生命夢想
巴蜀小學的校門,門標是一個吊腳樓。“激活生命夢想”六個大字就刻在校門口。走進巴蜀小學的校園,會發(fā)現(xiàn)這里的孩子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歡笑,從內(nèi)心迸發(fā)出陽光與活力。漫步巴蜀校園,能時刻感受到,這里有一種奔涌著生命活力的東西在扣擊著心靈,它使人感動、興奮、激越、升騰,它教人求真、向善、愛美,猶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參觀校園時,記者問巴蜀小學的掌門人馬宏校長:“作為校長,特別是名校的校長,該如何將有思想的行動貫穿在教育現(xiàn)場,該如何去激活師生的生命夢想,該如何去創(chuàng)設一個強有力的學校文化場?”
馬宏笑而不答,只是引導我們看校園的禪泉、農(nóng)具、“十三經(jīng)”長廊等獨具地方特色和傳統(tǒng)特色的文化展品。馬宏說,只有讓我們的孩子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精神和財富有所了解和體驗,將孩子的個體精神與民族精神血脈連通起來,這樣,才能成為有根的人。“根是生命的本源,生命的印記,也是文化的本源和印記。對于一所學校而言,這種根越深長,就越有文化。”做教育的,不能忘記自己的民族,不能忘記自己民族的文化,更不能忘記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巴蜀小學校門、門標的設計,農(nóng)耕文化和道德文化的展現(xiàn),就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留存。記者還注意到在巴蜀校園的過道地面上有黃河和長江兩種顏色。這種設計也很獨特,黃河和長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這是對學生進行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文品質(zhì)的最好培養(yǎng)。用馬宏的話說,“學校的空間要讓學生形成有意義的記憶空間”。
有人說,學校不僅是科學的殿堂,更是文化的圣地,心靈的故鄉(xiāng);一所學校對學生影響最深最大的,不是某一學科、某種知識的傳授,而是學校的文化。學生在學校文化的熏陶下,會形成他的人生態(tài)度、思維方式、行為習慣,這將影響他的一生。確實是這樣,像巴蜀小學的這種校園文化,學生離開學校后,或許其他東西淡忘了,而印在他們腦海中最深的兩種顏色卻永遠不會抹去。在巴蜀園里,還有許多國際交往的照片。從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巴蜀小學的文化是一種超越時空、超越國界的文化,它注重把世界的文化融入到自己的文化之中,從而打造出了具有中國文化之根的國際教育品牌。馬宏說,只有讓我們的孩子站在世界的制高點上,才能面向未來,面向世界,才能在面向異國文化時真正吸收到有助于本國文化生長發(fā)展的營養(yǎng),增強民族文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能力。
伽德默爾說:“也許我們知道文化和自己息息相關,然而傾自己之所知也不見得足以講出文化是什么。”的確這樣,巴蜀的校園文化就像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甜,越品越香,其回味是很難用語言來表述的。葉瀾教授說“學校個性的本質(zhì)是文化個性。學校文化個性的形成取決于學校領導對自己學校歷史中形成的文化傳統(tǒng)的把握和辨析,對當代社會變化和學校大文化使命的把握,以及對目前學校師生狀態(tài)以及他們不同生活背景中形成的文化特征的把握,并在此基礎上,提煉、形成體現(xiàn)和適應本校辦學理念的文化追求。”事實上,葉瀾教授的話在巴蜀小學得到了最好的印證。
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
“脈搏”——是人鮮活的生命最為直觀的象征?!皩W生脈搏”內(nèi)在蘊涵著學生生長的沖動、成長的需求和生命的渴望?!奥蓜印薄局溉寺牭揭魳泛笊眢w應和節(jié)奏所表達出來的動作。這里象征著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成對認識對象的共識,從而獲得共生體驗的交互過程。
“與學生的脈搏一起律動”——表達了巴蜀教育追求的雙重內(nèi)涵:在思想上,堅持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生命,尊重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和渴望。相信教育不是外在的給予,而是內(nèi)在的激發(fā);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思想的共生。因此在行動上,強調(diào)師生家長之間通過互動提升,主動獲得生命的共同生長。簡言之,就是師生通過彼此互動而獲得有關認識對象的共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以生命欣賞生命,以心靈開啟心靈,于是知識的學習不再是單向傳遞接受的過程,而是雙方相互啟發(fā)、互動共生的過程,是共識逐步獲得和擴大的過程,也是鮮活生命因此而不斷自由生長的過程。
巴蜀小學律動課程的功能從以往注重傳授知識轉(zhuǎn)變?yōu)楦雨P注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具體闡釋為“兩”尊重,“一”面向,“一”滿足。即:尊重學生生命成長的自然規(guī)律,尊重教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為不同學生在不同年齡段的發(fā)展提供可選擇的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滿足學生個體個性化成長的需要,開啟學生一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智慧。
巴蜀小學在律動課程的實踐中,注重課程綜合化的研究,力圖改變過于強調(diào)學科本位的現(xiàn)狀,弱化學科教學界限,進一步探索學科間相互交叉、融合、互動互補的綜合課程,以適應不同年段、特點學生發(fā)展的需求,實現(xiàn)學科發(fā)展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律動課堂明確提出了精減兩個“1/5”的要求。其一,優(yōu)化課堂結構,減少課堂教師講授的1/5,讓學生進行自主練習;其二,整合教材內(nèi)容,采用比較學習法、單元主題教學法等教學方式,精簡全期授課時數(shù)的1/5,讓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從而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在質(zhì)疑思辨中,讓學生愉快、主動、有效地學,獲得學生、教材、教師的和諧共振,達成對學生行為素養(yǎng)、思維素養(yǎng)和情感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
在巴蜀小學,為了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習慣,學校研制了“巴蜀兒童七禮”課程——問好禮、集會禮、課間禮、兩操禮、用餐禮、課堂禮、放學禮。馬宏說,以“問好禮”為例,孩子“出門做到三件事(背書包、戴領巾、揮手說再見),揮手、微笑、說再見!”這樣朗朗上口的兒童化口令,將好習慣分解為具體的行為要求,并反復訓練促成,最后內(nèi)化為個人素養(yǎng)。
這是習慣養(yǎng)成的一個側(cè)面,作為學校的主陣地,巴蜀小學的律動課堂有什么特點呢?語文學科確立了培養(yǎng)學生“愛讀書、善思考、會表達”的九字核心訴求。實踐了“自疑導學”式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研究,包括“預習生疑、選疑定教、因疑導學、釋疑強技、拓展延伸”5個流程。課外推行《我是快樂小書蟲》全校學生的閱讀工程。數(shù)學學科用“課例呈現(xiàn)——個案研究——共識推廣”的課堂研究方式,提煉了“以生定教、以教活學、以用勵學”的課堂教學策略,推行小組合作學習。開發(fā)了“故事數(shù)學課堂”“神算手”“魔方”“數(shù)獨”等課程輔助活動,深受學生喜愛。英語學科進行“交互式”的英語律動課堂研究,創(chuàng)立了“單詞、對話、閱讀”分課型的重難點教學模式。
以學生發(fā)展為本,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創(chuàng)造適合每一位孩子發(fā)展的律動課堂,營建起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的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師生的共同成長,這正是巴蜀小學“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的要義。
學校改變評價的篩選與甄別功能,關注診斷性和形成性評價。從“合格+特色”兩個方面擬定了常規(guī)落實和特色打造的具體內(nèi)容,學校的方向是什么就督導什么。督導評估標準學期初發(fā)布,過程性評價加上每個期末現(xiàn)場“學科分享會”進行總評,從而保證了律動課程探索的整體推進和實施力度。
學生評價方面,以“學科能力達標測試”代替紙質(zhì)考試,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效果。如:音樂學科,全班一起組織一場人人參與的小小音樂會;數(shù)學學科包括:魔方、數(shù)獨、算術二十四等挑戰(zhàn)等。
教師評價方面,以《服務對象滿意度調(diào)查》進行學期績效綜合考核。這一調(diào)查,全員參與,獨立填寫,密封傳遞,統(tǒng)一投遞,專人分析,對口反饋。以此真實客觀地反映教師教育教學情況,對評價的梳理沉淀,為學校的課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依據(jù)。
近三年來,在這樣安靜務實的律動課堂行動研究中,巴蜀人能真切地感受到巴蜀課堂越來越貼近兒童,精彩于學生在課堂上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在一線教師的課堂實踐上,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學生,是巴蜀教育的永恒主角”。律動課堂在成就學生的同時,成就教師和學校。上期學生家長對學校教學滿意率達到了95%以上。
孩子們覺得:上課安全了,放松下來,心靈空間出來了,激情迸發(fā),就能在課堂中實現(xiàn)自由的生長。老師們覺得:在陪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能力、問題的理解、包括個人生活的態(tài)度等也自然隨之完善。巴蜀律動課堂,已成為面向師生心靈世界的生活時空,無處不在,正伴隨每個人生命所經(jīng)歷過的每一個思維和激情碰撞的細節(jié),在自由生長中留下難忘的回憶。
讓孩子在生活中受教育
“快點快點,蒜苗要下鍋了!”巴蜀小學六年級(10)班的蔣婉迪手里拿著鍋鏟,抬頭看看老師在PPT上列出的操作步驟,口中念念有詞,將盤里的肉片傾倒進了鐵鍋。炒了幾鍋鏟,同小組的同學按捺不住了,從她手里接過鏟子,埋頭翻炒起來……
這是巴蜀小學家政課的場景。專職生活家政教師呂樨說,家政課非常受學生們歡迎。孩子們從低年級開始進行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中年級進行洗衣、刷鞋、縫補衣物等必備家務學習,高年級則分學期進行對各類菜品的蒸、煮、炒、拌等方式的烹飪,中西餐都會涉及。呂老師興致勃勃地向我們介紹了女生參加的刺繡課程,自己做小玩具,運針、收針都很有講究。
馬宏說,教師和家長都要積極引導學生進入回歸生活的大教育環(huán)境,去參與、了解、體驗、感悟,將所學的知識學以致用,積累轉(zhuǎn)化為各種真實生活所需具備的生活技能,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形成正確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成為自信、豁達、優(yōu)雅的孩子。
巴蜀小學的課程體系中,根據(jù)學生的需求開設了78個課程輔助活動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生每周都會有兩次參與課程輔助活動的時間,充分發(fā)展其個性特長,開發(fā)釋放出其獨特的個體潛能。每期學生家長都會在課程開放日上欣賞到孩子的成果展示。
在《2012年學生寒假生活倡議書》中,四年級“生活體驗周”的內(nèi)容之一是管理家庭的一日開銷。和陌生人說話、調(diào)查垃圾堆、獨自坐飛機、跟著爸媽去上班……這些都是巴蜀小學孩子們寒假社會生活實踐周中的“作業(yè)”。而這些寒假實踐活動,確實讓孩子受到了不一樣的教育,學到了不少真正的生活技能。
巴蜀小學提倡盡量不布置書面作業(yè),讓孩子在生活中受教育。記者采訪了該校十多位不同年級的學生,都表示語文多為課外閱讀或辦一張小報,英語就是看英文電影學英文兒歌,數(shù)學作業(yè)是玩“三八二十四”。“三八二十四”是一種智力撲克游戲,需要2到4個人參與,每輪一共出4張牌,花牌當10,鬼牌當零,其余牌按牌面數(shù)字,每張牌只能使用一次,經(jīng)過加減乘除運算(可加括號),最終得到結果二十四,速度快的獲勝。巴蜀小學三年級(6)班的黃梓軒說,所有作業(yè)中最喜歡的就是玩“三八二十四”。他經(jīng)常在晚上吃過飯后,拉著爸媽陪他一起玩。玩完這個游戲,根本不用再做算術題。
優(yōu)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優(yōu)秀做人——從認識目標上,強化巴蜀教師的職業(yè)理想、道德教育及教育觀念,解決好巴蜀教師的“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的自覺意識問題,心中有愛,肩負起自己應有的責任。
成功做事——從能力目標上,通過“律動教育”的實踐研究,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優(yōu)化學生學習方式,提升教師的執(zhí)教、應用研究及轉(zhuǎn)化能力,真正提升研磨學生的能力。
幸福生活——從狀態(tài)目標上,組織一種讓巴蜀教師生命增值的生活,讓每一位教師都在其中能感受到自己“很重要”、“很有尊嚴”、“很成功感”,提升巴蜀教師的幸福指數(shù),共同營造一個幸福生活的“巴蜀教育場”。
巴蜀小學倡導“優(yōu)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的教師專業(yè)成長觀,強調(diào)“過有境界的教育生活”。在教師境界生活中,學校推出公共服務崗位,讓教師在不同崗位上展示自己的優(yōu)秀,體驗不同崗位的價值,增強對學校崗位的認同感,提升崗位工作的幸福指數(shù)。在教師教育生活中,學校推出班級經(jīng)營聯(lián)盟機制,讓多位教師組成工作團隊共商教育策略,踐行人人都是教育工作者的德育理念。
巴蜀為教師搭建幸福成長的平臺,真正引導教師用心、用情、用智、用力研究教育的實踐轉(zhuǎn)化。這里面不單是對教師日常生活的關懷和理解,而是更深層次引導教師修煉內(nèi)心,去除煩惱和浮躁,提升生命的質(zhì)量和幸福度。在關注教師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更重視教師職業(yè)道德認知和從業(yè)素養(yǎng)精神境界的提升,陪伴教師一起養(yǎng)心——實現(xiàn)真正的“內(nèi)心幸福”。讓教師安靜實踐巴蜀律動教育,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巴蜀小學不僅為教師發(fā)展的夢想而創(chuàng)新,也在為孩子成長的夢想而創(chuàng)新,努力成為一個激活生命的“夢想學校”。巴蜀園里的孩子無疑是最幸福的人,他們對生活充滿夢想,對未來充滿夢想,瞧:形體課、生活體驗課、還有學校的特色課程,孩子們是那么的認真和富有激情。大單元綜合實踐活動,孩子們是那樣的開心和能干。巴蜀大舞臺,孩子們是那樣的自信和瀟灑。巴蜀的住讀生活,像家一樣溫馨。最幸福的是每年元旦,孩子們都能捧著獎狀回家。
巴蜀的教師是快樂的,他們集體走進北師大學習新課程理念,與專家對話;他們齊聚兩江麗景學習師德大練基本功;他們的課堂平實而富有智慧;他們的教研活動百家爭鳴,彼此啟發(fā);他們沉靜讀書,一切為了孩子的夢想。
巴蜀園以自己的求實和真誠贏得了海內(nèi)外的朋友,北京光明小學、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等17所學校是他們的國內(nèi)友好學校,俄羅斯圣彼得堡小學、英國圣女貞德學校等11所學校是他們的國際友好學校。巴蜀的孩子來到了英國、俄羅斯、德國,英國的孩子、俄羅斯的孩子也來到了巴蜀,巴蜀人以開放的胸襟,致力于在國際視野的背景下打造夢想巴蜀園,創(chuàng)造人生的夢想,過有境界的教育生活。
鏈接:給空間就是給發(fā)展
巴蜀小學校長
在巴蜀,有這樣一句話——先立人,先做事,先奉獻。
臨近期末,巴蜀小學各團隊教師都在申報風格各異的獎項。和以往申報“敬業(yè)奉獻獎”“盡職盡責獎”所不同,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師由關注自己到關注他人,津津樂道自己為團隊做了哪些公共管理服務工作。有的老師既要承擔學科教學任務,又要承擔所在校區(qū)物業(yè)后勤管理工作,一學期數(shù)十次教育活動從不拉下他在臺前幕后悉心服務的身影。
巴蜀小學的公共管理服務崗位機制讓全體教師人人都有機會,有責任參與公共管理服務,促使教師經(jīng)受不同職務、不同崗位、不同領域的鍛煉,從而嘗試宏觀思考問題,慢慢了解學校全局工作,這是我們強化團隊文化建設的重要形式,也為教師開闊教育視野提供了良好平臺。
經(jīng)過三年來的實踐證明,公共管理服務崗位機制造就了老師們基于公共崗位的更為有特色有個性的成長。在團隊中,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已經(jīng)蔚然成風,形成了一種齊抓共管的和諧氛圍——老師們輪流擔任校會、團隊行動例會的主講;參加學校各項活動的策劃、主持;對主題研討、校園發(fā)現(xiàn)、主題教研等方面進行專題發(fā)言等等。
不僅如此,老師們還樹立起了“我的崗位我的責任”的職業(yè)守則,積極對待公共服務,逐漸感受到教育工作帶來的精神滿足與價值體現(xiàn),從而創(chuàng)造性地投入日常的教育實踐——“巴蜀大舞臺、人人上臺都精彩”、召開每學月“學情分析會”、開展班級家長講壇等等。我們欣喜的看到,從管理到教學一線,老師們深刻體會并理解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模式,并轉(zhuǎn)化到自己的教書育人職業(yè)行為中,在各自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體驗師生共同成長成功的快樂。
來自一線教師的真實反饋,讓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只有最大限度地給老師以發(fā)展自我的空間,全方位地來關注巴蜀人的精神、行動及情感的全面成長空間,體會與感悟巴蜀教育精神和人文內(nèi)涵,在共識中轉(zhuǎn)化共行,才能激活人的積極因素,發(fā)揮團隊文化最有效的作用。也正是在這樣的職業(yè)精神素養(yǎng)培育的基礎上,巴蜀小學的公共管理服務崗位機制才得以日趨成熟。
給空間就是給發(fā)展。巴蜀公共服務崗位的推行,是制度規(guī)范內(nèi)化成教師自覺行為并成為一種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也是紙上的管理制度化為內(nèi)心尺度的一個過程,她使與時俱進的巴蜀管理在完善和創(chuàng)新中,不斷地激發(fā)著老師們的內(nèi)在生命動力。就像一位青年老師在個人總結中所說——每一個公共服務崗位都是一筆無盡的財富,活動策劃崗位激發(fā)了我內(nèi)心的創(chuàng)造激情,家長服務崗位讓我增強了服務意識,群團協(xié)助讓我由只會照顧自己學會了照顧別人。每一個公共服務崗位就是人生的一次新的積累,所以我彌足珍惜,欣賞這一路的美好風景。
給空間就是給發(fā)展,讓我們一起努力,過有境界的教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