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拾書架,無意中翻出一本筆記本,蒙塵許久,細細翻開書本,紙質灰黃,看到所寫文字,才發(fā)現是初中時記的。
語文老師總愛叫學生臨摹名家楷書,那時文字書寫工整,一筆一劃,一撇一捺,字字細細緩緩雕琢。周末上晚自習,交齊周記后,全班同學筆直端坐在溫馨書桌,攤開筆記本,認真摘錄優(yōu)秀作文本上的好詞好句,或摘句抄段,無論是捧著文字優(yōu)美的散文還是思維縝密的議論文,那感覺都是很美妙的。偶爾,抬望眼,窗外此時紅輪西墜,玉兔東升,星光忽眨,還有微不可聞的蟋蟀聲,很柔美。教室里安靜下來,我們俯首邊品讀邊慢慢記下來,字跡清晰,方方正正,紙張上留下窸窸窣窣的鋼筆聲,力透紙背。
那時的作文講究開頭須引人入勝,多為歲月變遷、四季更迭之類的排比句,增文章之氣勢;講究首尾呼應,中間多分段;盡須引用詩詞、名人名言,會為文章添色不少。
那會兒應試作文不能偏題,我不會寫其他類型的,印象里寫得最多的是議論文??荚囍黝}大體是自信、堅強、誠信、珍惜時間……諸如此類。于是議論文的人物、事件等素材都成了“萬金油”,其中這三位特別典型:蘇東坡、司馬遷、勾踐,在諸種主題中游刃有余,屢試不爽。
我的作文被語文老師在課堂上讀的最多時候是高中時代。有時語文試卷成績發(fā)下時,講試卷前,她總先挑作文題,接著專揀得分高的同學當堂朗讀。讀畢,分別點評各個作品的優(yōu)缺點,還特意提到閱卷過程中遇到的低分偏題作文作對比,以發(fā)散性思維剖析材料作文所講的主題。
語文除了寫日記、周記外,還會有定期的作文課,大部分都是當堂完成,從小學到高中,字數下限從400到600,再跨越到800。那時真是抓耳撓腮,拼湊字數,寫會兒,數會兒,更甚者把標點符號也計之。有時,為顯字數之巨,擇上行殘留標點符號作下行頂格,這當然不規(guī)范。回首往事,會不禁莞爾,寥寥數語能說清楚什么。各種仿寫題、擴寫題可謂絞盡腦汁。作文類型總跑不出“一件有意義的事”、“扶老人過馬路”、“和父母做家務活”……
幾近語文考試,不是忙著詩詞名句記讀,而是專門騰出時間來略記兩三篇優(yōu)秀作文,以備不時之需。甭管用著與否,也不考慮是否偏題,最后總會在文中留下幾句美膩的文字,不企能引得閱卷老師的目光,只求高抬貴手。
摘抄優(yōu)秀作文亦是一門技術活。有時抄得精妙,當會贏得語文老師的青睞,恐有時也會鬧出不少笑話。學生時代的周記、日記不知寫過多少,抄過多少。有時,幾不留意就把自己“寫”成了外省人;會留下異于本地的產物,比如南方鮮見的高粱……一位同學的趣事兒令我記憶猶新:“我的爸爸雖然不幸患了癌癥,但依然在病床上堅持寫作……”彼時,他的父親正在田野牧歌呢。
語文老師批改作文時,也分幾種:
一、修改錯別字,簡單等級評定——優(yōu)、良、中、差(或打分制)。
二、前者有之,兼初級評語。譬如,曾經我的一位小學語文老師,評語亙古不變——“你的作文就像一碗香噴噴的米飯,使人越想吃?!?/span>
三、劃用美句,潤色與修改,高級評語。這樣的語文老師才是最可貴的。其一、勾劃她所閱讀這篇作文時,別開生面、畫龍點睛的美言妙句,在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的同時,愿其更上一層樓;其二、修改病句,批閱文中不夠精煉簡明的句子,寫下她的想法佐以參考;其三、段落分析,結合全文,或減段,或增段,或插段。其四、綜合評定,寫下客觀的評語。
現在,我又重拾筆,寫起文章來。因人生經歷、閱讀習慣、生活變遷、感悟思考之種種,文筆或較凝煉,思想或較成熟,觀察或較細微,看問題或較全面。如今寫文章,會注意遣詞造句,斟酌許久;會考慮文章流暢度與整體性;會在寫完之后通讀幾遍,增刪修改;會把文字化繁為簡;會豐富相關詞匯,不會通篇使用一種動詞,如看之類:瞥、瞅、望、俯視、仰視……
在各種文學寫作的“注意事項”中,精心雕琢過的文字,雖不缺真情實感,卻早失原生態(tài)的氣息了。而那時出走的少年,歸來仍是稚氣未脫的少年郎嗎?
而今,我很遺憾沒能留下學生時代的各種作文本,一本不剩。若能回首重溫昔日舊文,該是一番怎樣的心境。會不會因那時的樸素所欣慰?或被那時的真情實感所感動?抑或因那時的青澀幼稚而啼笑皆非?盡管那時寫的文字平庸,卻是最真切,揮筆而就,一氣呵成。
彼時的文字,再也追不上,也再未有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