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光陰故事 | 回憶在那個需要票證的年代里


魔都疫情,足不出戶,無所事事,浮想聯(lián)翩,往事難忘……1960-1965是共和國物資匱乏的年代;但我們的小學(xué)五年卻接受了此生最正規(guī)的教育,似乎記憶中很少有陰影,唯有的是“飄揚在胸前的紅領(lǐng)巾,要做共產(chǎn)主義的接班人……” 今天看來那個年代盡管物資貧乏奇缺與今天無法比,但仍然值得十分珍惜……

“票證經(jīng)濟”曾影響了我國幾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憑票吃糧喝湯的年代,也是靠糧票、布票等票證過日子的計劃經(jīng)濟時代。我們這代人的經(jīng)歷并見證了那個時代。

首先就是每家每戶都有的購糧證。這是到糧店買米時必須出示的,上面有糧管所核準(zhǔn)的每戶人家的人口數(shù),和計劃供應(yīng)數(shù)。糧店按照全市的統(tǒng)一規(guī)定給每個戶籍人口配給糧食??诩Z分大米和秈米。一般是每人每月5斤粳米,其余的都是秈米。成年人每月計劃供應(yīng)16公斤(指輕體力勞動者);大中學(xué)校學(xué)生16公斤;兒童按不同年齡而定:一般居民和10周歲以上兒童每月12.5公斤。但重體力勞動者,每月的標(biāo)準(zhǔn)是20公斤。特殊重體力勞動者為每月25公斤。

我保存的自家居民購糧證。

記憶中,家里有年過七旬的老人,大米比例適當(dāng)提高到每人每月10斤。而每月的26日可以購買下月的米。

除了購糧證,還相應(yīng)需要糧票。糧票分為全國糧票和地方糧票。全國糧票是指全國通用糧票,不論你走到什么地方,都可以用此糧票 購買糧食用品,其中還包括食油 (只有全國糧票才可以在異地買食油)。若要出差或探親,一定要用地方糧票換上一定數(shù)量的全國糧票才能出門。全國糧票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部自1955年起發(fā)行。

關(guān)于該年版票的誕生,普遍的觀點是因為1965年版糧票背面使用說明中第四條“本票不準(zhǔn)買賣、涂改無效、遺失不補。”的第一個頓號標(biāo)錯了,為了維護國票的形象,糧食部于1967年10月13日發(fā)出(67)糧農(nóng)字第186號《關(guān)于發(fā)行1966年新版全國通用糧票的通知》,正式啟用了在修正1965年版錯誤的基礎(chǔ)上而增印的1966年版糧票。而國家糧食部1965年發(fā)行的全國通用糧票,流通時間長達(dá)28年。

我保存的1966版全國糧票。

1963年4月,“上海市居民定量糧票”發(fā)行。由糧管所根據(jù)每戶定量數(shù)發(fā)給相等數(shù)量的“上海市居民定量糧票”,居民憑證、憑票向指定糧店購糧。票面分為伍百斤、壹百斤、貳拾斤、拾斤、伍斤、貳斤、壹斤、半斤、貳兩、壹兩、半兩11種。當(dāng)月使用,用后作廢。此種糧票可在全市飲食店就餐,或購買面食制品。

1972年6月1日,“上海市糧票”發(fā)行。票面額為伍市兩、貳市兩、壹市兩、半市兩共4種。此票長期使用,對1960年版“上海市糧票”采取只收不發(fā)。

我保存的上海市糧票。

1978年9月4日,“僑匯糧票”發(fā)行,票面分為拾斤、伍斤、壹斤、半斤4種。由市人民銀行代發(fā),指定糧店供應(yīng)優(yōu)質(zhì)粳米或面粉。

直到1981年8月22日,上海市糧食局決定,1958年和1960年發(fā)行的“上海市糧票”,使用至1981年12月31日止,過期作廢。

除了買米憑證,買副食品也要憑證,后來又具體到了分肉票、豆制品票、香煙票、火柴票、油票、香煙票、肥皂票,春節(jié)期間還按每家的大戶、小戶發(fā)放禽蛋票、老酒票等等,買魚是憑小菜卡,分大小戶供應(yīng)。

當(dāng)時最搶手的就是此類僑匯券了。此前,為鼓勵僑匯政府也曾發(fā)放各種僑匯供應(yīng)券,持券可在普通商店購買商品。文革結(jié)束后,發(fā)展經(jīng)濟成了緊迫任務(wù),為更積極爭取外匯,京滬等多地開出“華僑商店”來鼓勵海外華僑僑眷匯款回國。當(dāng)時上海在南京東路七重天賓館一樓(原為上海第一醫(yī)藥公司商鋪)開設(shè)“華僑商店”,以此供應(yīng)緊缺日用品和需要憑證供應(yīng)的緊俏貨,如平價供應(yīng)茅臺、五糧液等高檔煙酒、自行車縫紉機、各種皮貨。

到了上個世紀(jì)60年代末70年代初,上山下鄉(xiāng)開始了,又有了供知青購買的“棉花胎專用券”

供知青購買的“棉花胎專用券”。

在林林總總的票證中,還有一樣公交月票。1956年3月,上海公交月票實行硬卡,可供使用1年,乘客需逐月憑月票卡購票粘貼通用月票繳款證。同年6月,又將月票硬卡改為每年兩張,分單雙月互換使用。

1957年3月起,為便利廣大市民購買月票,委托本市部分公私合營卷煙雜貨商店代售(當(dāng)時有32家,分布上海市各區(qū))月票繳款證,同時撤銷原有各分售處。代售日期為當(dāng)月21日至次月2日。1964年7月加強月票管理,嚴(yán)格控制,逐步緊縮,修訂月票發(fā)售、使用及退票辦法,全面整頓月票卡,對非本市常住戶口的人員停止發(fā)售,將發(fā)售對象限于本市機關(guān)、企業(yè)、工廠、部隊、商店、學(xué)校的工作人員與學(xué)生。凡因工作或?qū)W習(xí)需要,往返乘車距離較遠(yuǎn)、車費較高者,經(jīng)所屬單位核實,并出具蓋有廠一級或中心店以上的行政或工會公章的證明,始可申購月票。申購時,申請人必須持證明及本人最近的脫帽半身一寸新照片2張,至公交月票總發(fā)售處填寫申請書,經(jīng)查對同意后發(fā)售。月票價格為每月6元,可在市區(qū)任何公交車上無限制使用。后來,逐步提高到每月12元、25元。

我保存的1995版上海市公共交通月票。

再談?wù)勑r候的吃。夏天除了吃棒冰也很想吃西瓜,可那時沒有冰箱,假如下午把一只西瓜打開,吃不完就容易變質(zhì),于是奶奶就規(guī)定,西瓜必須等父親下班回來后再吃。有時父親到家已經(jīng)九多鐘,等他吃完飯洗完澡,我們早就睡到蘇州了。這時,奶奶就會把我們叫醒起來吃西瓜。西瓜有父親一切成四,再切成一片一片的分給我們吃。大家邊吃西瓜邊聊天,聊到開心的話題就哈哈大笑,一掃困意。吃完西瓜留下瓜子,清洗干凈,涼在竹筐里,第二天再曬太陽,直到曬干后收藏好,春節(jié)的磕瓜子就指望它呢。然而,西瓜子在涼曬時,有時會遇到雷雨大風(fēng)被一吹而光,那個沮喪啊,實在是難以形容。吃剩下來的西瓜皮也可以利用它,把它腌制起來,第二天就當(dāng)醬菜吃。

暑假里,星期天父親上午去公司加班,有時他會帶我們一起去。最開心的事坐公交車,48路從香花橋一直坐到終點站北京東路外灘。沿途經(jīng)過靜安寺、大世界,還有可以看到黃浦江,這些都讓我興奮不已。最難忘的是,中午去他們公司食堂吃午飯。周末,單位食堂用餐人不多,但菜肴依然豐富,我們可以盡情挑選自己想吃的菜。但是,那時食堂的菜還是比較素的,記得有炒豇豆、紅燒茄子、咸菜毛豆,還有免費的冬瓜湯。

吃完午飯回家,父親便帶我們?nèi)ジV萋吠鉃┏耘俦?。赤豆刨冰、桔子刨冰都?.15元一杯,是那種挺大的鋼花玻璃杯,拿在手里有點沉。第一次吃刨冰,我愣是凍得嘴打哆嗦,也許那時歲數(shù)小,牙齒的承受能力比較差,感覺實在是太涼了。好長時間過去了,冰才慢慢融化,感覺不太冷了,我才開始慢慢吃。炎熱的夏天,一杯刨冰下去,頓感清涼無比。

當(dāng)年的光明牌中冰磚,現(xiàn)在增加了大白兔冰磚和雪糕。

從那時起,我才知道上海還有比棒冰、雪糕更來勁的冷飲“刨冰”。小時候,弄堂里叫賣的冷飲主要是各種棒冰,也有少量雪糕。那個年代,吃棒冰都是很少有機會,何況吃雪糕?赤豆、綠豆、桔子等棒冰都是0.04元一根,棒頭斷了的賣0.03元。錢少的時候就讓賣棒冰的挑一根斷的那才0.03元??!雪糕棒冰0.08元一根。后來又有了大雪糕是0.12元一根。再后來有了比雪糕更高級的冷飲—“冰磚”。簡裝冰磚0.19元,中冰磚0.22元,大冰磚0.44元。那時“光明牌”是上海唯一的冷飲品牌,所以沒有假貨。

外包一層巧克力的紫雪糕,當(dāng)時可算冷飲中的“奢侈品”了。

周末下午在家里聽到“棒冰吃伐?光明牌棒冰!”的叫賣聲,我們就非常激動,希望奶奶能同意我們?nèi)ベI,也許是節(jié)約,也許是怕我們吃了著涼,奶奶一般不會答應(yīng)我們吃冷飲。偶爾媽媽在家便會同意我們?nèi)齻€孩子一人一根棒冰。

為了讓我們吃到冷飲,有時候媽媽會把單位里發(fā)的冷飲水省下來帶給我們嘗嘗。所謂“冷飲水”就是用各種水果粉調(diào)制出來的,然后用冰水沖制而成。媽媽舍不得喝,就倒入杯子,下班后帶回家。那時候公交車沒有空調(diào),媽媽把冷飲水帶到家已經(jīng)熱乎乎的了。但是,在物質(zhì)匱乏的年代,能喝上這樣的“冷飲水”我們也是很開心了。

媽媽有時還會在單位食堂里買回些豬頭肉給我們吃。單位的菜不算貴,0.20元的白切豬頭肉可以裝滿一個大號的搪瓷杯。回味起當(dāng)年豬頭肉的味道,干凈、肥厚、鮮美、開胃。

我小時候愛聽廣播,家里有臺老式的電子管收音機(那時叫無線電)。每天傍晚我就會聚精會神的收聽少年兒童節(jié)目,中央臺的孫敬修、上海臺的陳淳,都是我小時候崇拜的偶像。聽他們講故事、說新聞那簡直比出去玩都暢快。慢慢地,我便知道有張《每周廣播》的小報,2分錢一張,周六出版。這張小報上會預(yù)告下周的上海電臺各檔節(jié)目的簡要內(nèi)容。于是,我給媽媽一個“任務(wù)”--每周六買一份《每周廣播》回來。雖然僅僅是2分錢,但那時大多數(shù)孩子身邊沒有錢。想想也是,那時,有工作的人一個月才掙三十來塊,扣除飯錢及車錢,到手的不過二十多元,而這些錢要負(fù)責(zé)一家人一個月的生活,所以每周2分錢,一個月就是8分錢,一年下來就是0.96元,那也算一筆不小的開支了。

記得在生活最艱苦的日子里,奶奶將她小時候一起采茶好友的孩子接來我家住過一段時間,好像是三姐妹吧。她們一來就非常熱鬧,白天一起玩鬧,晚上一起做面食。她們說,吃面疙瘩最省糧食加點菜味道也好,比吃饅頭好多了。因為除了秈米飯,就是饅頭,而面疙瘩作為新的品種進入我家的餐食中,無疑改變了我們幾個孩子的喜好。再也不要為每天咽不下去的饅頭而煩惱了。直到今天我還對當(dāng)年的“菜湯面疙瘩”情有獨鐘。

副食方面,那個年代我們春夏季吃得最多的是茄子、豇豆、番茄、冬瓜,而冬天則以黃芽菜、洋山芋(土豆)為主,有時就放點肉絲,做成爛糊肉絲吃。除了節(jié)假日可以買到一些冰凍的水產(chǎn)品外,菜場上每天可以敞開供應(yīng)的是“橡皮魚”(有層厚厚的皮且口味非常粗燥)或“眉子魚”(刺很多的,但味道比橡皮魚鮮),就是這些魚去晚了也會被“搶光”。而“自由市場”則在“大批判”中悄然地興起。因為有需求、因為“民以食為天”。在市郊結(jié)合部經(jīng)常有人騎著自行車兜售河蝦,有時就在僻靜的小馬路邊上偷偷地賣。那時買一元錢中等大小的河蝦就有二十幾個,稍微小點的可以買到幾十個,估計有一斤左右的份量。

1974年弟弟參加工作了,每月學(xué)徒工工資18元,遇到發(fā)工資的日子,他就會“膽子大”一記,在中山西路廠門口的僻靜處買來1元錢的河蝦,帶回來給大家嘗嘗鮮。

1978年11月我姐姐生下了小外甥,由于營養(yǎng)不夠,奶水很少。聽說河鯽魚可以催奶,為了讓小外甥能夠吃到足夠的母乳,奶奶給我?guī)讐K錢,我便騎車到中山西路交通路口的橋洞地下與小販偷偷交易,生怕被市場管理人員發(fā)現(xiàn)。2元錢的鯽魚活奔亂跳的有三條,大概有1斤半左右吧。買回家立馬宰殺,奶奶用菜油煸一下加上蔥姜就開始燉魚湯。半個小時后,一鍋白嘩嘩的鯽魚湯便端到了姐姐床邊。喝著熱乎乎的鯽魚湯,姐姐覺得很開心、很溫暖。

六、七十年代,只有到了過年,政府配給的副食品可以憑票購買。諸如,冰蛋每戶一斤(可以用來做蛋餃)、帶魚2斤(也就是2-3條)、瓜子(香瓜子、南瓜籽、西瓜籽任選其一)每戶半斤、金針木耳每戶0.4元,香煙也會因為過節(jié)而增加一包牡丹牌,還有豬肉供應(yīng)也會適當(dāng)增加,比如一戶可以多買半斤等等。

為了顯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66年到76年間,過年還供應(yīng)水磨粉年糕,每戶5斤,但也需要憑證、排隊。

夏天買西瓜要排隊、冬天憑票買山芋也是計劃供應(yīng),要排隊。淮海路上買蘇打餅干要排隊、香花商場買處理的水果也要排隊?!芭抨牎笔悄莻€年代的特征,也是那時的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線”。

第三是出行。小辰光,我們出去大多靠步行。偶爾乘車也要計算一下。比如去靜安寺,可以在新華路番禺路上76路,車費是0.10元。但如果向前走一站,到侯家宅上車,就只需0.05元車費。當(dāng)然,也可以從新華路番禺路站上車,提前一站到美儷園下車,同樣只需0.05元。再比如去淮海路,從家里出發(fā)要走幾乎兩站路,到淮海西路武康路口,才可以坐到26路無軌電車,乘四站路到淮海路陜西南路下車,車費是0.04元,到了陜西南路再往前走兩站就是淮海路最熱鬧的商業(yè)圈有長春食品商店、上海婦女用品商店、國泰電影院、上海人民藝術(shù)劇場、文化廣場、全國土產(chǎn)商店等等?;貋硪彩侨绱?,花四分錢、再走兩站路就可以到回家。

第四能省則省。文革中,父親工資被“凍結(jié)”后主要靠母親的收入過日子,奶奶會當(dāng)家、會持家,她精打細(xì)算、千方百計地節(jié)約、節(jié)儉、節(jié)省。而處于逆境中的我們更加懂得來之不易的生活、更加珍惜每一分錢、每一粒米。

每天晚上父親沒到家我們就開3瓦的節(jié)能燈,父親到家了大家一起吃飯就開15瓦的日光燈。因為日光燈既省電又亮堂,后來家里幾個房間以及廚房、洗手間都換上了功率最小的日光燈。做作業(yè)可以開15瓦的燈,做完就開3瓦的節(jié)能燈。

使用煤氣也是盡量開小火,這樣煤氣表走得慢,當(dāng)然費用就會相應(yīng)減少。為了節(jié)省水費,奶奶把淘米的水也攢起來,她說這樣既可以用來清洗碗盞(那時沒有洗潔精)又可以節(jié)約用水。

我們家的水、電、煤氣表,除了煤氣表是獨立的外,電表與隔壁合用,就是我們用大電表,他家用小電表,只要他們用電,我們的電表也會動,這樣一來,根據(jù)每月的電表抄見數(shù),他們會按一定的比例貼錢給我家。而水表則是整個一幢房子一個大水表,每月按照水表抄見數(shù)和各家的常住人頭平均收取。為示公平,水費的平攤收取每家輪流。

每月水、電費單字、煤氣費單子來了,奶奶最緊張,她總擔(dān)心費用過高而超出她的“預(yù)算”。

而“獨立”的煤氣表則安裝在我們房子的后門,要走過廚房間到了樓下的樓梯口才能看到。為了掌握煤氣的確切數(shù)字,更好地節(jié)約煤氣,我曾不止一次的跨在樓梯口查看煤氣表上的數(shù)字,然后告訴奶奶。

水、電、煤可以節(jié)省著用,但每月的房租卻是雷打不動的19.12元。那時,聽大人說假如三個月交不上房租就會被攆出去,所以每月的房租是家里最大的一筆開銷。

家里的電話每月租費4.5元,但文革中被停機倒也節(jié)省了一筆不小的開支。

家里的收音機也不敢多開,因為耗電。我喜歡聽廣播,每天不聽覺得難受,當(dāng)時我還想過,只要把收音機的聲音調(diào)輕點,奶奶不會聽到或許還能省電呢!

小時候,有時會“渴望”自己生病。因為如果誰病了,奶奶會給我們點特殊的“待遇”,比如可以吃到“肉松”,(這在當(dāng)年也是高檔食品)。又比如大米粥,那時憑“購糧證”買米,其中梗米每人每月才五斤,其余都是秈米,秈米吃口比較硬,但漲性很好,一般孩子多的家庭都吃秈米的多,而大米則只能偶爾為之。所以,一旦我們?nèi)齻€有生病或不適,奶奶就會煲大米粥給我們喝。大米粥喝起來又稠又香,就著肉松,恨不得把粥底都喝下去。

還有,每當(dāng)生病,奶奶便會帶我們?nèi)パ影参髀返摹暗谄呗?lián)合診所”找醫(yī)生診治。醫(yī)院離家不算遠(yuǎn),步行大約20分鐘,但奶奶畢竟年紀(jì)大了,于是就叫“三輪車”,這是我們小時候是一種奢侈的“享受”。從法華路到延安西路大約2-3角錢,奶奶在付車費時總要討價還價,有時“車夫”見奶奶年紀(jì)打了,給1角5分錢也就算去了。

我們慢慢地長大了。在父母的教育下,我們開始為奶奶分擔(dān)家務(wù),比如星期天休息,早上起來看到奶奶買菜還沒回到家,就去菜場幫奶奶拎籃頭,就是把奶奶買好的菜拿回來;寒暑假早上幫奶奶去菜場排隊。任務(wù)有了,但要真的去實施還需要毅力。尤其是冬天早上要從被子里起來,難度極大。有時奶奶喊了幾聲,看我們紋絲不動,她就自己起來去了菜場。確實也有幾次是自己覺悟了,咬咬牙就起來了,提前幫奶奶在攤頭上擺好了籃頭或磚頭,等菜場開秤前奶奶到了我就“解脫”了。

但是有一次天慢慢亮起來了,已經(jīng)開秤了,奶奶還沒有來。眼看快排到了,我急得要哭出來了,這時一聲:“你過來”,把我驚醒了,回頭一看,奶奶拿了一副大餅油條正笑盈盈地招呼我,原來奶奶怕我起早餓著,去買了點心“犒勞”我??粗掷锏拇箫炗蜅l,我眼睛濕潤了:奶奶啊奶奶,你自己平時省吃儉用,卻花了7分錢買來大餅油條給我吃……

奶奶省吃儉用,卻花了7分錢買來大餅油條給我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張若鋼專欄文章推薦閱讀

光陰故事 | 回憶在那個需要票證的年代里

專欄 | 黨的光輝照我心

最新華故事 | 閱讀細(xì)雨中的新華路老洋房

歲月往事 | 新華路294弄——我的街坊鄰里

歲月往事 | 我 在 長 新 中 學(xué) 的 日 子

蹉跎歲月 | 那一年我十七歲

新華路時光

音樂欣賞頻道 吉他曲靜靜的回憶《再見,童年》

點擊視頻右下圖標(biāo)可全屏收看

END -



新華路時光

xinhualu69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那些年沒空調(diào)的日子
1958年高要專區(qū)購糧票
#老上海記憶#之票證(2)
中國糧票—— 一種特別的票證
劇烈運動后為什么不宜吃棒冰或其他冷飲?
購糧本 離不開的票證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