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學校的氣質,與這所學校的校長有著絕對關系。當年,成都草堂小學的藍繼紅校長,因為她是語文老師,所以走進她所在的學校,就會發(fā)現(xiàn)整個學校都散發(fā)著詩意。而紹興的金近小學前任校長何夏壽,因為他一直在倡導童話教育,因此走進他所在的學校,我們仿佛走入一個童話的世界。而我是一名語文老師,我對語文的喜愛也會在學校里散發(fā)著語文的味道。我暫且,把這樣的教育實踐稱之為“學校文化中的大語文實踐”吧。其一,學校應該是一座圖書館,或者說學校應該要像一座圖書館。在我們的校園里,處處可以看見書,學生隨手都可以拿到書,這是真的。學校有一座開放式的圖書館,學生輪流管理,自行借閱。每一個樓梯口、走廊的盡頭都是閱讀吧。每一間教室外面的墻壁,都有一個紅黃藍書架,是這個班級的閱讀書目的展示。每一間教室,都有一個甚至多個閱讀空間。另外,黨建陣地有黨建主題和紅色故事主題的書柜。歷史文化連廊有歷史主題的書柜。因為書柜是閉合式的,打開才能看見里頭的書,因此取名為“開卷有益”。教師教研空間有教師書房,存放的是教師專業(yè)成長和人文視野的主題書。因為該書房是教師、家長和校長一起動手布置成的,因此取名為“石頭湯書房”。校園不大,只有400余名師生,但是整個校園已經(jīng)充滿著濃濃的書香氣。對于學生而言,最具有實際意義的是班級的閱讀空間。因為每一個班級的書,都是這個年級段必讀的書目,而且藏書量充足,完全滿足學生的年閱讀量。既然如此,我們?yōu)槭裁催€要花大力氣,去布置各種圖書柜呢?因為我們覺得,有的書不一定是拿來看的,而是拿來熏陶的,更是拿來找感覺的。所以,我們才深深認同學校應該是一座圖書館,或者說是像一座圖書館。或許,這就是文化的意義。其二,校園里的命名有語文味。校園不大,但是根據(jù)學校的辦學理念和校訓,我們設計了學校的“校園十景”。這“十景”分別是傳承石、歷史文化連廊、桃花島、樸樹下、先賢坡、石斛林、百草堂、百草園、百詩軒和石頭湯書房。每一個景點都有一個故事,每一個名字都有語文味。校園里有不同大小的樓房,根據(jù)大小和用途分別命名為立根樓、問渠樓、靜思居和憫農(nóng)軒。這些明明均來自《小學生必背古詩詞75首》中的古詩。根據(jù)古詩詞的意思,我們賦予這些樓以意義。如靜思居,取名來源于李白的《靜夜思》,表達的意思是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而我們命名其意有二:一是學校有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子,他們跟隨父母來到這里求學,我們希望不忘記自己的家鄉(xiāng);二是希望從這里畢業(yè)出去的學生,不管將來到哪里去,都不要忘記這里曾經(jīng)是自己讀書的母校。其三,教師成長要過“母語”關。我們學校的教師專業(yè)成長課程以“聽”、“說”、“讀”、“寫”、“看”的五大成長主題而設計的。而這個課程設計,就是語文學習的主要路徑。聽專家、學者、同事的講座分享;說自己的教育故事和成長心路;讀名人傳記、專業(yè)書籍和心理健康主題書;寫閱讀體會、給校長的回信、“一周一篇”敘事;看教育主題電影。教師成長課程設計
項目
內(nèi)容安排
備注
聽
謝云:閱讀教師成長的必經(jīng)之路
每學期百草講壇省內(nèi)外知名專家講座。
張文質:教育是慢的藝術
王木春:揭開民國教育的面紗
孫明霞:教師生命成長
……
說
第一周:《有沒有一棵樹讓你淚流滿面》
每周教師會會前,有一位老師發(fā)表演講。
第二周:《管住嘴》
第三周:《我變了》
第四周:《“紳士”or“流氓”》
……
讀
〔美〕羅恩克拉克:《優(yōu)秀的教出來的》
每個學期至少一本書。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王曉春:《做一個專業(yè)的班主任》
[美國] 斯科特·派克《少有人走的路》
林語堂:《蘇東坡傳》
……
寫
一周一篇
不同形式引導老師參與寫作。
給校長的一封回信
每周批注閱讀
51讀寫挑戰(zhàn)
挑戰(zhàn)15篇
……
看
《肖申克的救贖》
每年假期和暑期師德培訓,教師觀影沙龍。
《死亡詩社》
《爆裂鼓手》
《卡特教練》
《地球上的星星》
……
表格所列,就是我們學校教師成長課程設計的概樣。每一周教師會,我們會有一位老師登臺演講;每一次寒暑假,我們會給老師布置閱讀、觀影和寫作的作業(yè);每一次暑期師德培訓,我們會安排電影賞析和主題探討的活動。
每一位教師,在轉業(yè)成長路上,都必須經(jīng)過這些語文學習關。因為我們相信,每一個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這些東西,也就是我們的母語。其四,學校的教育教學也有語文味。在我們學校,我一直采用“校長手記”的管理方式來管理學校。八年來,我每周給全體教師寫一封公開信表達我的觀點,以代替校長的冗長講話。同時,我們行政班子,根據(jù)科室的角度,輪流給全體教師寫信。最后,每周有一位老師負責給我們回信。另外,我參加聽課會給老師寫聽課感;我發(fā)現(xiàn)老師個人的不良現(xiàn)象,會單獨寫信給該教師。還有,學校每月開展一次“親情家書”活動。讓學生給家長寫信,讓家長給孩子回信,成為了學校的一個德育特色活動。長此以往,形成了我校的書信管理模式。其五,校長給學生開播“校長讀故事時間”。我們學校有一個微信群,每周我們都會向群里投放我錄制的故事。八年的校長時間,我讀了900多個故事,讀完了好幾套書,成為了學校育人的一個新載體。而且,有意思的是周邊幼兒園的孩子,也在收聽“周校長讀故事時間?!倍遥x故事是會傳染的。一些老師也逐漸學著我的樣子,給班級里的孩子讀故事。他們會在暑期里,用讀故事的形式,來陪伴孩子度假。我不僅給學生讀故事,我也喜歡在各種場合的講話時,給學生講故事。如在開學典禮上,我會給學生講我自己的“三只小豬”的故事;在閱讀節(jié)開幕式上,我會給學生講“司馬溫公幼時”的故事;在安全主題教育會上,我還會給學生講述“吹牛大王”的真實故事。通過這些故事,讓學生自己明白其中蘊含的人生道理??傊?,作為語文老師背景的校長,自然有語文老師的學科味道。我想這種校園的大語文實踐,在學校文化中定有自己的獨特魅力,也定有自己的育人功能。如此學校文化中的大語文實踐,何嘗不是一種有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模式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