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臺建筑的出現(xiàn),乃是古越人的先祖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產物,是我國古代建筑中的一種歷史悠久、生命力很強、貫穿于建筑發(fā)展全過程的獨特建筑形式。就越民族而言,這種高臺建筑應該是源于干欄式建筑。
河姆渡遺址
壹
高臺式建筑源于干欄式建筑
在寧紹平原的河姆渡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個距今7000年的蔚為壯觀的木構建筑群。在第一、第二次發(fā)掘中,出土木構件有數千件之多,主要是成行打入生土層的木樁和木板、梁、小梁(龍骨)、柱等。發(fā)掘報告稱:“這種建筑形式是以樁木為基礎,其上架設大、小梁(龍骨)承托地板,構成架空的建筑基座,在于其上立柱架梁,構成高于地面的干欄式的房屋[河姆渡遺址考古隊:《浙江河姆渡遺址第二次發(fā)掘的主要收獲》,《文物》1980年第5期]”。這是至今世界上所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干欄式建筑遺跡。
干欄式建筑由于是越先民的發(fā)明,故為越文化的顯著特征之一。專家指出,干欄式建筑“是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的土著建筑形制”,和黃河流域的古代建筑屬于兩個不同的系統(tǒng)。這種建筑“一般指下部有木(或竹)柱構成底架,高出地面的房屋而言。在結構上,柱的高度自4 - 5厘米到3米以上;柱下多承以石礎或更大的基礎。至于所謂柵居或水上居住,也同樣具有相似的底架,不過,底架是從地面或水中采取打樁的方法建成的(包括地面挖洞埋柱或柱底置礎者在內),代表著原始的建筑形制。在考古資料中多屬于底架打樁的一種[安志敏:《“干欄”式建筑的考古研究》,《考古學報》1963年第2期]”。
干欄式建筑的優(yōu)點,一是高燥、通風、明亮,可以避潮濕,這是同南方多雨潮濕的自然環(huán)境相適應的產物;二是由于立柱架梁、高出地面,可防蟲蛇猛獸的侵害,比較安全;三是這類建筑對地面的適應較廣,它既可以在山林坡地建造(不必平整地面),也可以在河湖沼地構建,這就適應了于越先民的生存環(huán)境。
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原始人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斷提高,這種曾對我國古代建筑文化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干欄式建筑便逐漸衰落,最后被另一種古老的地面建筑所取代。但是,干欄式建筑的某些特點如房屋底面高出地面卻被保存了下來,這是于越高臺建筑的緣起。
貳
古越時期的高臺建筑
春秋時期越國的高臺建筑,有的利用天然的土丘山崗為臺,有的人工堆土為臺,再在其上造屋,其高臺建筑的大小、高低不一。根據文獻記載和實地調查,主要有:
一、越王宮臺
《越絕書·記地傳》載:“句踐小城,山陰城也。今倉庫是其宮臺處也。周六百二十步,柱長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宮有百戶,高丈二尺五寸”。歷代方志亦有記載。嘉泰《會稽志》卷一八云:“越王臺,《舊經》云種山東北”。乾隆《紹興府志》卷七一云:越小城“嘉泰《會稽志》今廢,唯越王臺遺址尚存”。說明越王臺在種山(今府山,又稱臥龍山)東北,而且在宋嘉泰年間其遺址尚存。而這一遺址上歷代建有“州郡館宇”。如宋代府衙,據嘉泰《會稽志》卷一載:“府治據臥龍山之東麓”。而府衙附近在宋代也倉庫遍設,如嘉泰《會稽志》卷四載:“苗米倉在府衙東二百步”,“常平倉在府衙東二百步”,“夏麥倉在府衙南二百布”,“和旨庫在府衙東二百六十步”等。
由此可見,越王宮臺在府衙及其附近,而府衙即今越王臺、越王殿所在地。又據嘉泰《會稽志》卷一三載:“《舊經》云:晉太元中,謝輶為郡守,掘郡廳柱下深八尺,得古銅罌。可容數斗,題做越王,字文甚分明……余不可識。以為范蠡壓勝之術,遂理之”。晉太元年間(376 - 396),在越王宮臺遺址發(fā)掘出越國文物,可惜當時對銅罌上的鳥篆銘文未能解讀。而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四○《漸江水》載:“時有越之舊木矣,州郡館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之故物”??磥碓诹瘯r期,越王宮臺遺址的地面上也有“越時故物”。歷年來在今紹興府山公園及其附近地區(qū)出土有許多春秋戰(zhàn)國時期印紋陶、原始青瓷等,其中印紋陶器為罐、壇之類盛貯器,紋飾以米字紋、方格紋為主,原始青瓷為碗、杯、盅之類,多素面,這些均屬典型的越國文化遺存??梢钥隙?,這一代是越國的重要活動場所。
紹興越王臺遺址
越王宮臺是利用府山東北南麓緩坡臺地營造的高臺建筑。府山地形北麓陡峭,南麓緩傾,全山從西南到東北有6個高阜,其中第4條高阜最高,而第五條高阜南麓坡地最為寬廣,有足夠的土地面積和自然形成的層臺高地。利用這種層臺建造“周六百二十步”的宮臺,避免了人工堆土為臺的浩大工程,既節(jié)省了人力、財力,也加快了建造速度。
越王宮臺“柱長三丈五尺三寸,溜高丈六尺”。說明內柱與檐口的高度比例懸殊,內柱的高度是檐口的一倍多,屋面高度要超過檐口高度,使建筑具有較大的立面空間。“宮有百戶,高丈二尺五寸”,眾多的門戶和窗戶,不但利于空氣流通,便于人員出入,而且與整體建筑的藝術結構也起著特殊的裝飾作用。
據《水經注》“州郡館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時故物”的記載,可知越王宮臺的屋面是滿鋪瓦。瓦的發(fā)明是在制陶工業(yè)進一步發(fā)展的條件下建筑材料的一個重大創(chuàng)新。越國是制陶極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在越國都城不遠的今紹興、蕭山、諸暨、上虞遍布春秋戰(zhàn)國窯址,可以認為瓦的燒造和應用是普遍的,屋頂用瓦滿鋪是完全有可能的。紹興袍谷戰(zhàn)國遺址出土的一批板瓦和半圓形筒瓦,瓦面飾交錯繩紋,亦有素面者。這從考古資料上同時證明了越王宮臺屋面鋪瓦技術的應用,有效地解決了南方多雨地區(qū)的建筑防水問題。
越王宮臺當有壁畫、彩繪、雕刻或金飾等裝飾工藝。如《越絕書》、《吳越春秋》所記的《會稽記》云:“昔有善射者陳音,越王使簡士習射于郊外。死,因葬焉。冢,今開冢,壁悉畫作騎射之象。因以山名”。嘉泰《會稽志》卷六引孔曄記云:“其冢壁畫猶畫作騎射之象也”。說明當時建筑物盛行壁畫。又《吳越春秋》記載,越國獻于吳王建造姑蘇之臺的“神木一雙”,“巧工施校,制以規(guī)繩,雕治圓轉,刻削磨礱,分以丹青,錯畫文章,嬰以白壁,鏤以黃金,狀類龍蛇,文彩生光”。說明宮臺建筑確是雕梁畫棟、金碧輝煌。
越王宮臺很可能是一個建筑群,以最高臺地建筑主要宮殿,隨山勢的自然落差形成幾個建筑層次,使高低上下、前后左右的建筑群蔚為壯觀。
二、飛翼樓
飛翼樓為越大夫范蠡所筑,在今紹興城西府山(臥龍山)之巔?!秴窃酱呵铩ぞ溘`歸國外傳》記載:“范蠡乃觀天文,擬法于紫宮,筑作小城。周千一百二十一步,一圓三方,西北立龍飛翼之樓,以象天門”。雍正《浙江通志》引沈立《越州圖序》云:“飛翼樓高一十五丈,范蠡所筑,以壓強吳”。陳橋驛認為這是一座用于備戰(zhàn)的軍事瞭望臺:“為了密切注意句吳的入侵,又在小城西側種山頂巔修建一座稱為飛翼樓的瞭望臺。登樓瞭望,浙江沿岸清晰可見,句吳若有軍事行動,可以及早準備”[陳橋驛:《古代于越研究》,《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
紹興飛翼樓遺址
飛翼樓約于唐代之前已廢,唐代在飛翼樓舊址筑亭,因自亭可北眺后海(進杭州灣),故易名“望海亭”。嘉泰《會稽志》卷九載:“龍山之脊,望海亭也。先是越句踐創(chuàng)飛翼樓,……唐人以樓址為望海亭”。宋祥符中,州將高坤植五桂于亭前,易名曰'五桂亭’。歲久亭廢,桂亦不存”。此后,亭屢有建廢。1981年以鋼筋混凝土重建,為仿清八角重檐攢尖頂。1998年,又以鋼筋混凝土結構,仿漢闕樓式樣重建,周設回廊平臺;上三層為閣樓式建筑,三開間,三重檐歇山頂。并恢復原名“飛翼樓”。
三、美人宮
美人宮,一名土城。《越絕書·記地傳》載:“美人宮,周五百九十步,陸門二,水門一,今北壇利里丘土城,句踐所習教美女西施、鄭旦宮臺也。……故近大道居,去縣五里”?!秴窃酱呵铩す篡`陰謀外傳》云:“西施,鄭旦,飾以羅毅,教以容步,習于土城”。乾隆《紹興府志》卷三載:“土城一名西施山”。并引《嘉泰志》云:“在縣東六里”;引《萬歷志》云:“在少微山西北,越王做土城,以儲西施,故一名西施山,今五云門外有土城村西施里”。查西施山之名始于明代,嘉泰《會稽志》以前均稱“美人宮”、“土城”,到明代,因有齊氏于山之西南構筑家園,取名“少微”,故有“少微山”之名;其西北,因越王做土城,以儲西施,故亦名“西施山”。
紹興美人宮遺址
西施山原為一南北走向的天然巖丘,高約20米,呈狹長形,山上有大、小“腳盆”,常年積水不涸。山南近水,俗稱“山前溇”,與山陰古水道相通;西接五云門(雷門),近山陰古故陸道。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美人宮系建于天然巖丘上的高臺建筑,從“周五百九十步”的記載看,與越王宮臺相差不遠,也應有若干臺榭建筑組成;從“陸門二,水門一”的記載看,美人宮周圍應筑有城墻。據調查,20世紀50年代在西施山旁有一條“塘路”,其中一段高出地面約3米,東可通到瓦窯頭,西面通向昌安門,在西南有一處轉角并有一缺口,另一端也有個缺口。這條“塘路”可能是美人宮城墻遺址,其中的兩個缺口可能是城門[孟文鏞、方杰:《越國古跡鉤沉》,《紹興師專學報》1993年第4期]。
西施山在20世紀50年代建造紹興鋼鐵廠時已被夷為平地,美人宮遺址蕩然無存。但是,從歷年來西施山附近出土文物考察,還是可以尋到美人宮蹤跡的。紹興鋼鐵廠在西施山西南開鑿運漕及埠頭時,與地層中出土大量青銅工具,如青銅鋤、钁、鐮刀、削及兵器青銅劍。其中銅削往往是數枚有規(guī)律地黏合在一起,并發(fā)現(xiàn)有坩堝、銅渣等??脊殴ぷ髡哒J為這里是一處青銅冶煉工場。此后還陸續(xù)出土過許多具有越國文化特征的泥質灰陶器物、印紋陶器皿和原始青瓷器,以及青銅劍、矛兵器等,并有木構件發(fā)現(xiàn)。據此,進一步確定這里是一處面積較廣、內涵豐富的越國遺址。
西施山遺址于1963年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四、游臺
游臺,又稱靈臺?!对浇^書·記地傳》載:“龜山者,句踐起怪游臺也。東南司馬門,因似炤龜。又仰望天氣,觀天怪也。高四十六丈五尺二寸,周五百三十二步,今東武里。一曰怪山,往古一夜自來,民怪之,故曰怪山”。《吳越春秋·句踐歸國外傳》云:構建筑城“既成,而怪山自生者,瑯琊東武海中山也。一夕自來,故名怪山?!鹩闻_其上,東南為司馬門,立增(層)樓冠其山巔,以為靈臺”??讜稀稌洝吩疲汗稚健霸綍r起靈臺于山上,又作三層樓以觀云”。《水經注》卷四○《浙江水》云:“此山其形似龜,故亦有龜山之稱也。越起靈臺于山上,又作三層樓,以望云物”。
龜山,因形似龜,故名,在今紹興市區(qū)南部。相傳該山在越王勾踐時,一夕自瑯琊東武海中飛來,故一名飛來山,又名怪山。因山麓舊有寶林寺,故山又名寶林山。上有應天塔,今稱塔山。該山已建為塔山公園。
游臺,舊時有寶林寺應天塔,今為塔山公園
關于句踐所起游臺的作用,《越絕書》云,一為“因似炤龜”,系向卜求神之處;一為“仰望天氣,觀天怪”,系觀察天文氣象之處。游臺即靈臺,而“靈臺”之名周文王時就有,《孟子·梁惠王上》云:“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对姟ご笱拧れ`臺》也描寫“庶民”踴躍地為文王建造靈臺,以及在靈臺演奏音樂等事。大概兩臺使用以游觀的,也有說用以觀天象的,如《三輔黃圖》卷五云:漢代天象臺名“靈臺”。但明確記載“仰望天氣”、“以望云物”的當首推越王句踐所起之游臺,所以陳橋驛稱之為“我國有記載的第一座綜合性天文臺和氣象臺”[陳橋驛:《古代于越研究》,《民族研究》1982年第1期]。
五、齋戒臺
齋戒臺,一名齋臺。《越絕書·記地傳》載:“稷山者,句踐齋戒臺也”?!秴窃酱呵铩ぞ溘`歸國外傳》云:“齋臺在于襟山”。元徐天祜注:“越境無襟山。《越絕》曰:'稷山者,句踐齋戒臺也’。即曰齋臺,則“襟”當做'稷’。稷山在會籍縣東五十三里”。嘉泰《會稽志》卷一八云:“稷山在縣五十三里”。稷山,在今上虞道墟鎮(zhèn)涇口村。
自上虞東關經哨金公路入涇口村,即見一處丘陵,順丘陵走勢由南往北,行約3里邊是稷山,在丘陵帶東麓緩坡上有一扇狀臺地,地勢呈高低三層階臺狀,面積約三四畝。走上臺地,南眺稷山,北望稱山,至今仍稱此出臺地為“齋臺山”。舊有齋臺寺建筑,屢建屢廢,建筑物今以無存。從地名、地望、地形可以推斷,這里就是齋戒臺遺址。
齋戒臺是建筑在稷山東麓臺地上的高臺建筑。由于利用山坡高、低兩層臺地作臺基,當稱雄偉。齋戒者,古人于祭祀前沐浴更衣,不吃葷食,以示誠敬。故齋戒臺是越王句踐舉行祭祀的地方。而越王祭祀的很可能是五谷之神,因該地名稷山,稷者,五谷之神也。
六、駕臺
《越絕書·記地傳》載:“駕臺,周六百步,今安城里”?!秴窃酱呵铩ぞ溘`歸國外傳》云:“駕臺在于成丘”。據《越絕書》記載,駕臺是越王句踐經常出入游息之處。駕臺在今紹興馬山鎮(zhèn)安城村。
安城村東有東安村,西有西安村,兩者相距2里左右。安城村離袍谷春秋戰(zhàn)國遺址和馬鞍、陶里古文化遺址都很近,可見這里很早就是于越的聚居地。
西安村原有一個大土墩,高約4米,周圍約2里,有“周六百步”之規(guī)模。據說土墩的上半部土質呈灰褐色而松散,下半部土質堅實呈黃褐色,分明是人工夯土層。安城是平原水鄉(xiāng),堆筑起這樣大型的夯土墩,估計是為建造大型建筑物做基臺的需要。從占地面積和土墩所需的勞動力計算,不會是一般建筑或民房的基礎。除《越絕書》記載句踐在安城里建過駕臺之外,未見其他記載,也只有句踐為建駕臺才會花費大量人工勞力去堆筑土墩和加蓋臺榭,此其一;其二,當時越國有許多高臺建筑,入中宿臺也是人工堆土為臺。所以,這不是孤例;其三,《越絕書》記載“句踐之出入也,……更駕臺,馳于離丘”,說明駕臺是句踐經常出入的地方,它既稱“駕臺”,又是句踐游息之處,當然是以高臺建筑,規(guī)模一定不小,從殘存土墩規(guī)模之大可以說明這一點。
駕臺遺址今已不存
如果以上推斷不錯,那么西安村原土墩當為駕臺的土筑臺基。可惜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村里平墩造田,至今土墩已全部改為良田。
七、中宿臺
中宿臺,一名中指臺?!对浇^書·記地傳》載:“中指臺馬丘,周六百步,今高平里”。又云:“句踐之出入也,……游于美人宮,興樂、中宿;過歷馬丘”。《吳越春秋·句踐歸國外傳》云:“中宿臺在于高平”。元徐天祜注:“《越絕》'宿’作'指’,云:'中指臺在馬丘,周六百步,在高平里’?!对脚f經》:'中宿在會稽縣東七里’”。乾隆《紹興府志》云:“在高平畈,周六百步,越王建營處,傳即中宿臺”。又云:“臺在高平里,會稽縣東十里。”
高平里在今紹興皋埠鎮(zhèn)豐光村。在村北瑞天畈中原有土墩一個,該土墩平面近似橢圓形,殘高約三四米,東西殘長約250米,南北殘寬約120米。此即高平里丘,土墩之北臨河,當地有民諺:“九龍江口越營山”。
高平里丘在20世紀30年代尚有一定規(guī)模,上有樟、竹、松等,林木茂盛。三四十年代間,林木毀于戰(zhàn)火,70年代墾削為田。挑土時,曾發(fā)現(xiàn)原始青瓷及印紋陶殘器、殘片等物,可證其為越國遺址。又其土質細膩韌密,頗似河底泥,可見此土墩系人工堆土夯筑而成。中宿臺就是建筑在這一臺基上的高臺建筑。
中宿臺舊稱越營山,乾隆《紹興府志》謂“越王建營處”,可見與軍事有關。從地理環(huán)境觀察,臺地北臨河,河網縱橫,附近又有較大江湖水面,便于舟師訓練,故可推斷,中宿臺當為越國水軍營地[孟文鏞、方杰:《越國古跡鉤沉》,《紹興師專學報》1993年第4期]。
八、離臺
離臺,一名離宮?!对浇^書·記地傳》載:“離臺,周五百六十步,今淮陽里丘”?!秴窃酱呵铩ぞ溘`歸國外傳》云:“起離宮于淮陽”。嘉泰《會稽志》卷一八云:“淮陽里,一名淮陽宮。《舊經》引夏侯先《地志》,越王之宮,范蠡立于淮陽,今會稽縣北三里甘滂巷北也”。乾隆《紹興府志》引《舊志》云。:“五云門外十里,六朝時名甘滂,唐初……高陽里土人因合呼曰陽滂,后說為洋滂”。
上述文獻記載說明,離臺亦稱離宮,建于淮陽里丘;淮陽里六朝時名甘滂,唐時與高陽里合稱為陽滂,清時為洋滂。
洋滂今稱楊浜。20世紀60年代于楊浜村析出一部置東莊、楊浜兩村,本部易名為工農村,隸屬紹興皋埠鎮(zhèn),距紹興市區(qū)約10里。村中有土地廟,今廟基址尚存。由此可知該村即原高陽里。離臺當在紹興皋埠鎮(zhèn)工農村。
離臺建于淮陽里丘,丘即土筑臺基,周560步,其規(guī)模比駕臺、中宿臺略小,應為與之相仿的高臺建筑。
九、燕臺
紹興燕臺遺址
燕臺,一名宴臺?!秴窃酱呵铩ぞ溘`歸國外傳》載:“立苑于樂野,燕臺在于石室”。元徐天祜注:“《十道志》:樂野,句踐以此野為苑,今有樂瀆村?!对脚f經》:燕臺在州東南十里”?!对浇^書·記地傳》載:“樂野者,越之(王)弋獵處,大樂,故謂樂野。其山上有石室,句踐所休謀也。去縣七里”。《水經注》卷四○《浙江水》載:“長湖(即今鑒湖)湖北有三小山,謂之鹿野山,在縣南六里,按《吳越春秋》,越之麋苑也。山有石室,言越王所游息處矣”。
根據文獻記載,燕臺當在被稱為“樂野”的樂池山一帶。今紹興禹陵鄉(xiāng)陵江村、大二房村一帶,有鹿池山、凌家山、梅嶺西山(俗稱圣人山)三座小山。在梅嶺西山的山頂有一大型石室,外表被橢圓形土墩覆蓋。“燕臺在于石室”,那么燕臺亦當在此附近,特別是石室所在的梅嶺西山俗稱“圣人山”,當與越王活動有關。很可能燕臺就建于石室之旁。又在此附近,歷年來出土有春秋戰(zhàn)國文物,可以佐證上述推斷。燕臺與離臺、中宿臺、駕臺、齋臺同是越王勾踐的主要臺榭之一,《吳越春秋》載越王句踐“有五臺之游”。同時,燕臺也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史載有名的高臺建筑之一,它與楚靈王所造章華臺、燕昭王所造黃金臺、趙武靈王所遭叢臺、晉靈公所造九重之臺、吳王夫差所造姑蘇臺齊名。
十、賀臺
《水經注》卷四○《浙江水》載:長湖(鑒湖)“湖南有覆斗山,周五百里,北連鼓吹山,山西枕長溪,溪水下注長湖。山之西嶺有賀臺,越人吳還而成之,故號曰賀臺”。《吳越春秋·句踐伐吳外傳》載:“當是之時,越兵橫行于江淮之上,諸侯畢賀”。元徐天祜注:“《初學記》引《吳越春秋》曰:'越王平吳后,立賀臺于越’。此書無之,亦闕文也”。嘉泰《會稽志》卷一八云:“賀臺,《水經》云長湖山之西嶺有賀臺,越人吳還而成之,故名”。乾隆《紹興府志》卷七一云:“《水經注》:鼓吹山之西有賀臺,越伐吳還而成之,故曰賀臺”。
根據上述文獻記載,賀臺之建筑,因越王勾踐滅吳后凱旋,為表示慶賀而建筑,故曰賀臺。關于賀臺的所在地,《水經注》載明在鼓吹山之西嶺。而與“賀臺”有聯(lián)系的地名有兩個,一是《水經注》所載的“鼓吹山”,一是《輿地紀勝》所在的“鼓吹樓”。[乾隆《紹興府志》卷七一“飛翼樓條云:“《輿地紀勝》:今望海亭是其故址,世號鼓吹樓所載的“鼓吹樓”]鼓、吹,均與慶賀有關。然而,越王句踐自吳歸國由水路從西部進入,故賀臺當在西鑒湖無疑。
十一、望鳥臺
古月鳥文化 — 青銅鳩杖
春秋時期,越國盛行鳥崇拜。文獻關于越人鳥崇拜多有記載?!对浇^書·記地傳》、《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載有“鳥田”的神話,說禹尋狩大越時“教民鳥田,一盛一衰”,“百鳥佃于澤”。禹崩之后,“眾瑞(百鳥)并去”,后來“天美禹德,而勞其功,使百鳥還為民田,大小有差,進退有行,一盛一衰,往來有?!?。無余始受封時,“有鳥田之利”,保證了宗廟祭祀之費。無余傳世十余代后,“末君微劣 禹祀斷絕,。后無壬“承越君之后,復夏王之祭””,以“安集鳥田之瑞”。顯然,越人視鳥為祥瑞,將鳥看成是上天派使降幅與人的,因此,鳥被視為神靈,加以崇拜。
越王句踐有望鳥臺。王嘉《拾遺記》載:“越王入國,有丹鳥夾王而飛,故句踐之霸也。越望鳥臺,言丹鳥之異也”。陶元藻、鳧亭《廣會稽風俗賦》也所:“越王入吳時,有鳥夾王而飛,以為瑞也。因筑望鳥臺,屬山陰”。嘉泰《會稽志》也有同樣記載:“越王入國,有丹鳥夾王而飛,故句踐起望鳥臺,以紀其瑞”。上述記載都說越王句踐筑有望鳥之臺。
. 完 .
我們意在文化傳播和分享
若您有異議,請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