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每到炎炎夏季,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要講究清涼。那時人們除了用手拿的扇子納涼之外,最方便的做法就是盡量把夏天的衣服做得輕薄而透氣,并具有較強的吸汗功能。
要知道,古人非常重視夏天的衣服,早在6000年前,古人就學(xué)會了從葛、麻等植物皮中提取纖維制作衣料。《韓非子·五蠹》里說,堯就是“冬日麑裘,夏日葛布”??梢?,夏天穿葛布是能夠避暑的。
《北齊校書圖》中身披透明紗衣的學(xué)士們
到了周朝的時候,夏天做衣服的布料已經(jīng)有了細葛布和粗葛布之分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葛布更是風(fēng)靡一時的夏衣布料。當(dāng)時,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為了表達自己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的誠心歸降,就傾全國之力上山采葛,然后織成十萬匹極其精細的葛布獻給吳王夫差。
越國的女工們一邊織葛布一邊唱道:“令我采葛以作絲,女工織兮不敢遲。弱于羅兮輕霏霏,號素兮將獻之?!碑?dāng)時越國織出來的是細葛布,極其精細,這種葛布做出來的衣服在夏天穿起來既涼爽又舒服。
后來,唐朝詩人杜甫這樣描寫春秋戰(zhàn)國時期越國生產(chǎn)的細葛布:“細葛含風(fēng)軟,香羅疊雪輕?!币馑际钦f細葛布猶如香羅一般輕而軟。但是,因為葛這種植物生長慢,不像麻生長得快,當(dāng)年即可收獲,而且,在古代的中原地區(qū),麻是廣為種植的植物。
古代的時候,人們已經(jīng)能夠從麻這種植物中生產(chǎn)出苧麻纖維,這種用苧麻纖維織成的布輕薄而透氣,非常適合夏天的時候穿。于是,這種用苧麻纖維織成的布就漸漸成為古人做夏天衣服的專用布料。
《資治通鑒》記載:“唐天寶四年,夏,玉環(huán)熱,玄宗令江南東道作蟬翼服,皆掩露。江南東道無應(yīng),民不從……”唐玄宗的愛妃楊貴妃身材豐腴,很怕熱。天寶四年,唐玄宗下令江南東道命官,用當(dāng)?shù)刈詈玫慕z質(zhì),為楊貴妃量身定制夏衣,要求必須上加薄,但又不能顯露肌。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圖》局部
可是,這樣的材質(zhì)實在找不出,這樣的匠人也實在找不到,即使找到了,也不愿意做。他們知道,如果不符合圣旨,就會滿門抄斬。江南東道命官萬般無奈,只好如實稟報唐玄宗。好在唐玄宗沒有動龍顏之怒,此事就不了了之樂。
再者,中國古典文學(xué)作品《金瓶梅》中就多次寫到了夏天的衣服。比如在第二十七回里寫到,西門慶給蔡太師的壽禮中有兩套杭州織造的大紅五彩羅緞絲蟒衣,還有兩匹玄色焦布和大紅紗蟒,接著又寫了李瓶兒穿著大紅焦布比甲。
《金瓶梅》里所說的“焦布”,其實應(yīng)該是“蕉布”,也稱為“焦葛”,就是把芭蕉的莖加工成像絲一樣的東西,然后放入加了草木灰汁的溫水中除去其中的雜質(zhì),紡織為布,用來做夏天的衣服,穿起來輕薄而涼爽,可以驅(qū)除暑熱。當(dāng)然,古代有錢人家在夏天穿得最多的還是紗。
元 錢選《招涼仕女圖》
《金瓶梅》中寫到了有一年的六月初一,西門慶在花園中的翡翠軒里消暑,這時,“只見潘金蓮和李瓶兒家常都是白銀條紗衫兒,密合色紗挑線縷金拖泥裙子。李瓶兒是大紅焦布比甲,金蓮是銀紅比甲。惟金蓮不戴冠兒,拖著一窩子杭州攆翠云子網(wǎng)兒,露著……額上貼著三個翠面花兒,越顯出粉面油頭,朱唇皓齒?!?/span>
潘金蓮和李瓶兒這兩個人間尤物在夏天竟然穿了這么多層的衣服,難道不會太熱嗎?接下來看一看,“止撇下李瓶兒,西門慶見他紗裙內(nèi)罩著大紅紗褲兒,日影中玲瓏剔透,露出玉骨冰肌”。
李瓶兒的紗裙內(nèi)還穿著紗褲兒,而且,即使穿了這么多層的衣服,李瓶兒這個美人在日影下依然是肌膚畢現(xiàn),她穿的夏天的衣服的薄透是可想而知的。居室里所有的南北朝向的門窗裝一層窗(門)紗,屆時將門窗打開,既可以拒蚊蠅于室外,又能將習(xí)習(xí)涼風(fēng)“請”進來。
很多古人除了在夏季盡量穿薄服,同時也采用一些至今仍有用的消暑方法:每晚臨睡前,取出來放在井水里“冰鎮(zhèn)”過的濕布巾,用來揩洗涼席、枕席,可以擁有一個涼爽的臥榻;有的在室內(nèi)養(yǎng)幾盆夏菊花、薄荷、茉莉花等花草,這些花草吐放的縷縷清香,可使人通過嗅覺而作用于有關(guān)神經(jīng),產(chǎn)生涼爽宜人的感覺;有的則會請畫家寫上幾幅詠冬吟寒的詩句,或者畫上幾幅冰山雪景或小橋流水之畫,通過視覺作用,產(chǎn)生絲絲涼意。
我們意在文化傳播和分享
若您有異議,請聯(lián)系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