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梅再婚后,秉昆想,因哥的離世,他們和曾經(jīng)的嫂子不會再有持續(xù)的往來了。如同兩條道上的車,扳道工硬性地扳了一下道閘,互相掛行了幾十年,而且現(xiàn)在分開了,各上各的道。從姐到嫂又到姐,對于重感情的秉昆,內(nèi)心是一時難接受的,他舍不得那個善良、大氣、如母親般溫暖的冬梅姐。
這是原著小說《人世間》中的一段。郝冬梅在丈夫秉義離世后四個月就再婚,嫁給了一個海外華人富商。再次相見,幾個月前的嫂子,如今已經(jīng)整容,精神面貌大變。小叔子秉昆與其邂逅,上面這一段內(nèi)心獨白,讓我的心瞬間極——其——悲——涼。
秉昆記得嫂子的好,這是他善良敦厚的本性。但往深處想,仿佛“閃婚”一般,這么快就改嫁,難道他就沒有替死去的哥哥感到悲哀?
哥秉義除了來自社會底層,不論是作為同學(xué)、知青戰(zhàn)友、戀人,還是共同生活幾十年的愛人,并沒有讓冬梅在人格上有多么委屈???從某種程度講,他作為女婿,很為郝家撐面子??!
怎么是這樣一個結(jié)局?整部小說讀下來,差不多這是我最不能夠接受的“異峰突起”。我以為這是小說的一個敗筆。我停下了往前閱讀。一直想,梁曉聲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一直蘊(yùn)藏在這部長篇小說里,不,蘊(yùn)藏在人世間的那個“階層思想”,在我的心中揮之不去。此刻,那似乎溫情脈脈的一張紙,終于捅破了。冬梅與周家的分別,分明是告訴讀者:人與人之間的階層壁壘,絕不是那么容易突破的。過去講的“階級斗爭”很殘酷。其實,“階層關(guān)系”也很無情。
帶著對“階層”的疑惑,我從其中的“有產(chǎn)者階層”找到了“郝冬梅”。她們在這部書里,是作為“文革”后的高干子弟中的“女人們”。
她們十之七八其實是不怎么幸福的。
在“文革”中,有些人由于命運(yùn)的淪落,由于企圖證明自己與家庭的決裂,也由于被現(xiàn)實逼迫到走投無路的地步,曾一度下嫁給底層社會的男人。但這一“歷史性錯誤”,“文革”一結(jié)束,幾乎都由她們自己“糾正”了。隨即她們也是理所當(dāng)然地又將擇偶目光投向門當(dāng)戶對的大院里。
希望她們成為某一家庭的賢妻良母是不切實際的。那實在是太難為他們了。而一個男人居然能成為她們心目中的好丈夫,則這個男人實在是太了不起了。
她們的婚姻幾乎都不完美。
以上是書上的原話。“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幸福,不幸的家庭都是相似的?!?/span>梁曉聲稍微改編了托爾斯泰的那一句名言,來概括“文革”后高干子女中女孩們的家庭命運(yùn)。同時稱她們是當(dāng)代中國的“安娜·卡列尼娜”。她們內(nèi)心有“安娜”般的痛苦,但不會有“安娜”般的絕望,也絕不會去臥軌。她們比“安娜”現(xiàn)實得多。
足夠了。我已經(jīng)從梁曉聲的另一不同題材的著書中,看到了小說中“郝冬梅”的輪廓了。同時,也看到了“周秉義”。只不過,小說里的冬梅是“善良、大氣、如母親般溫暖的冬梅姐”。這是秉義的緣分、周家的幸運(yùn)。也是給底層人的一副“安慰劑”。只是,如果來自底層的丈夫秉義不是特別優(yōu)秀的男人、特別有擔(dān)當(dāng)和作為的領(lǐng)導(dǎo)干部,恐怕冬梅難保不在“文革”一結(jié)束就“糾正”自己的“錯誤”。
在作家梁曉聲的骨子里,對于那個時代的高干子弟的看法是批判性占主導(dǎo)的。只不過,在小說《人世間》里,美化"郝冬梅",說明他是隱忍著的。這里,可以隱隱窺見粱作家的某種骨氣,和表現(xiàn)骨氣的分寸。老辣啊!
我猜想,作為《人世間》電視劇的編劇王海鸰、導(dǎo)演李路,一定有我對小說冬梅與周家的分手同樣的復(fù)雜心情。要不然,劇情為何在秉義還在重病中,以他與冬梅仍然攜手度余生而戛然而止呢。
一直想寫一篇《人世間》帶給我對“人世間”階層方面思考的文字。今天以“冬梅改嫁”為題,算是了卻一樁心事。
電視劇《人世間》系列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