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下莊文藝隊還稱回龍文藝隊,每逢喜慶節(jié)日、新婚嫁娶或起房蓋屋,永不缺文藝隊來討個喜慶。其成員來自下莊與下坪兩村,賀喜之前總得排練幾許,身兼隊長的村長家遂成聚集地,孩童常尾隨而至。
村長丈夫平日做木框加工,晚上大伙常愛扎堆兒于作坊,抓刨花、拾廢料,生火談笑,飽嘗此間之趣,而在兒童尤甚。院里土磚與赤紅火苗掩映成趣。文藝隊員各站其位,堂前擺臺功放機,調(diào)好音樂,一幕接一幕,村長丈夫又是急性子,一旁觀察,倘動作不協(xié)調(diào),絕近前指點。夜深沉,火星子噼啪竄天,夜里十點前,村長家甚是熱鬧。不出三五日,成竹在胸的隊伍出發(fā)了。
入夜,月影憧憧,夜風清清。本主廟里請出鑼鼓鈸镲,擎六尺白紙燈籠,一陣繞一陣的鏗鏘歡騰,宛若悠長游街,燈火浮明,時人遠近聞訊,皆來看視。
老一代陣容
劍川縣景風公園 / 2002年攝
始抵客家,鞭炮齊鳴,方才進門。大院剛捯飭完畢,入門,必先是著金花服飾之人手耍繡球,引舞獅甩東惹西。鑼鼓齊響,紱镲共振,一派歡歌,庭內(nèi)人潮似帳紗,迷蒙飄溢,似詩如畫。
開場節(jié)目,定由隊長一掀波瀾,只瞧她頭罩彌勒佛面具,憨態(tài)可掬,胸腹坦露,邊揮舞拂塵,踉蹌向前,漫不經(jīng)心,好不自在。再定睛一看,下身金花服飾通體雪白,所謂三不搭五,頭大身細,無不叫人捧腹大笑。
一會兒,白鶴飛來,其演者身披白布,直垂至腳踝,手持的白長棍象征白鶴頭,如小雞啄食叨叨。或飛翔、或站立、或啄羽,腳步輕細挪移,步聲始未聞。倘細致察看,白鶴頭乃由竹條捆扎成形,外用漿糊敷紙,若論全長,恐有三尺之余,靈動之勁全靠竹的脆而不斷。正當眾人瞅得津津有味之際,呀!一驚,倏忽躍蹦出一頭馬鹿,與那白鶴相逐、嬉戲、對舞。
白族傳統(tǒng)表演節(jié)目“鹿鶴同春”所用道具
(圖片來源于公眾號:蘇金泉)
旁人遞給院中的“彌勒佛”一面銅鑼,我窺見“彌勒佛”眼咕嚕一轉(zhuǎn),她順遂把銅鑼掉個面,反捂在肚,護寶似地堅決。匆匆一瞥,她已近前,倚廊下石階,時明月在天,人影在地。銅鑼置階上,里頭沉歲月?!皬浝辗稹逼鋵嵰糟~鑼為盆,凈面些許,竟不料,白鶴膽大包天,敢偷吃鑼中之水?!皬浝辗稹笨駬]拂塵,驅(qū)開屢試不爽的白鶴,馬鹿在側(cè)咧嘴噙著一抹笑?!皬浝辗稹币琅f故我,洗臉之前,作莊嚴的儀式狀:掃地、擊鼓、燒香祈福,信步閑庭般緩緩退后,雙手合十。然覺這趟不盡人意:不知拌到何物,一個踉蹌,一屁股栽倒在地,引堂前觀者前俯后仰?!皬浝辗稹弊运嫉溃殬窐凡蝗绫姌窐?,她前去慷慨地把水遞給馬鹿與白鶴。最后“彌勒佛”跨上馬鹿、帶著白鶴飄然而去,此非皆大歡喜哉?
兒時懵懂,后來,長大了,才知道此為“鹿鶴同春”,取鶴之長壽、鹿之純樸、彌勒之幸福的征兆,寓為萬物欣欣向榮,吉祥如意,抒發(fā)了白族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攝于千獅山山腳
新舊一代交替陣容
劍川縣景風公園 / 2013.3.8 攝
呦,該是品閱世間百態(tài)了,這節(jié)目受篇幅所限,只取漁樵耕讀四景,然生活氣息濃郁,堪為代表。
一聲白語長音“呦——”。
船櫓搖動歌聲飄,水上佳人容顏俏。漁者歌曰:“我是一個漁夫,打漁是個好活計,我起早貪黑去網(wǎng)魚呀,我要抓個大魚兒!”
柴刀揮動松林顫,山中猛虎尚未醒。樵戶歌曰:“吾乃一樵夫,打柴是個好活計,我早出晚歸去砍柴呀,我要養(yǎng)活我的老與少!”
鋤頭翻鏟原野茂,農(nóng)家四時不得閑。農(nóng)人歌曰:“鄙人一農(nóng)夫,種田是個好活計,我夙興夜寐去鋤割呀,我要迎個好收成!”
書包覆背小兒弓,奮筆疾書奔前程。讀書人歌曰:“余一介書生,讀書是個好活計,我披星戴月去趕學呀,我要考它個好大學!”
每者唱完,其后都揚一串白族長調(diào),因白族先前無文字,我遂以七音符代之:
唆咪來咪,唆唆
來咪來哆啦唆
來唆咪來,來哆啦唆
新一代陣容
劍川縣老回龍小學 / 2018.3.8 攝
姹紫嫣紅的回龍文藝隊
劍川縣老回龍小學 / 2018.3.8 攝
待白族霸王鞭、阿勒勒,或藏族歌舞等節(jié)目演畢,繡球戲舞獅再次于鞭炮轟鳴中擠進大院,打大鼓來,拎銅鑼敲敲,鐃鈸用力對擊,響如颶風,亮似閃電,把一切歡喜氣氛推至高潮,一座盡驚。
稍氛圍冷淡,暗月孤零。隊長昂首兩獅間,一手逮紙,一手撫獅面,嘴里道賀詞,念一句,大喝一聲,甩它個重重尾音,間須大鼓輕擊附和,兩棰滾奏,鼓聲由緩滑急、從疏聚密。主人家眉開眼笑,盛情難卻,折好紅包,酬謝今夜喜樂。
夜深稍涼,歸家小道行人稀少,道旁矮枝,開出繁星白花,未知其名,靜謐得連竹葉搖曳都清晰可聞,偶有一兩聲蟲鳴鳥叫,伴著潺潺流水聲,月彎當空。
公眾號
聽春秋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