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晴好,陽光撫慰著冬季的城鎮(zhèn)與鄉(xiāng)村,也融入我的靈魂。寒意如此的式微,樹葉已全部落盡,在大地上灑下一片片溫暖的疏影。
走在路上,遍地燦爛的陽光也驅趕不走我心中的那份沉重。
一切與生命有關的細節(jié)總是值得回憶的。
與劉老先生相差40歲,雖歲數(shù)、輩分有差距,但我們跨越了年齡的鴻溝,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鄰里相處。
初次見面,劉老先生雖年逾七旬,然精神矍鑠,頭發(fā)尚多黑發(fā),著灰黑色夾克,說話字句有力,著實給人一種舒適的感覺。
第一次我和妻子正式去家里拜訪,老兩口熱情地招待我們,劉老先生倒茶、他夫人遞過水果,仿佛我們是遠道而來的客人。坐定后,老先生開門直入,“年輕人,以后我們就是鄰居了,好鄰居呢,就是在關鍵時刻相互搭把手的親人,有什么需要的地方,盡管和我們說,你們上班忙,孩子放學顧不上招呼,就讓來家里……”老兩口的坦誠讓我們很受感動。
每次見面,或在樓道、或在院內(nèi),或在家里,都會和劉老先生進行簡短的閑聊,我作為一個傾聽者,感受著他的大徹大悟,走過一生的經(jīng)歷坎坷,對于很多社會事物有不同的看法和獨到的見解,總能讓我洗禮一番。
我也會向他吐露自己的心聲,說出年輕人的焦慮和煩惱,他總是淡然一笑,如過眼煙云一樣,向我講述著他們年輕時代的不易,反觀現(xiàn)在年輕時代的戛然不同,讓我放平心態(tài),一步一步來。
日子在一天天中度過,我們的友誼也一步步得到升華。
忘不了,相鄰十年在一起相處的一幕又一幕、那些像電影片段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場景。
曾記得,當時剛上小學的兒子,放學早,我們顧不上照顧,鄰居老兩口主動接納了孩子,讓孩子安心做作業(yè),給做好飯,老兩口不嫌麻煩地陪伴,像對待自己親孫子一樣耐心。
曾記得,熱愛公益事業(yè)的老兩口,熱心小區(qū)事務,主動承擔起了小區(qū)的管理,粉刷了樓道、把整個單元清理的井井有序。記得劉老先生說過,我們退休在家沒什么事,盡我們所能做些事,給咱們小區(qū)創(chuàng)造好的生活環(huán)境。小區(qū)鄰里事務繁雜,小區(qū)安裝門禁有劉老先生忙碌的身影,調(diào)解業(yè)主與開發(fā)商的矛盾也有他溫和的聲音……
曾記得,我們十年鄰里之間的點點滴滴感動......
鄰居鄰居,“鄰我家而居”,雖然兩者之間是不存在其他任何聯(lián)系,但那些難忘的歲月,讓我們懂得了“遠親不如近鄰”的意義,收獲了只屬于鄰里間的那份美好純真的感情
人生相遇的機緣是一種巧合,人生在一起的日子有時候讓你不得不面對離別。七年前,我們告別了劉老先生老兩口,舉家搬到了省城,以后見面機會少了,但每次過年過節(jié)總要回去看望他們,和他們敘敘舊,拉拉家常,還是那樣熱情的老兩口總會埋怨我們不多留片刻吃頓飯。
今年夏天,剛剛做完手術臥榻在床的劉老先生,我見了他生命時光中的最后一面,握著他瘦骨如柴的手,感受著劉老先生對生死的安詳寧靜。出乎我意料的是老人一臉笑容,并沒有因兒子的某些行為而愁容滿面,他說能活到今天,生死已不是事了。我突然想起自已心頭的一些迷惑與煩惱,不禁陡然有種若有所悟的感動,那些所謂的傷痛與酸楚在老人面前裂成微不足道的碎片,不足掛齒。我敬重這樣的老人。
漫漫人生路,遙遙總是情。
今天,告別劉老先生,望他一路走好!
寫于12月4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